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 下载本文

“园圃”是相近词,此处只取“园”之意 。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3)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

(4)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指“禹”。) ..(5)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指“作”。) ..(6)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昊王濞传》)(指“失”。) .. (7)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指“车”。) .. (8)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指“异”。) ..

有些词语连及既久,就逐渐成为合成词,如得失、利害、园圃、长短、是非、缓急等。

连及易造成语意误解,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其实,“江”入海而“汉”不入海。但不知地理者,从文字上看,就成了长江汉水都流入海了。因而读古书时,要注意辨析这一格式。

七、同义连用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使其意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这种表达方式就叫....作同义连用。可起到加重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P414页说:“《诗》里900个复音词,200多个联合式,《论衡》2000多个复音词,联合式的1400多个,占整个复音词的60%。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个词类。”而联合式复音词语义构成有三种情况:同义、类义和反义。(2)《诗》中偏正式复合词400个,比联合式多出一倍,但《论衡》中偏正式复合词只有500多个,只占全书复合词数的22%。P417页。(3)P442-443页:“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非常丰富的同义词。粗略统计,上古汉语同义词不下1000多组。《尔雅·释诂》等三篇大都是罗列以前的同义词,用一个较为通行的词加以解释。3篇共计625条,绝大多数是同义词组。每组中,少的二、三字,多的十几、几十字。许慎《说文解字》有175对互训的例子,它们绝大多数也是同义词。”)例如:

9

1、同义词实词连用。

(1)同义单音节词实词连用。(应看作一个词。) ①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②界上亭长戏曰:“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谢问”即问候之意。) ..③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论衡·订....鬼》)(“思念存想”即思念之意。)

④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史记·淮阴侯列传》) ....(“罢极”即疲惫,“怨望”即怨恨。)

⑤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荀子·臣道》)(环主:迷惑君主。) ....

(“朋党比周”四字同义连用,指拉帮结派,相互依附、相互庇护)

⑥今君人者辟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荀子·强国) .....

(“辟”、“称”、“比”、“方”,同义连用。现在统治人民的人比拟自己时,就要把自己说成和商汤周武王一样。) ⑦《左传》:“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

⑧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玉篇》:“恤,救也。”)

(2)同义双音节词实词连用

⑥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⑦及罪至罔极加,不能引决自裁。(《报任安书》) ....⑧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 ....

⑨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汉书·霍....光传》)

⑩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且是薄天。(《楚辞·九章·哀郢》) ...

(“瞭”与“杳杳”连用,即高远而无边无际之意。“瞭”,通“辽”,远。) (11)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饬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場之权。(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申:约束。)

2、同义虚词连用。

①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他”之意) ..

10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入。(《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就”之意)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等到了”) ..④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藉”、“弟”、“令”连用,“即使”之意。)

三字广義而並列複用者。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賓客。”缮、完、葺三字一義。《離骚>;“覽相觀於四極兮。”覽、相、觀三字一义《漢書.王莽傳》:“雖未能充裕,略頗稍給。”周壽昌《漢書注校補》云:“略、頗、稍三字連文。”樂府詩《婦病行》:“行當折摇,思復念之。”聞一多云:“復、念叠義連語,復亦念也。”(《闻一多全集}第二册《詩經通義》)則思、復、念亦三字一義。《三同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引《魏書》:“容貌姿美,有殊於眾。”裴注:“臣松之以‘容貌姿美’千類之言,而分以為三,亦叙屬之一病也。”(《三鷗志》册二頁58t)容、貌、姿亦三字一義並列複用例,裴注指為“叙屬之一病”,未是(郭在贻《训诂学》)

八、对文(此指广义的对文。狭义的对文是指反义对举)

所谓对文,是指在句式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处于相同地位、相互对应的词语。“对文”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同义、同类或反义的关系,(并且词性相同)。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序”同义,“九月”“三秋”同义。又如:

①《吕氏春秋》:“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东夏”与“古今”....对文,“古今”为反义关系,“东夏”也应该是反义的关系,“东”指东方蛮夷,“东夏”即“夷夏”。

②《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同类,“用”“以”同义,..任用之意。

③《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强”“柔”意义相反,即“刚强”“柔..弱”;“柱”“束”也应是反义关系并且同是动词。“柱”与“祝”通,“断”的意思,如“祝发文身”。

④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叙位,能以授官。(《荀子·致士》) ........(程:长度单位,引申为计量单位的准则、标准。立:确定,决定。“立”与“定”

11

对举,同义。叙:指规定的等级次第授官职。“叙”、“授”对举,同义。以:按照。)

⑤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修身》)(“穷”与“通”对文,穷是穷困,通是显达之意。)

⑥《左传·隐公三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杜注:“羞,进也。”郑..笺:“薦,进也。”

⑦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荀子《不苟》)“见由”与“见闭”对举,分别是“被重用”与“被阻塞”,即不被重用之意。

九、变文同义

为了避免行文用字重复,以增强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内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变文同义。

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杨树达按:迁、移、变同义。 .

②《淮南子·原道篇》:“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杨树达按:高注云:化,变也。 .

③《论语·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杨树达按:上言“曰”, ..下言“云”。

④《淮南子·精神篇》:“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杨树达按:..高注:‘袭亦入也。’(引自《中国修辞学》)

⑤《淮南子·道应篇》:“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杨树达按:..变、易同义。

⑥《淮南子·说林篇》:“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杨..树达按:高注:“跖,至也。极亦至,互文耳。”至:到达。

⑦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尧....典》)王筠《说文句读》说:“《左传》曰:‘流四凶族’,《尚书》‘流’、‘放’、‘窜’、

12

‘殛’同意。变词以成文耳。”

⑧《荀子·修身》:“宜于时通,利以处穷。”“以”亦“于”也。“时”与“处”对文,“时”亦“处”,见王氏《读书杂志》。

⑨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十数,永....最善。(柳宗元《游黄溪记》)

⑩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也。(《狱中上梁王书》)

“蒙、挟、怀”三字皆“具备”“具有”“怀着”之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