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以肺呼吸,呼吸面积增长;
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新脑皮;
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以尿酸为主; 体内受精,具羊膜卵,繁殖脱离了水环境。 (3)比较毒蛇与无毒蛇。 答: 3讨论题
(1)列举首次出现在爬行动物中的结构,说明进化和适应上的意义? 答: 出现了羊膜卵,(意义见简答题);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皮。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但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阶段。
首次出现雏形盲肠:位于小肠和大肠交界处,与消化植物纤维素有关。 支气管:是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
出现次生腭: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畅,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出现胸廓:胸椎、肋骨、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了肺呼吸。 (十七)鸟纲 1 名词解释
(1)双重呼吸系统:鸟类具有独特的肺和气囊而构成高效的呼吸器官,并具有独特的呼吸方式而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 2 简答题
(1)适应陆生的特点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心脏分为 2心房 2 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 (2)与爬行动物共同的特征有哪些? 答: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具表皮角质层衍生物(鳞片、羽毛) 单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都是盘状卵裂,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 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
(3)适应飞翔的特征有哪些(描述鸟类对飞翔的适应?①形态特征方面,②器官系统方面)? 答:前肢特化成为翼,后肢具四趾; 身体被羽、流线型;
骨骼轻,为气质骨,愈合程度高,胸骨具龙骨突,锁骨呈“V”字形; 具肺和气囊相连的双重呼吸;
含氮废物解毒成为尿酸,不必携带大量水作为溶剂; 其它:无齿、肌胃消化、贯趾屈肌、眼睛的调节机制。 (4)动物恒温的意义?
答: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5)简述鸟类两种飞行起源学说。
答: 树栖起源:起源于能在树上攀爬跳跃和滑翔的爬行动物,以后鳞片不断加长演变成羽,前肢变为翼,获得飞翔能力。
疾走奔跑起源:认为鸟的祖先具有长尾、双足行走、能快速奔跑的动物前肢因辅助奔跑而逐渐演变成翼,其上鳞片加大成羽,由此获得飞翔能力。 (6)比较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的循环系统 答:①鱼类:
心脏: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单循环。 ②两栖类:
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出现肺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
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由一对前大静脉、后大静脉以及肝静脉分别汇集头部、体躯、皮肤、肾脏以及肝脏血液注入静脉窦,回右心房;
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肝门静脉与肾门静脉分别汇集消化道、尾以及后肢血液注入肝脏及肾脏。两栖类的腹静脉也收集后肢、腹壁以及膀胱血液注入肝门静脉。因而后肢血液需经过肾门静脉和肝门静脉回心。 ②爬行类:
心脏: 2心房和1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鳄类心室室间隔只留有一孔。多氧血和缺氧血仍不能完全分开; 动脉和静脉: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
肾静脉:逐渐趋于退化,后肢流向心脏的血液只有一部分在进入肾脏时分散为毛细血管,构成肾门静脉,另一部分则穿越肾脏直接汇入后大静脉。 ③鸟类:
心脏:心脏比例大;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得以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 静脉窦萎缩与右心房合并; 右体动脉弓保留,左体动脉弓退化;
肾门静脉明显退化,血压和血流速度提高,循环加速,心跳加快(供氧充分,保证高的代谢率和体温的恒定);
红细胞仍保留细胞核。 (7)简述鸟类的起源
答:18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第一次发现了距今1.45亿年前晚侏罗纪地层中的鸟类化石即始祖鸟。始祖鸟的特征:
? 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无喙,具槽生齿,长而灵活的尾。椎体双凹型,不具气质骨,掌骨彼此分离,具三个完全带爪的指,肋骨不具钩状突,腰带各骨不愈合;
? 与鸟类相似的特征:全身被羽,羽毛已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具V型锁骨,耻骨向后伸长,跗骨与跖骨愈合为跗跖骨,脚具四趾,第一趾向后,其余三趾向前,由此可看出鸟类与爬行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目前多认为从兽脚类恐龙起源,与鸟类共有特征为:长颈,双颞窝。
认为从蜥龙目恐龙中的肉食性兽脚类中,于晚白垩纪和侏罗纪发展出体型小、骨骼轻、以后足行走的腔骨龙类。腔骨龙出现年代与始祖鸟相同,鸟类且除羽毛外的特征都可在腔骨龙中找到。 (十八)哺乳纲 1 名词解释
