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下载本文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3、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特征

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 具有健康的集体舆论 具有优良的班风学风

(二)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者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培养和建立班集体 ----中心环节 (二)组织丰富的班级生活 (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四)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五)组织课外活动以及校外活动 (六)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培养和建立班集体

?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制定规章制

? 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 ? 引导和转化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 开好班会

?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 程

课程的概念 课程理论流派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 我国中小学课程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学科学习、课外活动、学校环境影响等。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 程 文 本 的 构 成: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发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的含义与内容 含 义: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也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内 容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术语解释 (3)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课文是教材的基本部分。具体地阐述学

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通常以章、节、目形式编排 (二)课程的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观点和主张:

提倡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2、经验主义课程论 观点和主张: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要求以儿童的活动代替分科课程的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代表人物: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观点和主张:

强调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

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拉梅尔德 4、存在主义课程论 观点与主张:

反对固定的课程,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教材应是学生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不能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或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

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代表人物:奈勒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课程标准可概括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代表人物:多尔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改革的基本理念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信息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

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强调加强基础

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

性发展

重视个别差异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

联系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四)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

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

类校的培养目标

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

的灵活性

(六)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指 导 思 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培 养 目 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实施的改革

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管理的改革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教学与教学过程

内容

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概念理解(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2)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3) 任何教学,都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的

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与教育----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

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 教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

能全面实现。 区别

?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

的基本途径。它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工作等并列。

? 智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并列。

联系:

? 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

来实现。

? 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

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教学与上课

? 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

? 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

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

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

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为主

(二)教学的任务

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学任务: 传道、授业、解惑。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双基教学)

2、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

3、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

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 2、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

3、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2.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与理论 4. 巩固知识---防止遗忘,达到保持 5.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6. 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五)教学过程的规律

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知识性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2、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3、教育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相统一的规律

?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

? 直接经验:即人类在实践

中亲自获得的经验;

? 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

成果,即书本知识。

?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

接经验为基础。

? 摆正两者关系,防止两种倾向:

? 以社会实践冲击教学 ? 完全取消必要的社会实践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中

的主要任务。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派教学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 教育史上两种学派的观点

? 形式教育派:重能力培养,

轻知识传授

? 实质教育派: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 所谓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是

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又影响着他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 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

智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 摆正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要求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1)为什么教学具有教育性

? 教学内容体现着一定社会

政治经济的要求

? 教师是为一定的社会和政

治经济制度服务的

? 学生也是为一定的社会以

及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

(2)教学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统一的

?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