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模块备考资料 下载本文

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他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华生提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他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 5、青春期(11、12岁开始)。

相互作用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天生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是决定性因素。 1、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B)

A.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 B 洛克的“白板” C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D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2、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是肛门期的时间是(B) A.0-1岁 B 1-3岁 C 3-6 岁 D 6-11岁 3、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是潜伏期的时间是(D) A.0-1岁 B 1-3岁 C 3-6 岁 D 6-11岁 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是性器期的时间是(C) A.0-1岁 B 1-3岁 C 3-6 岁 D 6-11岁

5、皮亚杰认为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中,其中是决定性因素的是(D) A.成熟 B 自然经验 C 社会经验 D 平衡化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婴儿主要依靠感知觉来认识世界。

婴儿心理发展最早的是感觉,如视觉、听觉。婴儿视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视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所谓的视力。出生后的前6个月是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婴儿4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婴儿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以及视听协调能力等。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1、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是(A) A.视力 B 辨色力 C 听力 D 辨别力 2、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是(C)

A.出生后前一个月 B出生后前三个月 C 出生后前六个月 D 出生后前一年 3、婴儿(C)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A一个月 B三个月 C 四个月 D一年 4、新生儿心理发展最早的是(A)

A感觉 B物体知觉 C 时间知觉 D深度知觉 5、以下不属于婴儿听觉的发展的是(D)

A.听觉辨别能力 B 语音感知 C音乐感知 D 辨色力 6、婴儿偏爱(A )的音乐曲调。

A.轻松优美 B 激情高亢 C古典浪漫 D 吵闹喧哗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4类。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时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有温暖的回应。2、回避型依恋。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甚至对母亲也有意回避和忽视。3、反抗型依恋。有强烈的分离抗拒,既希望和母亲保持接近,但对母亲主动的接近又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后重聚时。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在与母亲分离后重聚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

1、(A)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它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是婴儿情

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A 依恋 B 同伴关系 C 人际关系 D 亲子关系

2、(B )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4类: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9

A.鲍尔比 B 艾斯沃斯 C 艾里克森 D 马斯洛

3、小孩在母亲在时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母亲的离开会引起小孩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有温暖的回应。这

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A)

A.安全型依恋 B 回避行依恋 C 反抗型依恋 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4、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后重聚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这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D)

A.安全型依恋 B 回避行依恋 C 反抗型依恋 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5、婴儿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甚至对母亲也有意回避和忽视。这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 B) A.安全型依恋 B 回避行依恋 C 反抗型依恋 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不平等性、以及变化性的特点。它表现为亲子亲和、亲子冲突。亲子冲突的表现多为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

我国亲少年的亲子冲突基本符合一般的发展规律,呈抛物线趋势。在初中阶段,亲子冲突一直增长趋势;初三是亲子冲突最严重的阶段;升入高中后,亲子冲突逐渐缓和。 1、以下不是亲子关系的特点的是(D)

A.不可替代性 B 持久性 C 强迫性 D 平等性 2、我国亲少年的亲子冲突的发展规律呈(C)趋势

A.直线 B U形 C 抛物线 D 曲线 3、我国亲少年的亲子冲突在( C )阶段是亲子冲突最严重 A.小学低年级 B 小学高年级 C 初三 D 高中 4、我国亲少年的亲子冲突在( D )阶段逐渐缓和

A.小学低年级 B 小学高年级 C 初三 D 高中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生理、表情和体验这样三个基本的成分。情绪的生理成分包含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如心率、出汗、肾上腺素水平等。情绪的体验成分是个体在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或认知判断,一个人如何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情绪,依赖于其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

1、人们害怕或焦虑时常常伴随着呼吸加快心率提高、血压上升、出汗等反应,这体现了情绪的(A)

A.生理成分 B 表情成分 C 体验成分 D 动作成分

2、一个儿童在说“我感到高兴”时,他必须认识到与“高兴”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线索。这说明了情绪具有(C)

A.生理成分 B 表情成分 C 体验成分 D 动作成分

3、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下列哪个不是情绪的基本成分(D)

A.生理成分 B 表情成分 C 体验成分 D 动作成分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4、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青春期(11、12岁开始)。 1、(B)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A.肛门期 B 性器期 C 潜伏期 D 青春期

2、在学校中,课桌上出现了“楚河、汉界”,男女之间会尽量避免接触。这一时期是(C) A.肛门期 B 性器期 C 潜伏期 D 青春期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别,随着家庭的不同互动,进一步的影响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1、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B )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

10

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C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 D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

二、多选题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智力发展分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语言发展之前,主要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环境的阶段。(二)前运算阶段:幼儿从动作思维发展到符号功能的象征性思维、表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但思维还具有自我中心状态,不可逆性和半逻辑性。(三)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已逐渐超出知道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对观察所及的事物进行具体运算。(四)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少年的思维能力,已超出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内容,思维也无需以具体事物作为中介,因为他们已有能力处理假设性、抽象性的问题。有能力对抽象的命题进行推理运算--二级形式逻辑运算,表明已经真正形成了逻辑数学概念。 1、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AB)的特征 A、半逻辑性 B、自我中心 C、思维的可逆性 D、掌握守恒

2、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ABC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的假设

3、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CD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不能针对 提出假设

C、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 D、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4类。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时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有温暖的回应。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有强烈的分离抗拒,既希望和母亲保持接近,但对母亲主动的接近又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后重聚时。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在与母亲分离后重聚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 1、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ABCD)

A、安全型依恋 B、反抗型依恋 C、回避型依恋

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2、按照鲍尔比的划分,依恋的发展经历了(ABD)的发展阶段。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一般情感联结阶段 D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活

11

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具有想象的特点,具有概括性质。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以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1、通过游戏幼儿的(ABCD)可以得到发展。

A、各种心理过程 B、社会性 C、道德感 D、身体素质

2、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ABCD ) A、促进认知 B、体现创造性能力 C、培养健全的人格 D、增强体质

3、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有(ACD )

A、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B、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具有想象的特点 D、具有概括性质 4、儿童游戏可以分为(ABC)

A、 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团体游戏

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它有一些鲜明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发展模型和发展的阶段模型分别是连续性和阶段性观点的典型代表。在连续发展模型中,发展被视为是由遗传程序所设定的,并受制于成熟的过程。发展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的量的增加。发展的阶段模型则将发展看成是非连续的,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观点都是它的代表。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4、个别差异。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6、发展的年龄特征。如:幼者活泼好动,长者内敛稳重,青少年既追求独立又盼望与同伴的交往,这些都是典型的年龄特点》 1、以下不属于发展的阶段模型的是(BCD)

A.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 B 分化-层次模型 C 汇聚模型 D 人本主义模型

2、每个儿童动作的发展,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没有体现发展的(ACD)

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3、从总体发展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

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开始出现下降。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BD)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4、有的人早慧,而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BC)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