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性。(细菌质膜中不含,某些细菌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
膜内在蛋白:又称镶嵌蛋白,通过非极性氨基酸直接与膜脂双层的疏水区作用而嵌入膜内。
只有在较剧烈的条件下,才能使其从膜上溶解下来。
跨膜蛋白:许多膜内在蛋白也为兼性分子,多肽链可横穿膜一或多次,这种跨越脂双层的蛋
白质又称跨膜蛋白
膜周边蛋白:又称周围蛋白,不直接与脂双层疏水部分相连接,常常通过静电作用、离子键、
氢键与膜的极性头部或通过与膜内在蛋白亲水部分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为水溶性蛋白。一般用比较温和的处理方法使其从膜上溶解下来。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单位膜模型:生物膜呈“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内外为电子密度深的暗层(厚2nm),
中间为电子密度浅染的明层(厚3.5nm),称单位膜(厚7.5nm)。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主体,其极性头部向外,疏水尾部埋在中央,蛋白质以静电方式与磷脂的极性端结合于膜的内外两侧,内外致密层相当于磷脂分子的极性头部和蛋白质分子,中间明层是脂质分子的疏水端。
单位膜模型意义及不足:指出了生物膜形态上的共性,但把各种膜视为千篇一律,难以对不
同功能的生物膜作出合理解释。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是球形蛋白质和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中各种成分不是静止不变
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分布在膜的表面,有的则全部或部分地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液态镶嵌模型意义及不足: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但无法解释质膜流动时
怎样保持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的流动性的控制作用,及各部分流动的不均等性等
脂筏模型:在生物膜的脂双分子层的外层,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大小约70nm 左
右 ,如同“脂筏”一样,脂筏上载着蛋白质。
脂筏模型特点:推测一个100μm大小的脂筏可载有600个蛋白质分子 。
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
脂筏最初可能在内质网上形成,转运到细胞膜上。
细胞膜的特征
膜的不对称性: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用冰冻蚀刻检验。
第一. 跨膜蛋白跨越脂质双分子层有一定方向性。第二. 糖蛋白上的低聚糖残基均位于膜的非胞质
侧。
第三. 膜蛋白颗粒在内外两层中分布的不对称。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第一:脂质双分子层中,各层所含的磷脂种类有明显
不同。
第二:糖脂全部分布在非胞质侧的单层脂 质分子中。 (与胆固醇的作用和ABO、MN血型系统抗原相联系) 膜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内表面功能的不对称性 膜的流动性:细胞膜呈液晶态,分子结构有序又可以流动。
变相温度: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胞膜分子可由晶态转变为液态或液态转变为晶态,这一温
度称为变相温度
相变: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
5
膜脂的流动性:脂肪酸链旋转异构,脂肪酸链摆动与振荡伸缩,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侧向
扩散,翻转运动
影响膜脂流动性因素:脂肪酸链饱和程度、长度,胆固醇含量,卵、鞘磷脂比例,其他因素
(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膜蛋白的流动性:分为被动扩散和细胞代谢驱使的运动,前者又分为侧向扩散和旋转扩散,
后者是膜蛋白与膜下微管、微丝相结合形成的复合体运动。
细胞融合实验为为膜蛋白的侧向扩散运动提供了有力证据(看一下45页
的图2-16帮助理解)
细胞膜流动性的意义:物质转运
能量转换 细胞识别
免疫、药物对细胞的作用
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
细胞表面:由细胞膜和细胞外被构成。
细胞外被:伸展于质膜外表面,主要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称为糖萼。具有保护、参与细胞
识别、增殖、细胞连接的作用,也是细胞表面膜抗原和各种特异性受体等存在的部位。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不同组织器官为适应功能的需要,细胞表面出现各种各样特化结构。 微绒毛、褶皱(与吞噬有关)、纤毛、鞭毛、变形足、内褶等。(“一足
内褶有三根毛”)
细胞连接: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表面的某些区域,已经特化形成各种结构,以便细胞彼
此接触,这些细胞表面的特化称为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主要功能:细胞间的机械连接,对细胞间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 细胞连接的种类
紧密连接:两个相邻细胞的质膜紧靠在一起,中间没有空隙,黏着牢固,细胞不易分开,主
要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部位。
黏合连接:机械的将细胞黏着在一起,可分为带状桥粒、点状桥粒、半桥粒,它们在相邻细
胞间形成纽扣式结构,将两个细胞铆接在一起,状似铆钉。多见于上皮,尤以皮肤、口腔、食管、阴道等处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间居多。
通讯连接:包括间隙连接、化学突触和胞间连丝。
间隙连接:是两个细胞质膜间有2-3nm的空隙,多分布于上皮、神经元突触、平滑肌、心
肌等处的细胞间。
化学突触: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作用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上皮细胞连接由浅至深依次为紧密连接、黏合连接、间隙连接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穿膜运输: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膜的运输方式。可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而将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经细胞膜转运至浓度低的
