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关系。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古今字; .2、淚落连珠子。 淚——泪,异体字; .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通假字; .4、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责——债,古今字; .5、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取——娶,古今字; .
6、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螾——蚓,异体字; .7、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奉——捧,古今字; .8、为轻煖不足于体与? 煖——暖,异体字; .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伸,通假字;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信——伸,通假字; .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 .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悦,古今字; .
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境,古今字;反——返,古今字; ..1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禽——擒,古今字; .15、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通假字; .16、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异体字; .17、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熟,古今字; .1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供,古今字; .19、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悌,古今字; .2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 .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智,古今字; .22、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唱——倡,古今字; .23、雍水暴益,荆人不知。 益——溢,古今字; .24、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譬,古今字。 .
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意动用法;食:动词使动用法。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衣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意动用法;贾:名词作状语。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使动用法。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
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 ?此谁也? 表示等同关系。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表示等同关系。
9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存:生存。 属:同..“嘱”,嘱托。 齐国有一个叫冯暖的人,贫乏不能自己生存,使人嘱托孟尝君,愿意到门下做门客。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给:供给。 复:再。 孟..尝君使人供应冯暖的母亲食物用度,不使她缺乏。于是冯谖不再唱歌。 ?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谢:道歉。 责:同“债”,债务。 道歉说:“文被事务.
搞得疲倦,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性格又很懦弱,沉溺于国家事务,得罪了先生。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耻,竟有意为文到薛第收取债务吗?”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怪:认为??奇怪。衣冠:穿戴好衣冠。 长驱到达齐国,早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的迅速,穿戴好衣冠接见冯谖,说:“债务已经收完了吗?回来的为什么这么迅速呢?”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仅:只能。 高:使??高,垫高。 凿:开凿,营造。 冯谖说:“狡兔有三个洞窟,仅能够免于一死。今君有一个洞窟,还不能够高枕而卧。请允许为君再营造两窟。”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庙:宗庙。 就:完成,...建好。 姑:姑且。 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经建好,君姑且可以高枕无忧地作乐了。”
第四章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形容词使动用法。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狼、虎:名词作状语。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意动用法。
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奴虏:名词作状语。 12、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名词使动用法。
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
10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形容词使动用法。
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存:动词使动用法。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远:形容词意动用法。 20、豕人立而啼。 人:名词作状语。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动词使动用法。
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北:名词作状语;道:名词作状语。 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厚:形容词使动用法。 25、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使动用法。 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名词意动用法。
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郊:名词作状语。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 30、公子怒,欲鞭之。 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高、大:形容词使动用法。 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名词意动用法。
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 义:形容词意动用法。
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醉:动词使动用法。
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富、广、强、富、博:形容词使动用法。
3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形容词使动用法。
40、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形容词意动用法;免:动词使动用法。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
答: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条件: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11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表示比喻。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翻译《君子食无求饱》一文;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居住上不求安适,勤敏于事务而谨慎于言语,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称得上好学呀。” 2、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文; 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并且有毅力,因为任务艰巨并且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太重了吗?直到死才停下来,不是太遥远了吗?” 3、翻译《博学》一文中下面一段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广博地学习,深刻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决地施行。不学习则已,学习了不能掌握就不放弃;不发问则已,发问了不能了解就不放弃;不思考则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弃;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弃;不施行则已,施行了不能坚决就不放弃;别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别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会聪明,虽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