(1)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胎儿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和氧气以及排泄的废物是通过胎盘来传递的。 2 简答题
(1)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胎生:受精卵(单孔类除外)在进入母体子宫后,植入子宫壁中,其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胎盘,胎儿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和氧气以及排泄的废物是通过胎盘来传递的。
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哺乳:以乳汁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乳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
哺乳类产幼仔的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新生儿的生长率一般与该种动物乳汁内所含蛋白质的量相关。 (2)根据哪些进步特征说明哺乳类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答: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具胎盘(单孔类除外),哺乳(具乳腺); 四肢经扭转位于身体腹面;
头骨合颞窝型,双枕髁,具完整次生硬腭和肌肉质软腭; 齿骨生有槽生异型齿,为再生齿; 颈椎恒为7块; 具汗腺;
完全双循环,红血球无核,保留左体动脉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最终场所; 具肌肉质横膈;
有外耳壳,听小骨3块; 大脑发达且机能皮层化。
(3)简述哺乳类完成呼吸运动的过程。 答:呼吸中枢位于延脑。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以及肺内压力的变化,均能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借以调整节律性的呼吸频率。
吸气运动使肺泡膨大,位于肺泡周围的牵张感受器兴奋,所产生的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脑的吸气中枢,使其抑制而产生被动的呼气运动,称为肺牵张反射。大脑皮层控制着呼吸中枢的活动,可直接调整呼吸运动和发声。
第四章:动物的生命活动 1 名词解释
(1)体液:体内的细胞内、外液体。
(2:内环境:生物体内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细胞外液的总称。 (3)排泄:动物将新陈代谢废物、过量水和盐分排出体外的过程。和排遗有区别。
(4)代谢废物:主要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和蛋白质等分解产生的含氮废物。CO2由呼吸系统排出。而NH3、尿素、尿酸等含氮废物则是由排泄系统排出。 (5)内呼吸:细胞内的氧化代谢。
(6)外呼吸:动物从外界获取O2,送达机体内环境,同时释放氧化代谢产生的CO2的过程。
(7)免疫:是动物体识别自己和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对象为非己的抗原物质(各种可进入体内的病原、异物等)。
(8)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出的,通到其他神经原或效应器的突起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9)反射弧: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过程,是神经系统作用的基本单位。 (10)膜电位: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细胞膜的内侧带负电,细胞膜外侧带正电。
(11)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12)突触:轴突分支的未端膨大,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表膜形成的接点。突触可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任何部位形成。 2 简答题
(1)皮肤的机能由哪些? 答:机械保护:损伤、攻击等 屏障保护:病原生物、水分 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呼吸 排泄:汗腺
调节体温:汗腺、毛、羽、脂肪层 分泌:黏液腺、皮脂腺
辅助生殖:乳腺、性外激素分泌腺 运动:羽、皮翼
(2)后肾的结构与作用。
答:肾管按体节排列,结构为体腔内开口的肾口,窄管、宽管、膀胱、肾孔。肾口一端有纤毛,开口于体腔。肾口后为盘曲细长的肾管,末端膨大通到体表的排泄孔。
肾口纤毛将含尿素、氨等代谢废物的体腔液送入肾管。肾管上密布毛细血管,细管部分可与管壁上的毛细血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肾管,同时血液也从肾管回收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 (3)软骨鱼与硬骨鱼是如何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
答:淡水硬骨鱼:血液和体液浓度大于淡水,水向体内渗透。肾除排泄外,重要功能为调节渗透压。肾小球数目多,泌尿量大,可排出多余水。吞入的水 ? 口 ? 鳃 ? 流出(不经消化道)。
海洋硬骨鱼:体液比海水低渗,体内水分流失。全身被鳞,不断吞咽海水,多余盐份则由鳃壁上的泌氯腺排出。含氮废物多以NH3的形式从鳃排出,肾小球数目少(甚至消失),排尿量少。 (4)人体中尿的形成有哪几个基本过程?
答: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5)B细胞和T细胞的共同特点。 答:特异地识别抗原
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分化、增殖
发挥特异的免疫应答效应:产生抗体、 产生因子或直接攻击需要攻击的细胞 (6)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免疫的差别 答:无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