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下载本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龚波 学 号:08123217

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08-2班 指导教师:黄善波

2011年 7 月 5 日

1 设计题目

在工程实际中,往往需要增加(对流)传热量,应用比较广泛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换热面积,即采用肋片—在材料消耗量增加较少的条件下能较多地增大换热面积。在一些换热设备中,肋片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制冷装置的冷凝器、散热器、空气加热器等等。 1.1 设计题目

某等截面圆柱形直肋,设肋端是绝热的。试分析在一定的金属消耗量下,为使肋片的散热量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肋片尺寸,并分析肋片的材料、表面传热系数对该尺寸的影响。 1.2 已知参数

为了求得数值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现给定题目相关已知量,包括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λοk(T)=400(1+0.0035T),肋基温度Tw=95℃,肋表度黑度ε=0.80,周围空气温度Tf=20℃,环境辐射温度T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

2 物理与数学模型

2.1 物理模型

发生在肋片的导热过程严格地说是多维的。如图1所示,暴露于恒温流体的圆柱肋片(肋高为L,直径为D)。由于圆柱直肋各处受热均匀,再加上肋片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系数比较大,可以想象肋片内温度将仅沿肋高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再直径方向上变化相比很小。因此,假设该圆柱直肋在同一截面上温度相同,则该问题可转化为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tfεtsDtwdt/dx=0tfH

图1 圆柱肋片物理模型图

2.2 数学模型

1

以肋基为坐标原点,圆柱肋片厚度方向为坐标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物理模型,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Ad?dT?44hc?T?Tf????b?T?Ts???0 ????U???dx?dx? (1-a)

左右两侧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是第一类边界条件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分别描述如下:

左边界

T右边界

x?0?Tw (1-b)

dTdxx?L?0 (1-c)

图2 圆柱肋片数学模型图

3 数值处理与程序设计

3.1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为了使数值计算结果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将上述数学模型无量纲化。为此定义

x?xL??,

T?TfTw?Tf (2)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后,方程整理为

?d?1dk?d??UL?????hc????b?Tw?Tf??2kd??dx?A??dx?222?3??Tf????Tw?Tf??????Ts?????T?Tf??w4????4??????0 (3) ????2

定义 kd?1dkkd?,SLx?ULA,Bic?hcL?? ,

NR???b?Tw?T???f3L?f?,

TfTw?Tf?s?,

TsTw?Tf (4)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SLx?d???k?Bic??NR?????fd??2??k?dx?dxd?22??44 ??s??0 (5-a)???左边界

?右边界

d?dxx?1x?0?1 (5-b)

?0

(5-c)

3.2 试射法的形式

??y1,

d?dx?dy1dx?y2 (6)

则有试射法形式模型

dy1dxdy2dx??kdy2?2?y2 (7-a)

SLxk?Bicy1?NR??y1??f???44??s? (7-b)

???左边界

P1y1?Q1y?2W 1 (7-c)

其中,P1=1,Q1=0,W1=1

右边界

P2y1?Q2y?2W 2 (7-d)

其中,P2=0,Q2=1,W2=0

3.3 程序编写

圆柱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数学模型是二阶常微分两点边值问题,可以采用试射法求解。其基本思想是将边值问题转换为初值问题求解。

3

3.3.1 设计特点

在主程序外设置全局变量,为使在调用各子程序时,不会因实参与形参的作用范围而无法编译、运行程序。

在主程序头部,对参数赋值,对体积和肋高赋值应注意范围和两者的关联性。此处赋值V=0.00002m3,L=0.5m,保证程序结果为最大传热量,而且保证了足够的计算空间又不至于过分浪费系统资源。

利用循环实现计算最大传热量的过程,首先调用肋高函数得到按线性规律递减的肋高,再调用shoot函数计算相应肋高时的肋基温度梯度,调用热量函数求解热量Q[g],输出各个肋高下的肋基温度梯度和热量,为了便于了解热量随肋高的变化关系。比较各肋高下的热量值,将最大热量值对应下标保留。然后,输出最大热量Q[max]和相应的肋高LG[max],再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圆柱肋片的面积A,半径r和此时的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再次调用shoot函数,求解最大传热量时圆柱肋片的温度分布和温度梯度。

