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它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1) 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
2) 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3) 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问题 4) 经济增长问题
5)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 6)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问题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单个厂商、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经济总体情况与趋势。二者是个别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微观经济变量加在一起,就可以构成相应的宏观经济变量,众多同类微观经济问题的总合也可能构成宏观经济问题。有些情况下却不能把个别的经济变量简单加总起来,直接等同于整体经济变量。在有些场合,经济总量和经济个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 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 3)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4) 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5) 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6) 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
4.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在分析中国经济现象时,一定要注意中国国情。不要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建立的基础是西方几百年的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其中有许多不适用中国实际的方面。不要滥用西方经济学;不要盲目相信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的一些言论。(仅供参考)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为什么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
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进入市场的每一笔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某个买者的支出是某个卖者的收入,同一笔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因此,对一个经济整体而言,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购买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是相同的,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下列项目是否应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并没有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转移支付改变了家庭的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要衡量来自物品和劳务生产的收入和用于这些物品和劳务生产的支出,所以,转移支付不应计入GDP。
(2)购买一套二手房
GDP衡量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二手货的出售不能包括在内。 (3)购买股票与债券
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产权转移,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4)购买一块地产
土地不是最终产品,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不是投资活动,不能计入GDP。
3.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什么只计算对最终产品而不计算对中间产品的支出?
中间产品在生产最终产品的过程中被消耗掉。在测度GDP时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了,如果把中间产品的价值加在一起测度GDP,就会出现重复计算。
4.试述GDP、GNP、NDP、NI、PI和DPI之间的关系。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NDP+折旧 NI=NDP-间接税
=工资+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利润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DPI=PI-个人所得税
5.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其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然而,应当认识到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6.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是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 新增价值 产品销售价 银 0 10 10 项链 10 30 40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40万美元; (2)用增值法计算GDP=10+30=40万美元;
(3)GDP=7.5+5+(10-7.5)+(40-10-5)=40万美元
7.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单位:亿元):(1)净投资;(2)国内生产总值;(3)储蓄。
30 000 消费支出 总投资 折旧 政府购买 出口 进口 转移支付 税收 7 000 700 10 000 4 000 5 000 5 000 12 000 (1)净投资=总投资-折旧=6300亿元
(2)国内生产总值=C+I+G+(X-M)=30000+7000+10000+(4000―5000)=46000亿元 (3) C+I+G+(X-M)= C+S+T,T=T0―Tr
储蓄=S=I+G+(X-M)+T0―Tr=7000+10000+4000―5000+12000―5000=23000亿元
8.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4800 800 300 3000 960 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净税收;(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43000亿美元 (2)净出口NX=GDP-C-I-G=480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政府净税收(T=税收-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个人所得税
=NDP-政府净税收=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DPI-消费C=3310-3000=310亿美元
9.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支出。 (1)储蓄S=DPI-C=4100-3800=300亿元
(2)投资I=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S+(T-G)+(M-X)
=300+(-200)+100=200亿元
(3)政府购买支出G=GDP-C-I-(X-M)=5000-38000-200+100=1100亿元
10.假定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其2006年和2007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计算:(1)2006年和2007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若把2006年作为基期,求2006年和2007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
(3)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2006年和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4)2007年比2006年价格上升的幅度。 产品 2006年 2007年 产量 A B C D E 25 50 40 30 60 价格(元) 1.50 7.50 6.00 5.00 2.00 产量 30 60 50 35 70 价格(元) 1.60 8.00 7.00 5.50 2.50
(1)2006年的名义GDP=1.5x25+7.5x50+6x40+5x30+2x60=922.5元
2007年的名义GDP=1.6x30+8x60+7x50+5.5x35+2.5x70=1245.5元 (2)把2006年作为基期,2006年的实际GDP=922.5元
把2006年作为基期,2007年的实际GDP=1.5x30+7.5x60+6x50+5x35+2x70=1110元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1110-922.5)/922.5=20.3%
(3)2007年的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245.5/1110x100≈112 (4)2007年比2006年价格上升的幅度=12%
第三章 简单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许多企业普遍依赖专职采购员去购买本单位所需的产品。这些采购员不得不长年累月地在全国各地奔波,寻找从设备、原材料到生活必需品等产品,以维持本单位的生产和生活。自从引入市场机制以来,采购员这一职业逐渐被推销员所取代,现在众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产品。由此,我们是否能够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实际总产出确实由需求所决定?
短缺经济是卖方市场,总供给说了算;市场经济多为买方市场,总需求起的作用更大,但总供给方面仍然可以影响总产出。
AE?yAE2.图中的E点表示由总支出所确定的均衡点。假如国民经济运行处
于非均衡点(E点之外)的状态,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收入大于100(例如是150),则生产出来的产量大于社会UI?0EAE0的需求量,从而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存货增加,于是不得不减少产100UI?0量。反之,如果收入小于100(例如60),则生产出来的产量小于社会的需求量,从而产品不够卖,于是就要增加产量。只有在收入为100时,经济社会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正好等于社会需求量,从而产45°量既不会再增加,也不会再减少,实现了均衡。
Oy100
3.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4.从消费函数我们知道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设想一个国家的?值非常小(接近0),而另一国家的?值非常大(接近1)。分别讨论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均衡点应如何确定。
在A一定的情况下,?越小,均衡的收入水平y越小;?越大,y越大。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而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