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在解读:空间形态中-线 的研究 - 图文 下载本文

作为对于中国传统独特的认识途径带入其中,从而以“线”的视角入手对传统建筑的形态构成进行考察。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向以往北京四合院的研究提供了认识基础、理论范围和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概述国内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情况。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开始于1930年成立的营造学社,而随着梁思成、刘敦祯先生的加入促使工作内容向实物调研转变,由此拉开了直至今日一直进行的对全国古代建筑实存调研工作的序幕。其与文献研究法、书画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一同构建了传统

建筑史学体系。这一体系对传统建筑进行了形式特征断代,类别划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历史结构。而一直到现在,建筑史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是修改、补充这一结构体系。毋庸置疑,经过对古代建筑遗存的调查和对古籍文献的考证,成就非凡,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刘敦祯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刘致平

13

的《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等。对于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梁先生以为当以“建筑考古方面”为主,这也对此后中国建筑史学界影响颇深,基本以发掘、考古、调查等研究代替了对建筑史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以考古方式研究传统建筑的正 统思想。

随着李允稣《华夏意匠》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纵向、以时代来研究“有什么,是什么!”的传统模式。其以建筑设计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古人建造中“为什么”如此做,并尝试解析了古代设计思想的根本。其中涉及了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种看待传统建筑的方式有益于其与建筑 设计或理论之间的搭接。

王贵祥所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是以泛文化比较研究为基础探索古代建筑空间理论的文字,其中涉及到东西方不同价值选择的文化背景,但其初衷和目标仍是试图通过与建筑空间观念关联的文化现象,探讨建筑空间生成与存在的种种动因,以便更加深刻的剖析不同文化中造成空间形式异同的内在原因,进而论释这种空间形式及其演化方式因文化而异的现象。

朱文一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译码》,从独特的角度剖析了传统建筑的核心特征一一“墙”。其中认为是“墙”,而不是院落或单体,构成了传统建筑的基本成分。“中国古代生存环境的理想状态,是由‘墙’构成的全封闭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普遍特征的“封闭性”也正是由于墙的无所不在而形成的。这样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型”提供了思路。

14

1.3.2北京四合院的研究 1传统合院:

归纳起来,对于传统院落的己有研究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建筑艺术、传统院落的形制、建筑结构与构造、院落空间、历史建筑保护。且多采用建筑历史研究的阐释方法,使我们对院落的营造有较详尽的认识,但却缺乏深刻;比较研究的方法也常被采用,不同地域的、中西方的对比研究揭示了院落住宅形成与文化、技术、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外对中国传统合院的研究并不多,研究人员也主要为日本学者,如伊东恒治所著《北支蒙疆的住居》等。欧美学者中较有特点的如瑞士学者问纳·布雷斯(Werner Blaser)的《中国合院:传统与现在》C Courtyard house in China tradition and present),文中对北京四合院以及苏州园林建筑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北京四合院: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文献目前较常见的有马炳坚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陆

15

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尼跃红编《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贾裙著《北京四合院》,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草木虫鱼》,和高巍的《四合院一一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其中邓云乡是作家,更加着重从生活经验描述四合院;高巍则以介绍民俗的角度继承了其它研究的内容;马炳坚主要从四合院的施工及细部建造的角度入手;真正内容详实且从城市建筑角度出发的,只有陆翔、王其明的著作。其它有关北京四合院的书籍则多为图集,或是生活琐谈。 以下以陆翔、王其明所著《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北京四合院的研究现状。

作者首先以考察中国居住建筑史开始,说明古人建造四合式院落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其中有文化传播的成因;然后研究了北京四合院与城市的形态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同构性,并从各方面说明了这种现象的必然,如观念和意识等方面;接着参照己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认识,着重考察了四合院建筑的构成,指出了其多样性和基本单元,如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等;在最后,略谈了四合院建筑的施工。其讨论中加入了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并与本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拓宽整合了讨论角度。

随着近年来北京旧城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针对北京四合院的实践探索、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