一侧,转运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可分为简单扩散、易化扩散和离子通道扩散。
简单扩散:不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和不依靠专一膜蛋白分子而使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脂质
双分子层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运输方式。
适合扩散的物质:脂溶性物质,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
6
不适合扩散的物质:带电荷物质 离子通道扩散: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离子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转运。电压门控通道闸门开闭受膜电压或化学物质的调节。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顺浓度梯度方向的跨膜转运,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
白帮助,有饱和性。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跨膜转运,即逆浓度梯度方向的运输,既需载体蛋白
参与又需要耗能。
Na+—K+泵:镶嵌在质膜上的蛋白质,也是一种Na+—K+ATP酶,既有载体功能,又有酶
活性
作用过程:膜内α亚基与Na+结合 ATP水解 Na+泵出细胞 膜外K+与α亚基结合 K+泵入细胞
每次循环过程消耗ATP分子,泵出3个Na+,泵入2个K+,抑制细胞氧化的因
素都会使ATP供应中断
小肠上皮腔内葡萄糖或氨基酸主动运输依靠Na+—K+泵维持的Na+跨膜梯度进行伴随转运 钙泵:Ca2+—ATP酶,每消耗1个ATP转运2个Ca2+ 膜泡运输:一些大分子颗粒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是被包裹在由膜形成的小泡中进行运输,
称膜泡运输。可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将外来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又分吞噬作
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所用。
吞噬作用:大分子或颗粒首先附着于细胞表面,被一小部分质膜逐渐包围并向内凹陷,然后
与细胞膜脱离形成囊泡,称为吞噬体或吞噬泡,是细胞摄取较大固体颗粒或大分子复合体的过程。
胞饮作用:过程类似于吞噬作用,形成的囊泡称之为胞饮体或胞饮小泡,是细胞摄取液体和
溶质的过程。
微胞饮作用:细胞在摄取和转运蛋白质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很小的胞饮小泡,此过程成为微
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通过受体与配体结合引发的胞吞作用,是一种特异、高效地摄取大分
子的方式。
一些特定的大分子首先同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有被小窝,有被小窝
凹陷并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有被小泡。形成几秒种内即失去衣被,并与细胞内其他囊泡融合形成更大的囊泡,称为内体,最后将内容物转运到溶酶体内。
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介导的内吞过程:质膜中有LDL受体蛋白,受体结合LDL颗粒
汇集到有被小窝区,有被小窝内陷,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去掉衣被后同小泡融合成内体。在内体中LDL颗粒与其受体解离,二者分隔到不同的小泡中,受体返回质膜,参加再循环,含LDL颗粒的小泡则同溶酶体融合,LDL颗粒复合物被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分子,胆 固醇分子被用于细胞合成。
(本图帮助理解)
7
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Denver体制)组大A组B组C组D组E组小F组G组染色体号123主要特征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无随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Y染色体略大、长臂平行伸展、无随体4 ——56 ——12、X13 ——1517161819 ——2021——22、Y 胞吐作用: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逐步移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
合,把物质排出细胞外。
受体:是一种生物大分子,能有选择的识别外来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
化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识别部位、转换部位、效应部位。 受体功能: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将胞外信号转变成胞内信号,引起胞内效应。 配体: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以及其它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配体
细胞膜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使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膜内在蛋白,大多数为跨膜糖
蛋白,也有脂蛋白和糖脂蛋白。
信号传导:通过化学信号而实现对细胞的调节及其作用过程称为细胞信号传导。
救心机制:硝化甘油在体内→ 内皮细胞中生成NO →NO能够跨过细胞质膜扩散到邻近的
平滑肌细胞 →鸟苷酸环化酶激活 →催化GTP生成cGMP →使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松弛和血管舒张反应 ,血液流通顺畅。(下图帮助理解)
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Denver体制)组大A组B组C组D组E组小F组G组
染色体号123主要特征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无随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Y染色体略大、长臂平行伸展、无随体4 ——56 ——12、X13 ——1517161819 ——2021——22、Y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