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部分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D.季节性周期性 E.不可替代性
2.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对过程中,公安机关应遵循的原则包含( ABCDE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B.迅速及时的原则 C.优先处理紧急情况的原则 D.信息公开的原则 E.统一指挥、相互协作的原则 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包含( ABCD ) A.参与事件的主体不同,事件的类型也不同
B.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可以把事件划分为不同类型 C.根据事件规模大小,把事件划分出不同类型
D.根据区域划分的类型 E.民族划分类型
4.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包含( ABCD )
A.坚持社会公平的制度取向 B.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C.完善整合社会力量 D.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 E. 完善应急机制体制
5.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的约束和困境在于( ABCD )
A.依法处置的要求与法律依据不足的矛盾 B.不能激化矛盾同快速处置之间的矛盾 C.现场处置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 D.现场控制力与失控力之间的矛盾 E.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6.现场控制力和失控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和剧烈较量。现场控制力主要包括( ABC ) A.警力 B.沟通力 C.公信力 D.强制执行力 D.媒体公关力
7.从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为时间坐标,可以梳理出以下的处置策略包括( ABCDE ) A.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B.应急框架,整合全局 C.慎用警力,柔性疏导 D.靠前指挥,积极对话 D.及时隔离,阻断连锁
8.由于大量人员围观起哄,导致现场秩序混乱、人员大量聚集并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甚至一度失控,造成严重后果。及时隔离现场参与者,阻断其连锁反应包括( ACE )
A.现场层面: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公安人员根据预案的规定到场做好警戒工作,维护现场秩序,争取参与者平和、理性地表达诉求和开展对话 B.评估层面:制定评估指标
C.事源层面:对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和源头,要快速妥当处置 D.管理层面:靠前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E.社会层面: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有关事实和真相,答疑解惑,争取广大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判断题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
2.机制是灵魂,是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思想指导,应急处置巨系统就难以真正有效运转,最终实现应急管理目标。( × )
3.机理是机制的外延,是指构成集体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要素,一个是要素之间的联系规则。( × )
4.“应急资源”是指有助于突发事件处置,实现应急管理目标(譬如人群疏散、交通疏导等)的各种组织、权力、信息、人力(包括专家、专业队伍等)、财政资金以及物资方面的物质性要素。( × )
13
5.在风险管理理论中,一个共识性的结论为“风险是散落在客观实际和主观建构上的一个连续统”。 ( √ )
6.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但不具有政治性。( × )
7.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经济危机。( × )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 )
9.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界定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和需要,由于某种需求或一定的“导火索”的刺激,引发出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 )
10.方法是思路,是应急处置的基本策略、具体方式。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地点的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妥善处置,就要讲究不同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 )
11.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易变性等特点,就现代社会和大城市而言,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色。( √ )
12.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及专家智囊机构等不同的组织层次。( × )
13.价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在经济学上,通常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 × )
14.“应急体制”就是指“一国或地区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而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 × )
15.“组织内资源”是指由社会(包括企业、家庭和社区以及外国等)拥有,且可以为应急救援和善后恢复所用的资源。( × )
16.从应急处置的角度讨论风险,风险可以区分为“不可管理的风险”(譬如群体性事件)和“可管理的风险”(譬如海啸、地震等)。( × ) 17.灾害管理、应急救助,已经和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整个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密切联系起来。( √ ) 18.分级标准直接涉及到对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的调查处理,与我国事故灾难应急处置的管理体制相吻合。( √ )
19.推动事件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动力是现场控制力和失控力两种力量的博弈。控制现场的失控力、整合优化控制力是现场处置的关键点和主要思路。( √ )
20.应急管理体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 × )
21.应急处置巨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人、财、物,还有各种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实现保证平安、安全的目标。( √ )
22.应急管理体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 × )
23.价值冲突是认同不同价值的主体,在价值评价、选择、取向、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和谐、不一致甚至碰撞与争斗。( √ )
24.体制、机制、法制三者应该是一个彼此协调、和谐互动的关系。( √ )
25.“组织外资源”是指政府部门或范围更大一点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所占据的资源总和。( × )
26.隔离危机的目的就是“防止事态升级,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和空间”。( √ ) 27.自然灾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是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负责。( × ) 28.事故灾难发生时更应关注其自然属性的破坏问题。( × )
29.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 ) 30.一般来说,由于利益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基本的演进规律,表现为从萌发
