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6月模拟卷(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1)分析铁板洲、和悦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3)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

(4)为适应长江大桥已有的净空高度,专家们正在积极寻找让更大的巨轮通过长江大桥的方式。请为专家出谋划策,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长江中上游支流众多,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多;铁板洲、和悦洲所在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而形成。

(2)变化的异同:铁板洲和和悦洲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铁板洲面积减少更快。

原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泥沙沉积减少;河流枯水季节,(水库放水)径流增加,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沙洲面积减小;铁板洲位于和悦洲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面积减少更快。

(3)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丰富且雨季时间较长;河流水量大,且汛期长;沿岸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支流众多,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节作用强,河流水量相对稳定;江宽水阔,出海方便,便于江海联运(任答三点)

(4)船只设计可放倒式桅杆;设计宽平低矮的航船;疏浚河道,加深船只的吃水深度。(任答三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及成因、航运发达的原因等相关知识。

【详解】(1)铁板洲、和悦洲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含沙量和流速方面分析。含沙量:长江中上游支流众多,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多。地形:由材料可知,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ロ约600km的微弯河段,地形平坦,河道弯曲,铁板洲、和悦洲所在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而形成。

(2)读图分析可知,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的相同点是铁板洲和和悦洲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及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泥沙沉积减少;河流枯水季节,水库放水,径流增加,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所以,沙洲面积减小。读图分

析可知,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的不同点是铁板洲面积减少更快。原因是两地所处的位置不同造成的,由材料可知,铁板洲位于和悦洲的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强,所以,面积减少更快。 (3)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流量、流量季节变化、落差、支流、江海联运等方面分析。流量: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丰富且雨季时间较长,河流水量大,且汛期长;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节作用强,河流水量相对稳定。落差: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缓,有利于航行。支流:长江中下游地区支流众多,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江海联运:长江中下游地区江阔水深,出海方便,便于江海联运。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发达。

(4)低矮的长江大桥,影响吨位大的船只畅行。在不变更大桥高度的情况下,让大型船只通过长江大桥的方法可以从轮船设计和疏浚河道方面考虑。例如,船只设计可以应用放倒式桅杆;可以设计宽平低矮的航船。还可以疏浚河道,加深船只的吃水深度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哥斯达黎加以其舒适的生活方式、较为民主的政治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美洲的瑞士”。哥斯达黎加境内有12819公顷的原始雨林,成了很多旅游探险者的向往之地。

说明旅行者在雨林中穿行容易迷路的原因,并从自然环境的生物要素角度分析旅行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答案】容易迷路的原因:丛林中太阳光线透光率差,不易观察太阳方位;丛林中人口稀少,缺少特点鲜明的地物、地标;雨林区通讯基站少,手机信号差,不利于信息传输;旅游者缺少专业的设备,如定位仪、GPS导航仪等。(任答三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可能遇到的困难:雨林中树木的地面根系发达,藤蔓丛生阻碍穿行;丛林中堆积有腐烂树叶,非常湿滑,容易摔倒;丛林中可能遇到猛兽的侵袭,雨林中蛇蝎、蚊蚁众多,容易传染疾病。(任答两点,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丛林中容易迷路的原因及遇到的困难。

【详解】旅行者在雨林中穿行容易迷路,是因为在其他地方能提供给我们位置或者方向信息

东西无法发

挥其作用:在一般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太阳来进行方向的判断,但是丛林中太阳光线透光率差,不易观察太阳方位,所以容易迷路;我们日常中能够利用与人问路,或者观察地物、地标等来判断位置方向信息,而丛林中人口稀少,无法实现问路,也缺少特点鲜明的地物、地标,导致旅游者没有参照物而迷路;现代的通讯工具如手机等具备定位导航等功能,但是雨林区通讯基站少,手机信号差,不利于信息传输,也无

法实现手机的定位导航功能而导致旅游者迷路;而对于专业的设备,如定位仪、GPS导航仪等,旅游者一般都不具备。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生物种类较多,就植物来说,雨林中树木的地面根系发达,藤蔓丛生,会阻碍旅游者在丛林的穿行;丛林中人类活动少,多年累积很多腐烂树叶,旅游者走在上面,非常湿滑,容易摔倒;从动物的角度来说,丛林中可能有猛兽生存,进入丛林的旅游者,可能会受到这些猛兽的侵袭,另外雨林中蛇蝎、蚊蚁众多,若防护措施不完善,也容易传染各种疾病。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人合一、适应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我国传统民居设计的主要原则。南方传统村落—般依山循势,选址在向阳斜缓之地,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采用较简单的土木结构。房屋前留一空坪,坪前开挖半月型水塘,塘中养鱼,每年年底排水清塘,水塘外围通过沟渠与农田相连形成一套独立而完整的生活系统。(如图所示)

分析水塘在村民生产生活系统中的环保作用。

【答案】吸纳生活污水,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塘泥用作肥料,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夏季蓄水降温,增强自然通风消暑;秋冬天干物燥,备足用水控灭火灾;调节水塘水位,防旱防涝防路面积水;增加空气湿度,净化村落空气质量;池中蛙鸣暑夜,美化村落家园。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客家人传统村落的布局,考查在客家传统村落中房前水塘的作用,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详解】本题考查客家传统村落中房前水塘的环保作用,结合材料和传统村落的布局便可分析出水塘的作用,一是夏季该地气候炎热,水塘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二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水塘具有防旱防涝的作用;三是水潭具有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四是水塘可以用于储存污水,增加环境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污染;五是清理出的塘泥可作为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