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下载本文

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A:产前环境;B:早期经验;C:家庭环境;D:主观能动性。

4.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在 年编制的。 A:1903;B:1904;C:1905;D:1906。

5.智商的概念是由 把它首次引入智力测验的。 A:斯腾;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6.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极其计算方法的是 。 A:斯腾;B:比奈;C:推孟;D:韦克斯勒。

7.属于非言语智力测验的是 。

A:比奈-西孟量表;B:斯坦福-比奈量表;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瑞文量表。 8.人的能力差异符合正态分布,这说明能力有 的差异。 A:发展水平;B:类型;C:发展趋势的;D:性别。 9.智力等级为中上的智商分数是 。 A:80-89;B:90-109;C:110-119;D:120-139。

10.我们将参与在不同活动中的能力叫做 ,抽象概括能力是其核心。 A:操作能力;B:社交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三、 判断题(10分)

1.能力的概念中应该包括完成任务的努力程度等因素。 2.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3.才能就是人们完成某种专业任务的特殊能力。

4.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5.人的智力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四、名词解释(12分)

1.能力 2.智力 3.离差智商 4.特殊能力 五、简述题(28分)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3.能力的个别差异

4.家庭环境在儿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30分)

1.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第九章 人格

一、名词解释(12分)

1.自我概念 2.人格 3.特质 4.A型人格 二、单选题(10分)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2.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3.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 )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B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

C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D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 ( 4.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 )

A动力理论 B类型理论 C特质理论 D五因素模型理论 5.“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 )

A一个人的人格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B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

C环境改变了,人的性格也不会发生变化 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6.( )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 A.B型人格 B.C型人格 C.D型人格 D.A型人格 7.学前期儿童的自我概念是( )

A.能将“我”与“非我”区分开 B.非常具体化 C.比较强调能力 D.比较抽象 8.下面那个测验属于自陈量表( )

A.罗夏克墨迹测验 B.主题统觉测验 C.句子完成法 D.艾森克人格问卷 9.下面那个不是人格的特性( )

A.独特性 B.整体性 C.复杂性 D.统合性 10.“性格决定命运“反映了人格的什么特性( )

A.独特性 B.整体性 C.复杂性 D.功能性 三.判断题(10分)

1.人格的独特性是一个人与他人内在的区别,所以也叫差异性。 2.人格的复杂性是一个人的各种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 3.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我们的自我分我现实我和理想我。

4.目前,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成因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5.EPPS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他的人格特质论编制的。 四.填空题(10分)

1.建构主义者( )提出了人格的建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即( )。 2.人格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我们的人格由三个主要的系统组成:( )、( )和( )。 3.奥尔波特把个体的人格特质分成三类。第一类是( );第二类是( );第三类是( )。 4.提出16种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五.简答题(28分) 1人格有哪些特性

2.儿童的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哪些发展变化? 3.人格的评定一般采用哪些方法?

4.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哪些类型? 六.论述题(30分)

1.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各自对人格起了什么作用? 2.试分析你自己的人格特质?

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应用研究,2、化学,3、突触,4、反射弧,5、观察法,6、测验法,7、注意,8、元认知,9、神经回路,10、实验研究。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A ,3.C ,4.A, 5.D,、6.A ,7、B,8、A ,9. C,10. A 三、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对 四、名词解释

1.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

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这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使用方便。

3、测验法:测验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

4、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景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研究者操纵的籍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叫自变量,实验者预定要测量记录的、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被试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叫控制变量。

五、简答题

1.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描述行为(描述一种行为的本质)

解释行为(说明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

预测行为(预测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 控制行为(改变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

2.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有哪两大领域,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其研究的目的是:基础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应用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还包括改善人的行为,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描述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行为进行观察,描述行为就是指在对典型行为的精确观察和详细记录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命名和分类。

解释行为: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预测行为:预测行为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控制行为:行为控制指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

改善行为:心理学知识可以用来控制人的行为,但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行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3.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对自己的意义从以下几点分析:学习、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的帮助。

对未来工作从以下几点分析:教学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等)、育人方面(课堂管理、个别心理辅导、师生沟通等)。

4.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请简要说明。(要求答出三种)?

信息加工以及思维:个体心理包括感知、记忆等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保存、检索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也包括对概念的理解、思维、问题解决和迁移等复杂的信息整合过程。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心理动力与情绪:心理学探讨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与改变的内在动力,这些被称为心理动力,也探讨需要和动机是否满足带来的行为反应即情绪。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它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意志等。

心理差异:心理学研究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能力差异与人格差异两方面。能力就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人格是构成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研究差异心理一方面是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建立差异的系统理论,另一方面是陈述差异的事实,为教育上的因材施教和社会上的职业分工提供依据。 六、论述题(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心理学对你和你未来工作的意义。

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对自己:学习、交往、心理健康等的帮助。

对未来工作:教学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等)、育人方面(课堂管理、个别心理辅

导、师生沟通等)。

2.心理学理论很多,请你选其中一种理论说出名称、某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要观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如: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潜能开发,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代表人物:马斯洛

主要观点:人有多种需要,按低到高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一极的需要才出现,自我实现是最高需要。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和培养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满足他的需要,以激发行为动力。教师也要相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给以尊重、共情等学习环境,学生就能自我成长。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填空。

1、一年、28天、24小时。2、快速眼动睡眠。3、梦魇、夜惊、睡眠窒息。4、受暗示性。5、指向性、集中性。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A 5、D 6、C 7、A 8、C 9、B 10、B

四、名词解释。

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一般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2、生物节律:指机体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对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的节律性变化。

3、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五、简答题。

1、意识的状态有:(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2、睡眠障碍有:(1)失眠,包括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和药物性失眠。(2)梦魇。(3)夜惊。(4)睡眠窒息。(5)嗜睡。 3、注意的种类有:(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注意广度:①概念。②影响因素。(2)注意稳定性:①概念。②影响因素。(3)注意分配:①概念。②影响因素。(4)注意转移:①概念。②影响因素。 2、答案要点:(1)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任务与个人的知识经验。(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②个体的情绪。(3)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①活动的熟悉和难易程度。②活动之间是否能建立起某种反应系统。(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个体的神经系统。②前一活动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关系,以及它与后一活动的关系程度。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感觉,2、知觉,3、反比,4、暗适应,5、感觉阈限,6、社会知觉,7、明适应,8、恒常性,9、韦伯定律,10、自上而下。 二、单项选择题

1.C,2.A,3.D,4.C,5.C,6.D,7. B,8. D, 9.D,10. C 三、判断题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