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下载本文

不矛盾。首先,墨子 “非命”“尚力”的人生观中,力指个人主体创造性,命指人生境遇的固定性,反对宿命论,主张命运由人自为。历史经验证明“命”是不存在的,人们的直接经验也证明“命”是不存在的,在经验中不能看到或听见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实践上,命定论是十分有害的。人们如果认为命定论,那么就会认为智愚富贱都是生来如此,由命决定的,就没有后天的努力,而人就不能进步,不能改善“恶”的本性。其次,“天志”“明鬼”的天人关系是,天能对人赏善惩恶,人也能以其行为感应天,鬼也能与人交通,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必从外在寻一个保证,就是天志。墨子根据历史传说和众人“耳目之实”,证明有鬼,他之所以重鬼,是因为鬼能赏善惩恶。墨子坚决否认命运的存在,他认为人在乎个人努力或不努力,不在于命运。

21 简述墨子的认识论

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22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1、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玄同思想,根本取消事物彼此差别得出齐万物为一体的相对主义结论,他强调认识主体多元性,由存在论上的多元论,导致出认识论上的多元,齐物论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中有一种现象即成心,有了偏见,就是是非,有无数主观是非的争执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他现象。2、庄子认识论的出发点,是他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相对主义理论。事物的彼此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线。3、他认为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对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认识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主张多元并存,各适其性,顺应自然之道德仁义。这就根本否定了客观事物的标准和人的认识。最终导致不可知论。

23 庄子的人生境界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是自由,人性非主宰性,所以他崇尚逍遥游。他认为“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真正的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所待而游于无空,这既是庄子追求的生活境界,即道的自由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不仅要摆脱一切客观条件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个人肉体的和精神的条件限制,真正做到“无己”。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即“与道同体”的解脱自在,“各适其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

24 庄子的天道观

1、从天道观上来看,庄子集成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性多元论对老子道一元论有所消解。2、庄子认为这个自本自根而又天生天地的道并不完全在万物之上,而就在万物之中。3、道为宇宙本源,具有逻辑的存在性,普遍性,超越性。4、道是一个整体,其特征为通。5、道是自本自根的。6、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庄子有时以道为全以万物为偏,具体事物有成有毁,而万物则无。

25 庄子的政治哲学

1、庄子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持全盘否定态度,主张回归原始自然无为,反对仁义是非2、他从相对主义出发,不承认有判断社会政治制度是非善恶的客观标准,主张多元并存,各适其性3、从天人关系出发,认为自然是最完善的,人为加以改变会损害其本性,认为知识是造成天下动乱的主要原因4、庄子理想世界与群兽居,与万物并5、庄子理想的政治统治是对什么都不闻不问,推崇的统治方法是不用心思,顺应自然6、对战国时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虚无主义出发,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道德制度竭力反对,认为是违反人性的。

26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恶论?

1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人本性是恶的,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圣人把“性”和“伪“结合起来,制定出了人为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建立封建统治秩序。2礼义法制,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是为了巩固社会秩序强加给人的,反对孟子把学习说成为了恢复“良知”,保持“善”性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规范,礼义制度是后天才有

的。3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错误的把人的好恶欲望归结为人的生理要求,没有认识到人的好恶欲望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标准。

27 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如何批评

荀子用他的唯物主义认识理论批评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思想的片面性1、他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即只强调实际内容的用处而不懂礼乐形式的重要2、”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即盲目崇拜天道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然无为不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3、对于名家诡辩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古代逻辑,指出诡辩中的三大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用个别事物的相对现象否定或混淆概念的确定含义,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即用概念的不同否定事实,他认为诡辩的根本错误在于“蔽于辞而不知实”,不知道用客观事物来验证概念推理是否符合事实。

28 谈谈荀子的“制名之枢要”

就是名实统一。1约定俗成,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同则同之,异则异之。不同的名词或概念反映不同类的事物。3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4对名相分类,荀子把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级的称为共名,低一级的称为别名。5稽实定数,也就是说要考查客观事物,然后来证实确定概念名的含义。6三类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

29 谈谈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天人关系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是人道与天道不同,从认识论意义上是人可以认识天道,实践论意义上是人可以改造自然。他反对宗教意义的天人感应,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自然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之乱。

1天行有常,强调自然界有它自身固定的客观规律和法则。

2明于天人之分,对天和人的职能有明确的区别,指出天的职能在于产生万物以及时今的变化等,人的职能在于治理万物及人类社会。

3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能够掌握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4、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与地相对的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

5、人和万物虽然都是自然的产物,但和万物有根本的区别,区别在于人有道德和智慧,能按义的原则,形成社会组织。6、荀子的天人关系论也克服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的片面观点,同时也避免了孟子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错误观点。

30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31 试述荀子的自然观

荀子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天人之分”。他的具体思想包括:

1“天”即自然界,他关于“形具而神生”的命题,奠定了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基础。明确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为后来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论述形神关系奠定了理论前提。

2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固有规律性。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意识,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的影响。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用“天道”来表述自然规律。

3天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天没有任何主观的私怨和私德,人要适应规律而不应该违背它。

4“天地之变”不可畏。表现了他的无神论立场,还从认识论的高度,奠定了无神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