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马哲100道材料分析题(完整版) 下载本文

经济发展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则既丢“被子”,又丢“票子”。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7.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心论题是什么?

(2)请运用有关哲理谈谈对这一论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本材料的中心论题要正确处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首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都是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3)其次,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正确行动,使自然界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总之,人类应该把利用、改造自然和保护、顺应自然结合起来,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8.

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请回答:

(1)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2)结合材料简要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2)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9.

英国哲学家洛克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已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洛克在认识论上的错误。 参考答案:

洛克认为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对感觉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从整体上看,这一学说具有感觉主义的特征,它不了解理性认识的意义,不了解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质的区别,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把经验绝对化,认为理性认识不可靠,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30.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参考答案: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1.

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情形,但他预测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甲乙两个推销员面对同样的实际,所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

(1)甲:“不会有销路”乙:“将大有销路”

(2)原因在于:①是否能从不断变化的情况出发;②是否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

(3)①不断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②要从事实的总和出发,反对从个别事实出发;要从多方面实际出发,反对从一个方面事实出发;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使思想适应和科学预见变化的实际,反对静止地看问题。③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32.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参考答案:

(1)通过给人输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3.

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在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上述关于物质结构的不断认识过程在认识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每一次理论的提出都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的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真理并不会结束。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性而言,它是绝对真理;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的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34.

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又一回,它被了棉花,以为再跌到,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在水中。可以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驴子为何死于非命? 参考答案:

驴子忽视了真理的条件性。认识条件的改变有可能带来认识性质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性的认识,之所以会另一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就在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和运用超出了或缩小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题中的驴子没有意识到第二次背的是棉花而不是盐,这一条件性的改变使得第一次真理朝谬误转变,最终导致驴子死于非命。 35.

严寒的冬天,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就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这些人都被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尔熄灭。

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在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三堆火,三个群体,在同样寒冷的冬天里,为什么有的被冻死,有的却能够让生命和火延续呢?试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回答。 参考答案: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这说明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与索取。贡献是索取的基础,索取才能更好的贡献,只讲索取或只讲贡献都是错误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6.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