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 下载本文

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作者指明引用的是卞和和李斯忠信反被怀疑被杀害的历史事实。)

(二)暗引 引用前人的话和历史事实,但不说明出处,把引文作为作者叙述语言的一部分。如: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二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

②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引自《论语·述而》孔子语。)

③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扬雄《解嘲》)

(“解缚而相”用管仲由囚徒变为齐相之事;“释褐而傅”用传说从筑墙工

变为殷朝宰相之事;“倚夷门而笑”用侯嬴由看门人变成信陵君的上宾之事。)

④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酌贪泉”用《晋书·吴隐之传》所载事:广州北二十里的石门有水名贪

泉,人喝此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了后,并不变心;“处涸辙”用《庄子·外物》所载事:庄周见一鲋鱼处于车辙之中而求救。) 这类暗引,后来诗文中用得颇广.所谓“集句诗”,全是暗引前人诗句。文章中的用典,或称用事,也就是暗引。用典生僻、用典过多,破坏了语言的自然明晰,也造成了阅读古书的困难。

(三)变引 将前人的语句加以改变,变后或对其内容作新的理解。如:

①日崦崦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班彪《北征赋》)

(第一句变引汉·刘向《楚辞·九歌·惜贤》“日崦崦而下颓”句;第二句变引《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 ②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曹植《赠徐干》)

(引和氏向楚王献宝事,但此典故通行意思是怨楚王不识宝,此处反其意而怨和氏有献宝不看人之错。)

引用的方式是很多的,它是古人写作中用得较普遍的一种,无论是引用语言

5

还是引用事例,大多数是与原文意义相符的;也有少数不用原意,如变引中就有改变原意的现象。 三、委婉

用婉转的语言把意思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称委婉,或称婉曲。使用谦敬语、避讳语、迂回语等,是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如:

①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

(“君”尊称,“寡人”谦称,“涉吾地”即侵略我国的委婉说法。) ②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不谷”,君王谦称,“先君”,尊称,“与不谷同好”即必须服从我之意。) ③后期年,齐王谓盂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战国策。齐.........策》)

(意思是罢免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李密《陈情表》) ...... (“见背”表示“死”,“夺志”表示被迫改嫁。)

⑨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更衣”表示上厕所,避粗俗。)

⑩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人风”即民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民”为“人”。 )

四、互文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分成两个(也有三个的)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叫作互文。或称“互文见义”、“互言”、“互备”、“互体”、“参互”等。如: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

(“迢迢”,遥远貌,“皎皎”,明亮貌,同时形容牵牛、河汉二星,对句

6

互文。)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乐府诗集·木........兰诗》)

(言各市购买骏马及其装备,四句互文。)

⑧当窗理云鬓,封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言当窗对镜既理云鬓,又帖花黄。)

④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赵策四》) ........(实际是说“位尊奉厚而无功无劳”。)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前句言秦汉时之明月及关山,本句互文。)

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

(“天长地久”即天地长久。)成语中多此类,将一个主谓词组变为一个联合词组,显出了对称之美,如人马困乏作“人困马乏”,山水明秀作“山明水秀”,词组中互文。

注意:也有把“变文同义” 称作互文的,例如:

①屈原《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句,“比”与“齐”,均为..“等同”之意。不仅实词如此,虚词也是一样,如

②《货殖列传》:“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足以取予。”王引之...云:“‘与’亦‘以’也,互文耳。”

③崔骃《大理箴》:“有忠能被谤,或有孝而见残。”杨树达云:“‘能’与‘而’..互用。”

④《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与”、“共”互文;..⑤“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句,“而”、“以”互文。杜甫《出郭》 ..⑨“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句,“犹”与“亦”互文。 ..

五、合叙

合叙或称“并提”、“分承”。指的是将两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裹来表达,如果把互文看成“一分为二”的话,合叙则是“合二为一”了。如“山明

7

水秀”是一个主谓结构分开为两个,而“山水明秀”则是两个主谓结构合为一个。合叙使语言简洁紧凑。下面是合叙的例子:

①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 (意为繁启于春,蕃长于夏;蓄积于秋,收藏于冬。)

②饮食则温淳甘膬(cuì,松脆),脭(chéng,肥肉)醲肥厚。(枚乘《七发》) .. (脭醲肥厚,“肥”承“脭”而言,“厚”承“厚”而言,应理解为“脭肥醲..厚”。)

⑧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汉书·晁错传》) ....(应理解为“劲弩射疏,长戟及远”。) ....

④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三国志·华佗传》) ..(“耳目”并提作主语,“聪明”并提作作谓语,应理解为“耳聪目明”。) ..⑤掾、主吏肖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 ...(“掾、主吏肖何、曹参”却应理解为“主吏肖何、掾曹参”。)

合叙虽能使句子紧凑简洁,但容易引起意义关系混淆。如例⑤,如不知历史事实,就会以为肖何为掾、曹参为主吏。因此,在阅读古籍时,对合叙这类易造成误解之法应尤为注意。

六、偏义复合词

或称“连类而及”,是一种修辞。 指的是本来说甲事物,因乙事物与甲事物有关,就把乙事物也带出来。这类词在表义上只一个词在起作用,另一个不表义,仅仅是一个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通鉴注”条云:“古人之辞宽缓不迫,如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异同,异也;赢缩,缩也;禍福,禍也。皆此类。”今言兄弟,弟也;姊妹,妹也;褒贬,贬;国家,家也。近人黎劭西《国语中复合词歧义和偏义》(《学术季刊》一卷二期),刘遂昐《中国文法复词中偏义例》(《文字音效韵学论丛》)已讨论过这种现象。例如: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