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下载本文

认知发展理论 一、 理论背景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其体系有三个支点即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

(一) 逻辑学

逻辑学。逻辑学是联结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每种心理学的解释都迟早要依赖生物学和逻辑学。””自1939年起,皮亚杰采用符号逻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把逻辑学中的“运算”等术语引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作为衡量思维水平发展的标志。在儿童时期,逻辑运算的出现便佼他有可能改造和理解物理的、社会的和生物的世界。虽然,逻辑学是人类心理活动所固有的特性,

但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结构。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逻辑是原始的、简单的、非系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日益复杂,到了青年时期,儿童才能形成如同逻辑学家所建立的那种真正的、形式化了的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构成了儿童认知过程的中间环节。在皮亚杰看来,一切智慧和思维都表现出有一种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与社会、生物的实体的结构是一致的。因此,逻辑是建立任何认识论的基础。在这里,皮亚杰强烈地抨击丁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前者是无结构的发生,而后者是无发生的结构,都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过程。他宣布,“逻辑的结构是被构造出来的,并且要经历十多年它们才充分完善起来。”

(二) 相对论

相对论。爱因斯坦(Ahd KiMMin,1879—1955)曾经指出,如果概念判断和作出这个判断的观察者的地位总是紧密相关的,那么在概念的构成过程中就不能遗漏掉这个观察者。这一见解增强了皮亚杰的一个早已形成的信念,即实体总包含着一个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实体总是,至少部分是思维或行为的外在化或具体化。人并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人的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了心理的实体。甚至于婴儿把抓到手的东西送到嘴里去吸吮这样一个最普遍的、常见的动作,也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因为婴儿的抓握和吸吮构成了一个由他的动作所组成的世界。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所谓没有主体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实体,并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皮亚杰专门对这一问题作过说明。他说:“我也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可见我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我是生物学家,而生物学家并不等同于唯心主义者。我认为,生物体不仅依赖于环境.生物体也要对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造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换言之,主体只有作用于客体才能认识客体,而认识客体(对客体的认识并不等于客体本身)就要求客体和生物体或主体的活动之间进行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①所以,在皮亚杰看来,一切知识都属于中间的工具.而不是对外界的直接描摹。

(三) 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表达了心理成长与知识获得的动力。皮亚杰指出,心理发展的动力除了通常人们认为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之间的复杂作用之外,还有第四个因素,即平衡化。平街化是调节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辩证的原理。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机体的结构既不能为外部因素的冲击所破坏,又不能保持僵化不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这就要在结构的解体与僵化这两个极

端中通过平衡化调整结构达到保持内外系统的统一的程度。任何一个平衡的系统都是开放的、灵活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如同生物学上的平衡状态是一个新的不平衡状态的准备阶段一样,心理学上的平衡也使主体有了接受新知识、新矛盾的可能性。人的认识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领的平衡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即平衡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平衡化,成熟、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效果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皮亚杰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辩证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三个主要论点。逻辑学为心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提供了共同的基因型;相对论表达了心灵与实体的关系,而辩证法的平衡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或成长的原理,它既支配着人们去获得知识,又支配着获得知识时所必需的结构。”⑦

作为心理学家,皮亚杰深受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重视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在方法论上,皮亚杰也深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外,系统论控制论也为皮亚杰提供了一种工具。

(四) 传统认识论

皮亚杰认识论的相对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传统认识论包括唯理论(先验论)、经验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

1. 唯理论(先验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先验的理性,而不是感觉经验*认识是对先验理性的回亿。感觉经验的作用只不过是唤醒心灵中固有的概念,其本身是不可靠的。因为感觉经验分不清实在与幻觉.他不能保证客体的永恒,因而它总是不确定的,只有理性才是实在的c凡属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都是先验的。唯理论认为演绎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例如,数学,就是一种具有确定性和永恒性知识的典型,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达到追求这种确定的、永恒的知识的目的。

2. 经验论则与唯理论相反,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是完全可靠的。可靠知识的典型学科是实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是经验论的共性,但对感觉经验的来源又分为两个阵营,一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如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本来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即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有两类经验:一类来自外部经验,即感觉;一类来自内部经验,即内省。由感觉和内省得来的观念最初都是简单观念,而一切复杂观念都是内心通过过程把简单观念联合起来所组成的。另外,简单观念又分两类,一类叫第一性的质,不论人们知觉与否,都存在于物体之中,如物体的大小、形状等c这一类观念与客体的原型是相符合的。另一类为第二性的质,它只存在于人对物体的知觉之中,如色、声、味等。这一类观念随主体的状况而变化,外部事物虽然是引起这一类感觉经验的诱因,但却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洛克的经验论属于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他夸大了第二性的质,结果被另一阵营的经验论者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GMB6BerKelPy,1685—1753)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否认外部事物的客观存在。不可知论(或称为怀疑论)者休模(Dand HMM,1731—1776)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但他认为不是来自客观现实,而是由心户产生的,而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在休漠看来,我们只能观察到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顺序,而决不可能观察到原因*人们所具有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联想和

