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不合格的混凝土料严禁入仓。拌制好的混凝土不得重新拌和。凡已变硬而不能保证正常浇筑作业的混凝土必须清除废弃。浇筑混凝土时,严禁在仓内加水。混凝土浇筑期间,如果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清除,并研究减少泌水的措施,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带走灰浆。
(7)混凝土应采用平铺法浇筑。除非另有批准。
6.3 混凝土平仓振捣
(1) 浇筑混凝土应使用振捣器将混凝土捣实至可能的最大密实度,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并开始泛浆时为准。同时应避免振捣过度。对仓内大面积混凝土部位应使用平仓机平仓、振捣机振捣,辅以手持插入式振捣器。对于宽度不足2m部位用手持式振捣器振捣。钢筋密集的板梁结构用软管振捣器振捣。振捣器无法作业部位辅以人工捣实。
(2) 振捣作业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振捣器距模板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并不得触动钢筋、止水及预埋件。浇筑的第一坯混凝土以及在两罐混凝土卸料后的接触处应加强振捣。
(3) 仓面平仓和振捣作业必须与缆机(门塔机)浇筑能力相匹配,平仓振捣机生产率必须满足缆机(门机)浇筑混凝土要求,仓面振捣应按顺序进行,以免造成漏振。尤其对于钢筋较密集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平仓振捣,防止漏振。一台缆机必须配一至二套仓面平仓和振捣设备。
(4) 平仓振捣设备的生产率应大于混凝土入仓强度,应能满足低坍落度(1~3cm)、四级配(最大骨料料径150mm)混凝土的振捣,同时其整机又能在6~7cm坍落度的新浇混凝土面上正常行走和操作,操作灵活。
6.4 混凝土浇筑层厚
混凝土浇筑分层按设计要求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层厚:河床基础强约束区一般采用1.5m,河床脱离强基础约束区一般为3m,在埋件、钢筋密集的孔口部位如浇筑3.0m层厚存在温控与施工困难,可按一次立模两次浇筑方式施工,每次浇筑1.5m。两岸陡坡坝段在仓面宽度6m以内采用3.0m层厚,其上基础强约束区一般采用1.5m,脱离强基础约束区一般为3m。3.0m层厚混凝土需在层间中部1.5m处埋设高密聚乙烯类管材的水管。
6.5 层间间歇时间
如无特别指示和批准,间歇时间应不少于3天,也不宜大于10天,详见表10和表11。大体积混凝土层间间歇应满足表10的要求。墩、墙等结构混凝土层间间歇期应满足表11的要求。
表10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层间最小间歇时间 单位:天
层厚(m) 1.5 3.0 12~2 3~7 6~9 月份 3~5、9~11 4~8 7~9 6~8 5~9 8~10 表11 墩、墙混凝土层间间歇时间 单位:天
部位 厚度小于2.5m 厚度大于2.5m 注:低温季节浇筑取下限值。
层厚(m) 3~4 2~3 层间间歇时间 4~9 6~10 6.6 预冷混凝土保温
高温季节浇筑的预冷混凝土,施工单位应采用耐久性较好的保温材料作为施工期的保温措施。在混凝土开始浇混凝土前,应将选用的保温材料、保温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7、结构混凝土浇筑
7.1结构混凝土的材料规格、构件形式、尺寸及其位置均应符合施工详图的规定。施工单位任何对结构形式的变更,需事先申报,批准后方可实施。
7.2 高速水流孔口等重要结构除满足一般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要求外,还必需严格按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以下要求进行施工。
(1) 高速水流孔口体型尺寸允许误差见本技术要求14.2.(2)条: (2) 高速水流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及要求见本技术要求14.2.(3)条。 (3) 过流面混凝土施工控制:
1)泄水孔底板表面采用施工样架控制设计轮廊线和高程,样架应有足够刚度; 2)混凝土表面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抹面,都须满足平整度要求。采用机械抹面时应避免骨料过度下沉,而降低表层混凝土的抗磨蚀性能或发生裂缝;
3)侧面模板表面应光滑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以保证表面的平整度和混凝土实
密性。上、下层模板要校正,支撑拉条要牢固,以防模板错台走样。
(4)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均匀上升,尽量避免薄层长间歇;气温骤降期必须进行表面保护,入秋前应封闭孔口,以防裂缝发生。