求出最大传热量使用后,对程序进行验证,用户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热量函数RL,用户子程序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不需要对验证程序进行操作,即可对程序结果进行验证。本程序在无辐射和导热率为定值时,即λ=C(常数),NR=0时,验证程序自动执行。

本程序采用的试射法考虑了物性的变化,辐射的影响,且对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3.2 程序流程

先给程序中相关参数赋值,给定材料体积,利用试射法计算各个肋高是的肋基温度和温度梯度,根据温度梯度求肋片相应肋高的传热量,比较各个传热量值确定最大传热量,最后输出最大传热量对应结果,如果初参数满足验证程序的条件,执行验证程序并输出验证程序的结果,程序结束。程序流程图如下。

4

开始 输出最大热量下的结果 给程序中相关参数赋值 保存结果至文件 给定材料体积 判断初参数 计算各个肋高下肋基温度和温度梯度 Y 执行验证程序并输出结果 N Y 程序结束 N 计算热量、比较并求出最大热量

图3 程序流程图

4 模型与程序的验证

4.1 模型验证

为了方便利用解析解验证程序,将本题简化为常物性、无辐射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模型。已知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100 W/(m?℃),肋基温度Tw=95℃,周围空气温度Tf=20℃,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建立坐标系,列出其控制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d?dx22?m? (8-a)

d?dx2x?0,???0?tw?tf; x?H,?0

(8-b)

其中过余温度??t?tf,m?hp/??Ac?为一常量。

式(8-a)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由两边界条件可求出精确解为

???0ch??m?x?h???ch?mh? (9)

4.2 程序验证

5

将式(9)中参数换算成无量纲形式,然后编程,计算出每个节点温度的解析解(验证程序见附录)和数值解(验证源程序见附录),进行比较,如表格1。

表1 λ=100、无辐射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值数值解和分析解

x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0.5 0.55 0.6 0.65 0.7 0.75 0.8 0.85 0.9 0.95 1

数值解 1 0.966899 0.935906 0.906951 0.879973 0.854913 0.831715 0.81033 0.79071 0.772814 0.756602 0.742038 0.729091 0.717733 0.707939 0.699687 0.69296 0.687744 0.684026 0.681798 0.681056

理论解 1 0.966899 0.935905 0.906951 0.879973 0.854912 0.831715 0.810329 0.79071 0.772813 0.756601 0.742037 0.72909 0.717732 0.707938 0.699686 0.692959 0.687742 0.684024 0.681797 0.681055

百分误差/%

0 0

0.00010685

0 0 0.00011697

0 0.00012341 0 0.0001294 0.00013217 0.00013476 0.00013716 0.00013933 0.00014126 0.00014292 0.00014431 0.00029081 0.00029239 0.00014667 0.00014683

1.21无量纲温度0.80.60.40.2000.30.6无量纲位置0.91.2

图4 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分布曲线

数值解理论解由上述图表可知圆柱肋片分析解和数值解相差不大,二者吻合较好,可以说明所编

6

制的数值解法的程序是正确的。

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1 肋高与热量的关系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基温度Tw=95℃,肋表度黑度?=0.80,周围空气温度Tf=20℃,环境辐射温度T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时,圆柱肋片肋基无量纲温度梯度和传热量见表2。

表2 不同长度下肋片的传热量 任意长度L/m 肋基温度梯度 热量?/W

0.5 10 -54.9246 0.49 10 -57.1893 0.48 -1.98619 11.8371 0.47 -1.92857 11.988 0.46 -1.87095 12.141 0.45 -1.81331 12.2957 0.4 -1.52509 13.0883 0.39 -1.46747 13.2479 0.36 -1.29491 13.7196 0.35 -1.23757 13.8721 0.34 -1.18038 14.0208 0.33 -1.12339 14.1647 0.32 -1.06663 14.3028 0.27 -0.78888 14.859 0.26 -0.73514 14.9324 0.25 -0.68225 14.9889 0.24 -0.63034 15.0266 0.23 -0.57955 15.0432 0.22 -0.53001 15.0366 0.21 -0.48189 15.0044 0.2 -0.43533 14.9441 0.19 -0.39049 14.8529 0.18 -0.34756 14.7295 0.17 -0.30666 14.5704 0.1 -0.08934 12.2674 0.07 -0.03744 10.4921 0.06 -0.0256 9.7631 0.05 -0.01629 8.9465 0.04 -0.00935 8.0207 0.03 -0.00456 6.9549 0.02 -0.00166 5.6963 0.01

