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下载本文

(1)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A、教育的目的: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B、教育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包括四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发展并可能获得发展;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通过教育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

(2)教育心理学化(考过):①教育的目的的确定、教育的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实现教学内容心理学化;③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④教育者要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要素教育: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心。基本思想:教育过程要从一些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探索要素教育的原因:儿童的发展有着自然顺序;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要素教育体现在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其中,智育是核心。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能力;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

(4)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考过):根据教育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思想,提出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智育主要是借助这三个要素实现的。智育应该进行的课程是语文、几何和算术。从要素教育出发,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A、语文教学法。提出发音教学、单词教学和语言教学;B、测量教学法。利用实物和图形形成直观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将图形绘制出来。C、算术教学法。从通过实物让儿童产生“1”的概念开始。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在新庄“贫儿之家”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验。后来,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进行这一实验。评价: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表明了资本主义手工业时代对两者结合的新要求。尽管认识到了两者的结合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改善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真正找到两者内在的联系。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

德国: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A、伦理学思想。内容: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思想或者对真、善、美有了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依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完善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指一种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统一;正义要求避免意志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公平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心理学思想。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统觉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2)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

A. 管理论 :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管理方法包括学校的规章守则、丰富的活动、教育者的威信与爱等。

B. 教学论:(1)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掌握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评价:把教学当做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为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认识到智育和德育的相对独立性。(2) 教学理论:包括“教学进程”论和教学形式阶段论。前者论述教学方法,后者论述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A、“教学进程”论:统觉过程包括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统觉团的形成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方法的联系,产生了“教学进程”。B、教学形式阶段论(考过):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该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过程认知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以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当然,该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适5E94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C.德育论:a、德育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和德育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将德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也称作“选择的目的”,指的是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目的。后者指的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形成五种道德观念,根本目的是培养道德。b、德育内容:对恶的预防和对德行的养成。“训育”是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概念。训育是为了形成美德,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其方法有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3)课程论:A.兴趣与课程(考过):兴趣观:兴趣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特征,并具有道德的力量。将兴趣分为经验类的兴趣和同情类的兴趣两大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思辨的(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审美的课程(文学、绘画等课程),同情课程有同情的(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社会的(历史、政治、法律等课程)、宗教的课程(神学等课程)。同时,把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兴趣观在其教育

理论体系中的作用:(1)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是其为教学所确立的目的;(2)兴趣观是其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3)兴趣观是其确立教学形式阶段的重要依据。B.统觉与课程:统觉理论强调新的观念与知识的形成和学习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的,这就要求课程安排应当使儿童从熟悉的材料到不熟悉的材料。同时,提出了课程设计的“相关”与“集中”原则。相关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C.儿童发展与课程: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年期。婴儿期加强身体养护和感官训练;幼儿期以《荷马史诗》为主,发展儿童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教授数学、历史等,发展理性。

评价:课程论以心理学为基础,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客观上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基本原理:

①统一的原则:教育在于帮助人们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②顺应自然的原则: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来看,教育应该是容忍的、顺应的。

③发展的原则:第一次将进化论的概念运用于人的发展和教育。人的成长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即对立与调和。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天性与环境是矛盾的,主张从内外因加以调和达到统一。 ④创造的原则:上帝创造了人,人就应该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2)幼儿园教育理论:

①幼儿园地位与任务:地位: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和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准备。

②幼儿园课程:建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恩物与作业。恩物即神恩赐给儿童的东西,实际上是幼儿园里做游戏的玩具,其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作业是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它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种类有纸工、泥塑、绘图等。

③幼儿园教育方法:自我活动和社会参与。要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

作业和恩物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表现为他们是两种互相连接的幼儿游戏活动的形式,是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满足其内心冲动的必 要手段。区别:第一,从幼儿活动的次序来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第二,从活动的材料看,恩物的材料是固定的,作业的材料是可以改变的;第三,从性质来看,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活动的材料。第四,从儿童的内心需要来看,恩物反映模仿的本能,作用在于接受或吸收,而作业反映创造的本能,作用在于发现和表现。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A、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天资是人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性。教育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它是促进个人天资得以开发的最佳工具;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均需注重个人自由自主的发挥,必须注意个人自主学习的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人的天资,“过早”或“过晚”都不好;重视自主学习,主动掌握知识;

B、教育目的:发挥人的天资、智力和主动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C、教学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学生若要掌握知识,就必须依靠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其知识的掌握。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教学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原则。 D、教师观: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自我教育、有崇高的责任感、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美国:

