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朝代更迭史,历史大事 - 图文 下载本文

960年-112北宋宋朝7年(167960年-1279年(320年) 1127年-1279年(152年) 年) 宋太祖(赵匡胤) 开封南宋宋高宗(赵构) 杭州辽 西辽 西夏金916 年-1125年(210年) 1124年-1218年(88年) 1038年-1227年(190年) 1115年-1234年(120年) 耶律阿保机 耶律大石 李元昊上京兴庆完颜阿骨打中都 开封 (大蒙古国) 元 (北元) 明 (南明) (后金) 清前期 清末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时期 中华民国1206年-1271年(66年) 1271年-1368年(98年) 1368年—1402年(35年) 1368年-1644年(277年) 1644年-1662年(19年) 1616年-1636年(21年) 1636年-1840年(205年) 1840年-1912年(73年)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元昭宗 明太祖朱元璋 (明安宗朱由崧) 清太宗皇太极 南京 北京 赫图阿拉 北京 北京 北京大都1912年-1949年(38年)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南京 重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毛泽东北京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

问鼎天下,逐鹿中原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最乱)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华胥(母系氏族社会),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1-12]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 [13]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14-15] 。伏羲、炎帝、黄帝功勋卓著,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华民族由此兴盛 [2-3] 。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 [1] 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2]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

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母系氏族社会):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 [3] ,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4]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5-7]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8]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1] (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2] )。与皇帝涿鹿之战战胜蚩尤,阪泉之战归附黄帝。

少昊(约公元前2598年—约公元前2525年),姬姓,名己挚。三皇五帝之一,中国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是黄帝长子。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定都穷桑。

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4]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5]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6] ,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7-8] ,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9]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 [10] ,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11-12] 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即位,是为帝喾,时年三十岁。因他出生并兴起于高辛,故史称高辛氏。帝喾即位(部落首领)后,以木德为帝,以亳为都城。帝喾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见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后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深受百姓爱戴。

帝喾死后,挚因是帝喾的长子而受禅接帝位。在位时,挚荒淫无度,九年后,诸侯废之,而推尊其弟唐尧为天子。唐尧登基后,封挚于高辛(商丘高辛镇)。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户籍山西祁县,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 [1] 。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2]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1] [3] 。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竹书记年》并不记载为禅让。

家天下: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