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下载本文

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44 简述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1、鉴于秦亡的教训,提出任德不任刑,企图用刑德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要求统治者采取德治和法治两手,并看重以封建仁义道德去教化人民,仁德占据其思想的核心,威,势,刑只能是德化德辅助。

2、把阴阳看成是“天”的两种基本因素,德仁爱生育等等都是“天”的阳这一方面的表现;刑杀等则是“天”阴这一方面的表现,“天意”欲生不欲杀,以示“天”之仁爱之心,君主上法于天,政当以“德化为本”,故应“任德不任刑”。

45 简述董仲舒性情论

董仲舒认为性情论有三个方面:

1性仁情贪,从心理方面说,人的心有性有情,与天之有阴有阳相当,性表现于外为仁,情表现于外为贪。

2性三品说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性是天生的善,斗肖之恶是天生的恶,不可改变也不可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经过教化转化善性可叫做性。

3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岁包含善的素质,但不经教化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天“任阳不任阴”,人应“以性禁情”。

46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1、董仲舒体系的确立是儒家思想发展新阶段,标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最后确立,儒家地位的根本变化。

2、他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兼采各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的思想,构建成一个庞大的,严密的儒家思想体系,以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3、本人为群儒者,成为地主阶级在当时的思想代表。

4、他关于哲学的许多说法强化和巩固了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地位,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47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1、董的人性论继承了先秦儒家孟子的观点坚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本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2、把人性分为三等,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笠之性,圣人之行是天生的善,斗笠之性是天生的恶,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3、王继承了董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的是中人。

4、同时他也承认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中人的作用。

5、他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就有善恶的不同,人在初生之时所禀受的具有仁、勇等道德属性的气。

48 王充的“五德始终说”

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2邹衍提出“五行生胜”,用对立统一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3 “五德”即“五行”的德,每一德都有盛衰之时,在它盛的时候支持一个朝代,它衰的时候,该朝也灭亡;由“另一德”支持的朝代取而代之。

4这样的代替按“五行相胜”的次序。阴阳家说在其一“德”盛时,自然界有一定现象作为德盛的象征。一个将兴的朝代就根据这个象征决定受某德支持。

这种现象叫做“符应”。“五德”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依据。

49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1王充持一元论的自然观,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把”气“作为宇宙的本原,而”天“的本性是和地一样是有形的实体。 2天地和生物不同,是”无生无死“,”无始无终“的。

3天是没有感觉欲望、自然无为的。4自然界万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于享受元气的厚薄不同。

5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享受天地元气而成。同时对目的论也进行了批判,在王充看来,天地既然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人和万物,那么人和万物之间没有神秘关系,人是物种的”最贵者“,人有智慧与动物区别,人与万物的关系是自然产生,不是按一定目的安排的。

50 简述王充的认识论 王充认为

首先一切真知以感性经验和亲身经历为基础,反对离开感性经验认识事物;

其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认识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推理从而去伪存真,使认识成为真正可靠的认识;

第三,一切结论都要用实事和效果来加以检验。一切结论都要用实事和效果来加以检验,同时他重视实际经验对认识的作用。在神学的思维方式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真正是人性的辉煌胜利,但他没有分清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

51 谈谈王充的人性论

王充认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等封建道德属性的气而形成的,由于承受的气有厚有薄,所以人性有善有恶,承受具有仁这种道德属性的气薄,性就凶狠残暴,承受勇这种道德属性的气薄,性就凶猛无义,这种人性先天善恶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的本性一定有善有恶,天生性恶的是可以通过教化引导,使他成为善的。从认识论上说,是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52 谈谈王充的命定论

王充认为人初生时所禀受的元气,在决定人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用气禀来解释强弱寿夭之命,这抹杀了人的阶级差别得社会属性。否认贫贱富贵与道德品质有关,驳斥善恶报应说。他把人的命运具体分为几个方面:一是死生寿夭之命,即人年寿的长

短。二是贵贱贫富之命,即人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状况。三是所当触值之命或称遭命,即遭遇意外事故而死。王充认为命运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初禀元气时决定的。自然命定论,用自然界的原因来说明人类得社会历史,认为国家得治乱王朝的兴亡都是客观的必然过程。

53 谈谈玄学的产生

1、玄学是在魏正始年间形成的,而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股社会思潮,它是随着氏族门阀势力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他们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2、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造成了“魏晋之际,天下多名士而少有全者”的恐怖局面,一些名士苟且偷安而又心怀恐惧,精神空虚,于是急切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外世之道,因此以思辨哲学形式出现的玄学得到发展3、玄学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根源,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有一个发展过程。

54 谈谈玄学的演变

1、汉末辽东一带陆续为代表荆忠以宋忠,北方以郑玄为代表的玄学,主要经典是《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阴阳的宇宙观

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经典《易》《老子》,问题:玄学的本体论,天人之际,宗教意义-理性意义的天-圣人。

3、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老子》《庄子》为经典,问题:追求精神的解放,向往逍遥。

4、元康玄学,向秀,郭象《庄子》,宇宙论转回到生命论。5、东晋玄学,僧,肇,《肇论》,玄释合流。

55 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

无是指世界万物无形无象的本体,是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在的本体,不具有任何具体属性,而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无的表现,无也叫做道。他从有与无,本于末,动与静,一和多来论证无为本的思想。1、认为万物多种多样,治众者至寡,所谓至寡即一,一即无,以一统众,以无统万有,所以无比有更根本,无是万有的宗主。2、无是绝对的本体因而是不动不变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反本,即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