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更新世马兰黄土(Q3eol)、 古土壤 (Q3pd)及中更新世离石黄土(Q2eol)构成。分述如下:
① 层:人工填土(Q42+ml)
层厚0.90~3.40m, 灰褐色;稍密;稍湿;成分主要为黄土状粉土,含碎砖等建筑生活垃圾。局部分布。
② -1层:马兰黄土(Q3eol)
层厚6.10~9.10m,层顶高程1181.90~1184.80m,呈黄褐色;不均匀;稍密;稍湿;可塑;孔隙发育,具虫孔,针孔结构,成分主要为黄土状粉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光泽度低,摇震反应无。全场分布。
② -2层:(古土壤)(Q3pd)
层厚2.50~3.30 m,层顶高程1175.60~1176.40m,棕褐色;不均匀;稍密;稍湿;可塑;孔隙发育,具虫孔,针孔结构,主要为黄土状粉质粘土,具竖向节理,底部含姜结石颗粒,粒径3~7cm,干强度低,韧性中等,光泽度低,摇震反应无。全场分布。
③层:离石黄土(Q2eol)
揭露层厚4.40~5.10m, 层顶高程1172.50~1173.20m,呈浅黄色;均匀;稍密;稍湿;硬塑;略具针孔结构,含白色蜗壳及姜结石颗粒,零星分布,粒径5~15cm,干强度低,韧性低,光泽度低,摇震反应无。风积成因,全场分布。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场地湿陷程度均匀,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土层下限深度7.10~11.10m,湿陷等级Ⅱ级,湿陷程度中等。该场地综合评价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土层最大下限深度按11.10 m考虑,湿陷等级Ⅱ级,湿陷
程度中等。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该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为150m/s<Vse≤250m/s,综合评定为中软场地土,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场地类别为Ⅲ类。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分组属第三组。场地及其附近无断裂构造分布,未发现全新世后地震活动遗迹,该场地适宜该工程建设。
4、交通运输条件
某某区某某实验学校位于某某乡街道,为乡政府所在地,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相对便利。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运输方便,且周边各砂石料场均有道路相通,汽车运输方便。
5、公用设施条件 (1)电力条件
学校电网与某某电力供应主干线相接,电网覆盖全校,供电方便,完全能够满足基建工程的电力需要。
(2)采暖条件
采暖热源由学校现有的锅炉设备进行供给,完全能够保障该项目建成后的供暖需求。
(3)给水条件
供水水源由学校现有自来水管网进行供给,用水水量、水压均能满足项目建设期间的供水需求及运营后的正常用水。
(4)排水条件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经后期拟建150m3化粪池处理后排水室外排水管网,雨水经雨水箅子收集后排水室外雨水管网。
(5)电信条件
为了适应电化教育教学的时代需要,网络宽带目前已接入某某实验学校,为了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满足师生数量增加后的网络需求,学校将增加网络带宽。
(6)道路条件
该项目位于某某区某某实验学校校园内,学校东侧为道路,与外界的交通便利。
6、施工条件
本项目建设施工不会对周边环境构成永久性负面影响,建设区在某某区某某实验学校校园内,东侧为道路,交通便利,便于项目施工建设。项目所用砂、石、原木等材料可在当地就近采撷,其材质状况良好,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的建设。钢材、水泥等建材可从某某市建材市场采购。
第六章 建筑设计方案
一、工程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场地分析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下水埋藏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地理条件良好,是理想的建设用地。
(二)规划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原则,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建设的创作模式与建造方法。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适宜性建造技术,以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控制为主要着眼点,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整体环境布局与单体建筑设计相结合,新建建筑与现有建筑相结合,建筑功能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实现规划、设计与建筑施工的整体策划与统一实施。
场地总体规划由区政府规划部门统一组织规划,本单位设计规划围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满足消防及疏散要求。
(三)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要求规划满足城市规划对基地、道路、红线建筑突出物,建筑高度的要求,满足乡镇的总体规划,满足当地规划部门规定的建筑覆盖和密集率。 二、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