推论的习惯,因此,人的大多数知识是或然的,不确定的。

3.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Immanuel,1724—1804)认为,唯理论和不可知论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是片而的。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一番批判之后,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感觉,二是时间和空间。感觉只能提供杂乱无章的、相互不联系的感觉材料,只有经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的整理、综合,才能使感觉材料具有一定的形状相位置。

知性是运用先天固有的逻辑范畴(即一定的原则或规则)对我们的经验进行批判和评价的思维能力。知性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能借助于逻辑范畴把感性所获得的材料纳人实在、可能性、必然性、因果性等12个先天的思维形式。在康德看来,时间、空间、因果性等都不是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主观特性,是人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一些先天形式,人必须通过这些先天的主观形式,才能产生经验。正由于这些形式是主观的,因而通过它们所获得的经验,即认识也是主观的。

理性是康德认为的人类第三种认识能力,它要求超出经验、现象的范围以外而达到对本质,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但康德又认为理性超出经验而认识客观世界时会碰到“二律背反”的矛盾,(即两个正好相反、互相排斥的命题都可以同样得到证明。)如世界在时、空上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世界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但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存在自由,但又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存在着世界最初的原因,但又没有世界的最初原因。因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永远达不到对客观世界、“自在之物”的认识。

(五)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首先,传统认识论所要解决的只是“一般知识”问题,而有关一般知识的问题往往是含糊不清,无法回答的。皮亚杰认为,认识论者应该像逻辑学家、数学家和其他科学家那样致力于解决特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皮亚杰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类具体问题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不主张把研究局限在推理上,而主张采用实验研究,加强理论的客观性。

第二,传统认识论将认识的形式与认识的内存相割裂,认为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认识的本质和有效性的问题,关心的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伪等形式问题,而把人们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及人的思维活动当作心理学问题排斥在认识论之外。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的确有其形式化的一面,但不能将认识的形式与内容完全割裂开来。认识论与心理学应相互联系。要想知道认识的本质和有效性,就必须知道认识的心理来源和认识机制的发生、发展过程。离开了主体的思维活动,就无法认识真正把握认识的本质。

第三,传统认识论以为外部世界的状况是静止的,知识本身也是静止的,不考虑认识本身的发展问题。皮亚杰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发展包括两个平行的方面,即历史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认识论要解决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来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从个体“生的发展来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两者在认知结构发展方面有相同之处,都要不断地解除自我中心。科学知识永远处于不断的构造和改组之中,任何一个特定时朗的特定知识,都只是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切面。传统认识沦正是停留在这一个横切面上静止地看待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发展性。皮亚杰认为,认识论耍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知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既要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组织发展,又要研究人类的智

慧通过怎样的机制过渡到高一级水平的知识。前者属于逻辑学的任务,后者是心理学的目标。因此,认识沦、逻辑学和心理学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皮亚杰毕其一生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全部体系。

第四,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皮亚杰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批判。首先应当承认康德的哲学对皮亚杰具有重要的影响。皮亚杰自己说过,“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加以重新审查,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就是发生认识论”。。这表明了康德哲学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康德的知性的范畴是先验的,而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发生的,是不断建构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只有主客观相结合才能形成认识。皮亚杰则认为只有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才能使认识的形式与内容得以统一,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终源泉,没有活动也就无从认识。皮亚杰在康德哲学的核心,即范畴的起源上,与康德具有原则区别。

二、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 认知机能不变性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组织和适应的两大生物机能。生物体的每一个行为活动都是组成的,也就是说,都是有结构的。它的动态方面就是适应。

生命是一种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有机体与环境间实现各种不同形态的、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人的认知,或者说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现象。因此,可以把人的智慧看作是生物适应的一个持例,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所谓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 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所谓结构,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不仅指具有解剖学意义的实际结构(如中枢神经组织的结构或呼吸系统的结构)也包括功能意义上的结构。

皮亚杰是把现代结构论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c他认为,现代结构论方法中的“结构”概念,包含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性。

整体性指结构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独立于它的组成因素的特征之外。转换性指的是支配整体的法则是按照广义的转换过程,而不是按照静止的特性运行的,结构包含一个运算的结合就是把一个项目转换成为另一个项目。结构的自动调节性意味着—系列的转换总是朝着有利于继续保持结构自身的存在而使结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化。证明主体认知结构存在的沦据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同步性现象。所谓同步性现象就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能完成同样水平的课题。

通话与顺应就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的,没有相应的解构就无法施展生物机能。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换。

关于“格式”、“图式”和“结构”的说明:

在皮亚杰理沦中,结构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一个是格式,另一个是认知结构。格式“代表着一种动作中可以重复的和泛化了的东西 (例如‘推动’格式就足那种用一根棍棒或其他任何工具去推动的等等动作中的共同东丙)”,认知结构则是完全的逻辑结构,可以灵活地转换和组合。格式与认知结构并不完全等同。格式是认知结构(逻辑结构)形成之前的一种微弱的原型结构,它只与逻辑结构部分地同形。至于图式,“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意象,(例如关于一个城市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