-0.00029

3.9285

7

从表中结果易看出在肋高为0.50m和0.49m的时候,肋基温度梯度为正值,传热量为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肋高增加,一定的耗材下,肋片直径变小,对流换热量处理成广义热源已不合适,即不能作为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看待。此时,增大肋片体积、增加导热率或减小对流换热系数,又能满足模型使用调节。忽略表中前两行的数据绘图见图5。

16传热量/W1412108642000.20.40.6实际肋高/m

图5 不同长度下肋片传热量曲线

由图可知传热量随着肋高先增后减,传热量最大在肋高L=0.23m取得。因为

?=-λAy0 [1],在肋基,温度始终为tw,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y0[1]为负且和

圆柱截面积A随肋高增加而变小,所以存在最佳肋高使传热量最大。 5.2 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表度黑度ε=0.80,圆柱肋片在不同表面换热系数h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3。

表3 不同表面传热量下的LG[max]和CJB

h/(W/m2?℃) LG[max]/m CJB 4 0.15 23.019014 5 0.14 20.755915 7 0.13 18.572264 9 0.13 18.572264 10 0.12 16.471066 12 0.12 16.471066 由表易知,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减小的。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λAy0 [1]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 5.3 材料导热率的影响

无辐射,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时,不同导热系数λ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4。

8

表4 不同传热系数下的LG[max]和CJB

λ/(W/mk) LG[max]/m CJB 100 0.18 30.25928 300 0.28 58.706592 400 0.31 68.389963 600 0.36 85.586167 700 0.39 96.504316 800 0.41 104.022099 由表易知,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增大的。因为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hcA(t-tf)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6 结论

在肋基,温度始终维持不变,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随肋高增加而变小,由傅里叶公式可知存在最佳肋高使肋片传热量最大,在题目已知条件下,当肋高L=0.23m时取得最大散热量?=15.0432W;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傅里叶公式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对流换热公式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参考文献

[1] 黄善波,刘中良.计算传热学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09 [2]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附录1 主要程序

表5 程序列表

序号 1 程序名称 全功能程序 程序功能 对应图表 按题目要求,输出各个肋高下的传热量,求解最大传图3、4、5,表热量以及此时肋片的尺寸,输出温度和温度梯度的分布,验证程序 1、2、3、4 已知参数赋值

//输入圆柱肋体积V、任意给定肋高L及肋高变化步长bc V=0.00002; L=0.5;

bc=0.01;

void fct(int N,double x,double y[],double f[]) //函数子程序,用户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9

{

double Kd,Slx,Bic;

Kd=0.2625/(2.026025+0.2625*y[0]); Slx=2*LGZ*sqrt(3.14*LGZ/V); Bic=0.08*LGZ/4.0; Nr=0.000191*LGZ/4.0; f[0]=y[1]; //f[0]=dy1/dx

f[1]=-Kd*y[1]*y[1]+Slx*(Bic*y[0]+Nr*(pow((y[0]+3.908667),4)-pow(3.868667,4))); return; }

void pqw1(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左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a)

//P1*y1+Q1*y2=W1-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1.0; *Q=0.0; *W=1; }

void pqw2(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右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b)

//P2*y1+Q2*y2=W2-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0; *Q=1; *W=0; return; } 求最大传热量

10

//调用各个函数求最大传热量 for(g=0;L-g*bc>0;g++) {

//用肋高函数求肋高

LG[k]=LeiGao(L,bc,k);

LGZ=LG[k];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求热量

Q[k]=RL(V, y0); LG[g]=LeiGao(L,bc,g);

