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下载本文

本与末也就是体与用的关系,坚持崇本息末

56 谈谈王弼“得意而忘言”

王弼认为要得到统帅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的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言就是卦辞,代表语言;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涵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就应该抛弃物象,他进一步发挥说如果拘泥于物象,就妨碍对义理的认识,拘泥于语言就妨碍对物象的表达,所以要真正把握义理就忘掉物象。就是说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看到三者的差别但夸大了差别,割裂联系,所以排斥实践,把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看成是头脑自生的东西。

57 谈谈郭象的独化

郭象在总结和综合玄学贵无论和崇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独化于玄冥的理论,这对反对宗教神学的造物主是有积极因素的。1、郭象的独化始指现象界一切事物是独自的,孤立的,无所依凭的,生成变化的,玄冥是指本体是玄之又玄的绝对的,至于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偶然的,神秘不可推测的。2、天地万物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是说天地万物的变化生成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是突然发生的。他的天地万物“独化”就个体来说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互不相干的,但对于世界整体来讲又是不可或缺的。3、独化论否认了造物主的目的的神学论及无不能生有的精神本体论,但它通过神秘主义的无因论陷入了命定论。

58 试述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范缜认为形神相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统一体,这是范缜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构成范缜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佛教的“形神相异”。同时,形质神用,也是范缜重要观念,他通过进一步分析“形”和“神”的各自特点,并以此来说明二者“不得相异”的关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特定的形质产生特定的作用,精神作用只是活着的人体所特有的属性,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痛痒等感觉,简称“知”;判断是非的思维,简称“虑”,两者有差别但都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范缜的无神论克服了先秦乃至两汉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

形神关系上实际存在的二元论倾向的不彻底性,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形神看作“名殊而体一”,“质”是“形”派生的,“用”是“神”派生的,所以彼此永远不可分离,这就堵住了过去无神论的漏洞,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理论上驳倒了“形神分离”,“灵魂不死”的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对形神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59 谶同纬的区别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测吉凶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实现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就出现过。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即对经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说来解释,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谶和纬的应用范围不同,谶和当时的神仙方术有些接近,纬是假托神意,把经学神化。

60 谈谈最早气与阴阳的学说

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萌发的1、认为阴阳乃生物之本,万物未有之前阴阳先有2、阴阳有末分之分时,阴阳末分之体方是宇宙究竟之有本根3、阴阳对立迭起,是变化的常则4、无阴阳就无变化,乾坤中蕴涵易,易蕴涵于乾坤中。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天地之气,即阴阳二气,并把他们看作是相对立的两种物质力量,处于矛盾对抗的统一体中,当阳出阴迫这种对立趋势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事物的剧烈变化,因而提出阴阳之序细想,打破自然界的变异来自天意。

61 为什么说和是世界生存发展的缘由

1、史伯认为万物都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东”而成的,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的他物和合变化而来的,所以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法则;2、和意味着两种对立面的统一或是集多种对立面以得一个新的统一,在两个对立物中,一事物吸收另一事物的成分,才能获得生成和发展,如果只有同一元素,以同裨同,便要同则不继,所以和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

62 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

常事务的弊病。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

63 阴阳家

阴阳家,亦称阴阳五行家,是汉朝人给的称谓,它的产生与天文学发展有关。邹衍为其代表人物,著有《易传》。

64 谈谈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分很多派别,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和现实的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以孔子为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为“受命素王“主张”托古改制“,神化孔子和经学,六经都是孔子所做,神化了孔子和哲学。古文经学没有今文经学与政治联系密切,是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重视通小学,明古训,注重训法和文字解释,把 经传当作历史来研究,故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师,认为孔子主张从周复礼,不是改革,是史学家,六经是古代史籍。今文经学在汉代为官学,古文经学没被立入,只在王莽党政时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