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下载本文

年龄只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不是心理发展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派,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心理学研究资料,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各阶段。

1、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含义:

1.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的发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

2.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而是与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3.年龄特征不只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表面的外部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更包括其内的规律性的特征。

(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问题讨论】

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 2、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

3、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

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的进程和速度上。每一阶段儿童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共同的、普遍的。同时,稳定性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具有诸多的共同性。例如:幼儿思维的进程、幼儿喜欢游戏等。 儿童心理稳定性的原因分析:

(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连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着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变性。

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统一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1岁以前的孩子,也学习过学前卫生学,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3个小阶段。 1、初生到满月(O~1月)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很有限;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你认为新生儿的心理表现出什么特点?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我们应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1~6月) ˉ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依然非常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个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 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例如:他的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这时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需要。婴儿即使是饿了、困了,亲子游戏也能够使他在短暂时间内

停止哭闹,亲子游戏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3、半岁到周岁(6~12月)

【实验室观察】安排几对母子在观察室的亲子活动,观察幼儿动作的发展和亲自交往的情况后分析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所谓五指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

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4)依恋关系发展

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 (二)1~3岁

【问题讨论】

1、1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发展是什么?(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2、1—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

1.学会直立行走

1~2岁时独立行走还不自如,是有其生理原因的。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