LGZ=LG[g];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g]=RL(V, y0);

//输出任意长度及所对应的热量

printf(\输出长度 fprintf(fp,\

printf(\输出肋基出温度梯度 fprintf(fp,\

printf(\输出对应传热量 fprintf(fp,\ //保存最大传热量

if(Q[k]

}

//输出最大传热量,并输出对应圆肋的尺寸 max=k;

LG[max]=LeiGao(L,bc,max);

11

LGZ=LG[max]; A=V/LG[max]; r=sqrt(A/3.14); CJB=LG[max]/r;

printf(\最佳肋高LG[max]=%f\\n\ fprintf(fp,\最佳肋高LG[max]=%f\\n\ printf(\最佳面积A=%f\\n\ fprintf(fp,\最佳面积A=%f\\n\ printf(\最佳半径r=%f\\n\ fprintf(fp,\最佳半径r=%f\\n\ printf(\最佳长径比CJB=%f\\n\ fprintf(fp,\最佳长径比CJB=%f\\n\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max]=RL(V, y0);//求最大传热量

printf(\最大热量Q[max]=%6.4f \ fprintf(fp,\最大热量Q[max]=%6.4f \ printf(\ fprintf(fp,\

//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分布

printf(\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表头

printf(\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x=a时的结果 printf(\ fprintf(fp,\ for(i=0;i

12

{

printf(\ fprintf(fp,\ }

printf(\ fprintf(fp,\ x=xa;

//调用R-K方法计算并输出后续各点的值 for(i=0;i

rungek(N,&x,h,y); //根据求出的m解决问题 printf(\ fprintf(fp,\ for(i=0;i

printf(\ fprintf(fp,\ }

printf(\ fprintf(fp,\ } 验证程序

//令lmd=常数,无辐射,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if(kd==0.0&&Nr==0.0) {

printf(\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fprintf(fp,\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MM=sqrt(0.16/r);

13

MMH=MM*LGZ;

printf(\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保存到文件中 x=0.0000;

for(i=0;h*i<=1.0;i++) { x=h*i;

printf(\ fprintf(fp,\

LLWD=(exp(MMH*(x-1))+exp(MMH*(1-x)))/(exp(MMH)+exp(-1.0*MMH));//温度分布

printf(\ fprintf(fp,\ printf(\ fprintf(fp,\ }

}

附录2 数学模型的无量纲化过程推导

针对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此定义

x?xL??,

T?TfTw?Tf (10)

其中Tf、Tw均为常数,假定λ=λοk(T),则无量纲化过程如下。

2d?dT?dTd?dTdTd??dT??A??A?A ?A??A???? (11)22dx?dx?dxdxdxdxdx?dx?22

dTdx?d???Tw?T?dxLf??Tf?????Tw?Tfd?Ldx (12-a)

dTdx222d?dT?Tw?Tfd?????22dx?dx?Ldx (12-b)

14

d?dx?d???k?d???Tw?Tf??Tf???2???dkTw?Tfd? (12-c)

2A?Tw?Tfd?L2dx2?A??dk?Tw?TfL2?2Tw?Tfd??d?????dx?4

4?Uhc??Tw?Tf????b???Tw?Tf??Tf??Ts?0

???? (13)

整理

?d?1dk?d??UL?????hc????b?Tw?Tf??2kd?A?dx??dx??222?3??Tf????Tw?Tf??????Ts?????T?Tf??w4????4??????0 (14) ????定义 kd?1dkkd?,SLx?ULA,Bic?hcL?? ,

NR???b?Tw?T???f3L,?f?TfTw?Tf,?s?TsTw?Tf (15)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SLx?d???k?Bic??NR?????fd??2??k?dx?dxd?22??44??s??0 (16-a) ???左边界

?右边界

d?dxx?1x?0?1 (16-b)

?0 (16c)

15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成绩考核表

指标 1 2 3 4 5 6 考核内容 模型、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含程序考核) 讨论、分析的充分性、详实性 报告格式的规范性 报告内容的阐述、问答问题的情况 平时的表现 合计 分值 30 25 20 10 15 100 得分

教师签字:

——此页单独占一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