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A、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作用:通过建立免费的学校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必不可少的保证;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B、教育内容:体育、智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体育是向学生开展人体生理学、健身知识和卫生知识的教育。智育是向学生教授语文、历史、地理等实用科目。道德教育应教育儿童尊重真理、热爱祖国乃至全人类的观念,并养成仁慈、节制等美德。政治教育是向学生讲授所在州和美国宪法,为将来更好地履行共和国公民职责奠定基础。在宗教教育方面,反对教派控制学校,但承认宗教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C、师范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建立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

俄国和苏联:

俄国: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教育家,被称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A、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

a、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教育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人的精神和人生问题。b、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外,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c、教育的作用:把教育分为有意教育和无意教育。无意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最大的效力的作用,指大自然、家庭、社会等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意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指学校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

B、教学论:将教学建在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上;批判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片面性,主张知识和能力相联系,认为教学应该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将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相结合;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教学原则。

C、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个人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爱劳动等精神,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品格的最佳途径。德育方法:教学;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惩罚等方法。

(4)教育学及师范教育: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认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广义的教育学,包括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语言学、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等,其中以生理学和心理学最为重要。发展教育学,最好的途径是创办教育系;提出在市镇或乡村设师范学校。师范生一律住校,除具有优秀品质之外,还要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苏联:

A、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代表作有《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 ①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善于工作和有斗争能力的新一代。

②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体系的核心。其思想可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平行教育影响、前景教育、优良的作风与传统等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即以集体教育为主,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又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集体;前景教育原则,即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集体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任务,吸引学生集体和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为之努力;培养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重要意义。

③纪律与劳动教育。论述了集体教育与纪律教育密不可分,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式,认为良好的纪律是通过合理正确的教育产生的。纪律教育的方法包括诱导、督促和威胁等。

④家庭教育。

B、凯洛夫是20世纪中期苏联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教育学》。论述了教育的起源和作用、教育目的与任务、教学论(提出了教学过程6环节和5原则)、德育论。凯洛夫的思想反映了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对苏联和我国解放初期教育理论的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带有滞后性和封闭性,缺少创造性,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

C、赞科夫是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教育家,也是较早研究教育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形成了实验教学论体系,代表作《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 a、小学教学新体系:改变传统的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小学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主要是儿童的个性发展。 b、教育与发展关系:赞同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育、教学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c、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D、苏霍姆林斯是当代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曾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A、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个性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完美的体魄、丰富的审美需求和多样的兴趣。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是新家庭的建立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起点和终点。B、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德育处于首要地位,智育是重要内容,体育是基础,劳动教育和美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现代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欧美教育思潮和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1)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公民教育理论是德国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其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教育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为国家服务。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国家的品质。

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把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是目的、手段和机构三位一体的关系。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帮助学生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其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即“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其三是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

结工作的精神,即“团体的伦理化”。为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把“劳作教学”作为独立科目;改革传统科目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2)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A、幼儿的发展:重视早期教育,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重视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B、自由、纪律和工作: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科学的教育学应给学生以自由;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基础上;工作可起中介作用,将自由与纪律统一起来。

C、幼儿教育的内容:感观教育,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触觉练习为主;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等。

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受卢梭的影响,主张儿童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②都极其重视幼儿期的教育,重视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提倡建立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不同点:① 教育内容、方法不同: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②教学组织形式不同: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③教师作用不同: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师被视为“园丁”,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 (二)进步主义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1)昆西教学法:由帕克倡导的一种教学法。主要特征: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2)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主要特征:教育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教育方法在于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是“有机的”;学校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作为教育的目标。

(3)葛雷制:由沃特推行以“葛雷制”著称的教学制度,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体育和游戏,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以及团体活动。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星期日,昼夜开放,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4)道尔顿制:由帕克赫斯特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要特征: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学生用“公约”的形式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道尔顿制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既强调儿童自由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又强调合作精神的形成,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5)文纳特卡计划:由华虚朋进行的一种教育实验。主要观点:重视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使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共同知识或技能(读写算等工具性学科)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织布、绘画、雕刻等)。前者按学科进行,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学习按计划进行,平时有进度记录,最后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结果。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施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 (6)设计教学法:由克伯屈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克伯屈反对主智主义教育,强调发展完整的人格,主张建立一种以生活和实际经验为中心的新学校;将“设计”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主要观点: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和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学习单元,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第二,消费者的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第四,练习的设计。同时,提出了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

评价: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过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必然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和实验 1.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本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