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小学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教师具备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设期内,整合全系教师力量申报建设省级文艺学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类方向课校级教学团队各1个。
(六)建设专业特色教材。
——充分发挥已有教材建设作用。我系尹相如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教程》,2004年获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优秀资源’”奖;孙秋克教授主编的《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已于2007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同行专家认为,该教材学术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孙秋克教授任第二作者的《明代文学史》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于2009年顺利出版。
——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类方向优秀课群建设组织编写
完成《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语文课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测评》、《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等教材,把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分解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匹配。
(七)积极推行“多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四年级普通话通过率100%、计算机通过率100%、教师资格证获取率100%、考研上线率达到20%、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学生CET四级通过率争取达到70%,毕业证、学位证取得率98%以上,年终就业签约率达到90%以上。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跟踪调查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内容
思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本专业在省内同等专业中的教学、科研地位。
原则:确立一个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尊重两条基本规律(专业教育教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行三大策略(“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策略、“合格+特色”策略、“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策略)。
(一)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规划。
根据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设计具有应用性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两大课群;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编写体现应用性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对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使本专业成为立足昆明市、服务云南省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面向东南亚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准确定位,特色鲜明,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立足昆明,服务全省,以应用为导向,培养“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的适应云南边疆省份教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教育应用型人才和面向东南亚对
外汉语教学人才,制定总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校内外结合)、差异化(分专业方向)办学。
(三)以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两大课群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群”,充分发挥我系已有精品课程建设效应。尹相如教授主持的“写作课”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孙秋克教授主持的“古代文论课”于2008年立项为省级本科精品课程。这是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其辐射效应和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已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类方向优秀课群”,突出人才培
养的应用型特色。该课群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通过多年建设,本专业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已形成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核心的专业特色课群。其中,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向8门:对外汉语教学方向7门。
通过课群的整体建设,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岗位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上的基本技能,形成“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建设特色教材。立足特色专业教学实际,在选用教育部规定和推荐优秀教材的同时,建设特色专业高水平教材。建设期内完成邓瑶副教授主编的专业主干和专业必修课教材2部:《现代汉语》、《教师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将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完成谭晓云副教授在编的专业教育类方向课教材3部:《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语文课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测评》、《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推行多证书。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教师职业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根据,对原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将考证内容和要求分解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进行强化,把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继续推行“课程教学+考试培训”的教学模式,并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资格考试内容有机融合,探索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五)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研究和实践为特色的教学团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期每年引进或培养博士2—3人,晋升教授、副教授2—3名。与中小学和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教师具备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团队教师参与特色教材的编写,并申报教育教学类相关课题,集中形成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建立“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年不断线、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实训模拟、中小学见习、实习和教育考察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从教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现有专业语音实验室和微格训练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 ——在现有见习实习基地中,重点建设4家专业对口、管理规范、合作良好的固定实践教学基地。
(七)稳步实行开放式、争取实施国际化办学。
在建设固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与泰国皇家吞府大学合作,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学生到泰国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争取实现在泰国对口专业就业。
(八)搭建三个平台,培养学生四大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搭建课堂教学(含校内实训)、学生教育与活动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学习平台,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并分解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设置能力素质学分(8个学分),全面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适应社会四大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能、美的全面发展。 四、支持与保障
(一)教学基础支持与保障。 1、师资队伍。
——特色专业教学团队40余位教师均为专职,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占50%;讲师14人,占35%;
——团队成员中6人为博士,5人博士在读,40岁以下者均为硕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大、暨南大学,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教师皆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教90%为优秀。
2、教学条件。
——该系拥有专业语音实验室和微格训练实验室,专用的先进并且定期升级更新设备的多媒体教室。
——该系设立中国文学、语言学、文艺理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和教师口语教研室,体现合理的教学管理结构和专业特色。
3、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现有印刷型藏书127万余册,电子图书123万余册(种),期刊1800余种报纸170余种。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图书75964种257175册。
4、实践实习基地。
——与市、县、区23所中学、9所小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与泰国皇家吞府大学等国外校际友好学校建立了国外实习实践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及社会评价。
——该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97%、91%,就业率一直保持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毕业生“思想觉悟高、教学技能突出,工作能力强”。
——该专业毕业生考研上线率、录取率三年来位居全院第一。
——该专业是昆明市教育局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基地,近年来共培训了三期昆明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共计101名。这些教师都成为了昆明市中学语文教学的骨干。
(二)教学管理制度支持与保障。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齐全,制度健全,为该专业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一支由系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学院分管领导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能够对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估实现对该专业建设全过程和结果的全方位监控、评估。
(三)经费和政策支持与保障。
——按不低于1:1的建设经费配套。四年建设期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升级更新专业语音实验室和微格训练实验室设备,新建1个现代教法实验室和持续建设四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外办提供泰国皇家吞府大学作为国外实践教学基地。
——加大国家级精品课程“写作”和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文论”两个在建项目的支持力度。
——优先支持该系申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级科研项目和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优先安排该系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和教师国内外访学、各类培训、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给予倾斜。
——在全院遴选优秀师资进行非专业课程模块的配套教学。
——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该专业建设,加强指导、检查和评估,并总结建设经验,保证按期建成。
五、特色专业领导小组 姓名 学位 技术 职称 教授 行政及工作职务 副院长、项目负责人、领导小组组长 承 担 工 作 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 詹七一 硕士 尹相如 学士 教授 领导小组副组长 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师工作室建设。 孙秋克 学士 教授 领导小组副组长 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名师工作室建设。 申 江 学士 教授 教研室主任 主持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