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原始积累的方式还有商业战争、国债制度、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这些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都是通过运用国家权力、运用暴力来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生。 3、早期的资本主义关系
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在西欧,从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前夕,手工工场一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初的繁荣是在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但发展最迅速的是英国。圈地运动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其中以毛纺织业最为兴盛。十三、十四世纪英国还是一个羊毛原料生产国,所产羊毛独占欧洲市场,由于羊毛原料充足,价格低廉,英国政府又鼓励外国织工移入本国传播纺织技术,同时,在与外商竞争中,英国采取措施,如征收羊毛出口税、禁止羊毛出口、禁止外国呢绒输入等,来保护本国呢绒业的发展。到十六世纪,英国从羊毛输出国一跃而成为呢绒输出国,呢绒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呢绒销路广,需求量大,依靠作坊手工业的小生产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势在必行。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便有“呢绒商”在活动,他们握有大量资本,购买大宗羊毛原料,零售给农村家庭手工业者,经他们织成呢绒后由呢绒商收购,然后投入市场。“呢绒商”从供给原料到收购成品,把家庭手工业者纳入他的生产体系,切断他们同市场的联系,这就使家庭手工业者完全依赖于“呢绒商”,实质上变成受雇于“呢绒商”的雇佣工人,“呢绒商”则成为新兴资本家。这种新的生产组织便是农村中分散的手工工场。到十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中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集中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十五世纪行会手工业者的竞争使得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不仅帮工和学徒已沦为事实上的雇工,而且比较贫穷的行东也丧失了独立,富裕的行东运用手中的资本购买厂房、原料和工具,将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集中在工场里,按照统一指挥,从事分工生产,这些富裕行东完全脱离劳动,专靠剥削为生,成为新兴的资本家。但十六世纪时千人以上规模集中的手工工场为数不多,一般多在百人以下,英国直到十七世纪末,那种分散的手工工场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细、劳动生产率高,生产过程的分工、劳动和工具的专门化都有利于技术改进,是向机器生产过渡的重要阶段。但手工工场主对雇佣工人的残酷剥削,又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而且雇佣工人的工资极其微薄,1583年,英国采煤工一天工作12—14小时,工作只有六便士,而且工资的提高和物价上涨之比不成正比。此外,手工工场的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这也是为什么无产阶级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资本主义剥削展开不断斗争的原因。
在农业方面,十五世纪的英、法和尼德兰地区,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趋于衰落,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这种变化与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有关,商品经济到处瓦解了自然经济,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让位于货币地租。早在十三世纪末,货币地租在英国地租总额中就超过了2/3,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多数农民陷于破产,被迫出卖劳动力,少数人则富裕起来,购买土地,剥削雇工,变成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农场主,这个变革过程由于圈地运动而加速,圈地以后,有的贵族地主把大片土地改营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有的把土地出租给乡绅、富农或市民,自己坐收地租。贵族地主与这种租佃者的关系,已不是过去那种按传统的封建惯例租地的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依契约来维系关系,租约期满,土地才有可能被收回,这种租地在性质上已不同于封建地租,而是剥削雇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地租。这种租地经营农场的人,称为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他们与贵族地主订立的租约一般都是长期的,即使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时租额仍不变,租地农场主靠这种牺牲贵族地主和雇佣工人利益的方法不断积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