7.3 大坝结构厚度较薄的墩、墙、板结构,一般钢筋埋件较多,其浇筑要求可参照7.4条执行。
7.4 二期混凝土
(1) 二期混凝土多在狭窄部位或钢筋、埋件较密的部位进行浇筑,一般采用坍落度较大的二级配混凝土。在浇筑前应将结构面的老混凝土用高压水风砂枪冲毛至露粗砂(或凿毛)、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并保证模板安装质量,控制模板的安装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二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小型振捣机具或手工钎的方法捣实,避免漏振,并要求控制混凝土的上升速度,以保证钢筋和金属埋件不产生位移,模板不走样。
(2) 大体积二期混凝土部位,浇筑层厚按1.5~3.0m控制,对于门槽等结构厚度较小(?2.5m)的二期混凝土浇筑层厚为3~5m(经论证后也可加大层厚,需报监理工程师批准)。浇筑门槽部位的二期混凝土,应挂溜管或振动溜管,以避免混凝土分离和骨料破碎。采用吊罐浇筑二期混凝土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吊罐碰撞而使埋件产生位移。
(3) 其余参照本技术要求第6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执行。
7.5 二期混凝土温度控制及质量控制
(1) 混凝土设计允许最高温度:大体积二期混凝土原则上参照表12执行。 (2) 混凝土浇筑温度:大体积二期混凝土浇筑温度同第10.2.4条中基础约束区混凝土浇筑温度要求,结构厚度较小的二期混凝土11月~次年3月采用自然入仓温度,其余季节混凝土浇筑温度为16~18℃。
(3) 混凝土层间间歇期:大体积二期混凝土层间间歇期按表10要求控制,结构厚度较小的二期混凝土按表11要求执行,但最长间歇期不宜超过10~15天。
(4) 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时,应满足表1中的要求。 (5)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采取洒水、喷雾等措施进行养护,混凝土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1~28天。棱角和突出部位应加保护。
8、抗冲磨混凝土浇筑
8.1 混凝土配合比
(1) 抗冲耐磨混凝土要求强度高,光滑平整,为此在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都比一般混凝土要求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抗冲磨有关要求。
(2) 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的中热水泥,一般不掺粉煤灰,通过试验可掺10~15%的Ⅰ级粉煤灰,应掺高效减水剂。一般采用二级配,竖面部位也可为三级配。
(3) 软弱骨料对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影响较大,其含量不得大于3%,要求选择含软弱骨料少的坚硬骨料拌制抗冲耐磨混凝土,仓面坍落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要求仓面坍落度1~3cm。
8.2 混凝土浇筑
(1) 混凝土应从低处(斜坡面)向高处进行浇筑。
(2) 表层抗冲耐磨混凝土浇筑时,严禁在运输途中和仓面加水。
(3) 表层抗冲耐磨混凝土和下层结构混凝土一次浇筑时,应严防品种错乱。当分开浇筑时,施工缝缝面应细致认真地处理,保证在无水而湿润的条件下浇筑上层抗冲耐磨混凝土。层与层尽可能短间歇上升,间歇期不超过5~7天。
(4) 应采用原浆抹面,严禁临时加灰加水。
(5) 混凝土浇筑抹面结束后立即采用喷雾方式养护,以防止由于早期失水过快产生塑性裂缝,过1~2天改用两层麻袋覆盖并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28天。
(6)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人为损坏已完建的抗冲耐磨混凝土表面,和防止寒潮冲击产生裂缝,在养护28天后,仍需进行严格的表面保护。
(7) 混凝土不得在大、中雨中浇筑,在小雨中浇筑应搭设防雨棚,未抹面或刚抹面的混凝土可用塑料布覆盖防雨,严防雨水流入新浇混凝土内。
(8) 施工后检查高流速区表面,如有必要,应进行表面环氧基液处理,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9) 施工单位应对抗冲耐磨混凝土提出试验报告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8.3 温控要求
(1) 混凝土浇筑温度:12~2月自然入仓,11、3月12~14℃,其它时间不宜浇筑。如确需施工施工单位应报相应的温控措施经监理工程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