14
到善后六个阶段。( √ ) 31.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规定,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运行体制。( × )
32.体制是支撑,是应急处置的合作结构、相互关系。任何价值落到实处,需要制度支撑,需要协调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合和协作。( × )
33.“大总统”是指总统具有绝对权威,不仅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还掌握着广泛的行政与立法权,在国家治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 )
34.应急资源管理是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总和。( × )
35.“危机隔离”属于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隔离应当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和最小空间中进行。( √ )
36.县级民政部门在该县发生灾害之后,造成死亡或者是失踪有20个人以上,向省级民政部门、地市民政部门报告,并且两小时内上报民政部。( × ) 37.在社会高风险期遇到特大事故灾难时除了应对事件本身,还要估计到它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和负面影响。( √ )
3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 ) 39.所谓群体性事件处置,是指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或者不采取某些措施予以应对的行为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 ) 40.按照国际经验,第一时间抵达灾害现场的救援力量拥有指挥权,因为它对灾情的了解相对最为全面,其他后来和外援力量均需接受它的领导。( √ ) 41.应急法制指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 )
4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明确规定,应急处置的工作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 ) 43.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过程可以分为初次报送、阶段报送两个阶段。( × )
44.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 ) 45.“应急资源保障”,是指在常规状态下围绕应对特定突发事件所必须的各种资源,从体制、机制以及行为层面而展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活动。( × )
46.“风险”的概念的理解可以用公式表达:R(风险)= P(损失)× R(次数)。( × ) 47.汶川地震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灾,同时也呼吁各国支援。( √ ) 48.事故灾难发生时更应关注其自然属性的破坏问题。( × )
49.各市(地)级政府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此权力。( × )
50.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置、快速平息事态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和目标。( √ )
15
简述题
一、 简述现代突发事件的演进的基本规律。
答:①减灾阶段。减灾阶段的工作重点旨在确认危险源并构建一系列管理措施。在减灾阶段,必须结合本地特征而确认相关危险源的存在,进而通过风险沟通机制来了解风险可能及其潜在影响,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作为应急管理中应急反应与恢复的基础,准备的充分程度直接影响着应急管理制度运转的绩效。③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是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当前预案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与完善应急反应所需的各项机制。④灾害危机恢复阶段。灾害危机恢复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重建,包括制度性恢复重建,旨在建立更具恢复力的社会。
二、简述隔离危机的基本要求。
答:①反应迅速。考虑到危机隔离的目标定位,即“防止事态升级,为事件处置争取时间和空间”。②谨慎周密。危机隔离的一个关键词在于“隔离”。③以人为本。考虑到隔离方法的使用需要使用一定的强制措施,因此这种措施的使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④依法隔离。在我国,应急管理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应急处置也需要在此框架中进行。⑤恰当原则。恰当原则是指隔离方法的使用必须确保隔离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等是尽可能合适的范围之内。
三、简述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
答:①及时性原则: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识别存在的各种威胁。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发出警报,敦促社会公众采取行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②准确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要求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突发事件相关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突发事件的演化,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警。③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预警信息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能挂一漏万、顾此失彼。
四、简述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的内容。
答:一案是指应急预案;三制主要是指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总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一案”,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即预先制定的紧急行动方案,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体制:体制主要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职责的规定等方面的制度,是一种组织形式的静态表现。机制:即应急管理机制,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体制运行的一些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和策略。法制,即应急法制。指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即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五、简述我国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特征。 答:①突发性:突发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难度大,尽管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有其必然性因素,但其发生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般是不可预测或难以准确预测的。②危害性:突发自然灾害常常来势猛,成灾快,构成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威胁。③紧急性:突发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处理时间的紧迫性。④季节性:突发自然灾害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因而表现出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点。⑤群体性:自然灾害等灾害类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体活动,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