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玺:《从我个人的求学经历来看当代中国伊斯兰的发展问题》 下载本文

的意思较“必答尔”一词的意思对穆斯林来说就严重的多了,该词的主动名词翻译成汉语是“非穆斯林”,也就是不信主的意思,作为词根的“库夫勒” 翻译成汉语则含有“昧主”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当中含有不信主的倾向,和该词一并被经常引用的另外一个词汇则是“施勒克”,翻译成汉语是“以物配主”的意思,也就是崇拜主的同时也崇拜其它事物,包括崇拜人物、其它神灵和大自然中的树木星体,等等。

我念经的过程中很少在格迪目和哲赫忍耶等属于老的派别中听到这三个词汇,也许和痛苦的历史有关,哲赫忍耶和格迪目等属于历史较久的派别深受以这种大帽子随意的攻歼它派而对自己和它派带来的苦难的折磨,所以现在变得成熟了许多,不再轻易的以这种词汇来描述它派,使用这三个词汇的频率最高的派别是二十世纪产生的伊赫瓦尼派和赛勒非耶派,尤其是赛勒非耶派,每周的聚礼日的演讲中只要提到其它派别,必用这三个词汇。

记得1997年,我由于翻译《布哈里”哈迪斯”(言与行)全集》到临夏收集资料的时候,临夏前回中校长喇敏学先生请新王寺的王阿訇(西宁人)和寺里的满拉们到家里吃饭,我也有幸被邀请去做客。吃饭的过程中,阿訇谈到了教派问题,且对于其它派别大肆攻击,所给出的证据是先知的一段”哈迪斯”(言与行),这段”哈迪斯”(言与行)的大意是:“我的‘乌玛’将分为七十三伙人,其中的七十二伙人将入火狱,只有一伙进入天堂。”阿訇接着说,使者说的那一伙人是谁呢,就是“我们赛勒非耶派”。我听得有点不对路,如果是一般的赛勒非耶派的人说这种话,最多让人笑笑而已,但是作为一派的阿訇如果这样说那就有问题了,我由于没有忍住就问王阿訇道:

“老人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使者也说过大意是‘我的乌玛的不同是主的恩赐’的话,请问这句话怎么解释?如果按你刚才的说法,只有赛勒非耶是对的,其它的派别都是错的,不得进入天堂,那么使者的‘我的乌玛的不同是主的恩赐’的这句话岂不是错了,而且和你引用的那段”哈迪斯”(言与行)是自相矛盾的?”

阿訇听后大发雷霆,说我不该向他提问题,他引用的”哈迪斯”(言与行)就是真理。本来我为自己没有耐心而提问题有些后悔,因为一是主人是赛勒非耶派的人,主人还没有说话,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二是有可能由于阿訇们的一贯性的“我说的就是正确的”引起我这个年轻人的继续追问,使得主人难为情,但是当我听阿訇这样说话的时候,我的牛脾气就上来了,要问干脆问个到底,我未再理睬阿訇的雷霆,接着问道: “你说的没有错,你引用的”哈迪斯”(言与行)确实是真理,但我引用的”哈迪斯”(言与行)难道就不是使者说的话,不是真理吗?根据你的话,这两段”哈迪斯”(言与行)无疑是自相矛盾的,你是阿訇,就请你解释解释,难道这也犯了错误了吗?如果使者的话没有自相矛盾的话,那么就是你在引用”哈迪斯”(言与行)的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有知识,自己的教派多么正确而故意断章取义的不全面的引用”哈迪斯”(言与行)和解释”哈迪斯”(言与行)。”

面对我的继续追问,阿訇来了个拍桌子走人,搞得喇敏学先生非常尴尬,最后总算是把阿訇挽留下来了。想起这件事,我到现在仍然觉得有些对不起喇先生的盛情,但是对于一贯性正确的阿訇们,我认为我的追问是应该的,至少让这样的阿訇们以后信口开河的时候想着点“团结是主命”戒命,以及整体性的来理解”哈迪斯”(言与行)和传播”哈迪斯”(言与行)! 5、谁的教派?

实际上,以上两段”哈迪斯”(言与行)没有任何的矛盾,矛盾的只是我们的私欲。类似于王阿訇的这种断章取义的心态,不止是在赛勒非耶派中有,几乎每个派别中都有这种心态,人处于某种欲望、利益、派性等心态下,总是把《古兰经》和”哈迪斯”(言与行)中的某一段搬来证明自己所欲的,至于对整体穆斯林的利益的破坏,派别之间将要产生的矛盾以及无法预料的一些后果等,却从来不考虑,那与我这个阿訇和派别有何关系?!

先知的“我的乌玛的不同是主的恩赐”的”哈迪斯”(言与行)早就预示了派别的产生可以说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中的穆斯林面对时代和社会提出的不同问题而对古兰经和”哈迪斯”(言与行)进行解释后所产生的结果,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应该说这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发展,但前提条件是,每一个派别中的导师(阿訇)必须清楚和明白,教派是可变的,而伊斯兰和伊

斯兰的基本信仰却是不变的,所有穆斯林信仰的是安拉和安拉所喜悦的宗教伊斯兰,而不是某个派别。只要掌握住这个原则和方向,各个派别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会自我改革,就会团结起来,就会互相尊重和宽待对方,就会为了发展伊斯兰而相互竞争和合作。在这个意义上,教派是恩赐,不要说73个派别,世界上的伊斯兰教的各个派别加起来何止七十三个呢,只中国的伊斯兰教的各个派别加起来至少也在40个以上,所以先知的“七十三伙中的一伙”按本人的理解指的就是抓住团结是主命,跨越派别跨越敬爱的逝者的的前提下合作和竞争,为的是发展伊斯兰,为的是把主的恩惠传递给非穆斯林,而不是为了某个派别。 如果各个派别为了自己的一派,整天无所事事,断章取义的抓住一段经文或者”哈迪斯”(言与行)指桑骂槐,张家是“必答尔”,马家是“施勒克”,李家是“库夫勒”,把发展和传播伊斯兰这样的大事业放在一边不顾,那就是使者所说的七十三伙中的七十二伙人之一了,绝对不是主的恩赐,而是主的惩罚。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所有不同的穆斯林派别都属于伊斯兰,是伊斯兰这颗大树上的分支,而不是另外一个宗教的分支。穆斯林必须不断的提出“谁的教派?”这个问题,便于帮助自己明白和记住:所有穆斯林的派别都属于伊斯兰,是伊斯兰教中的派别! 6、“必答尔”真的就是异端吗?

先让我们来阅读两段圣训,然后再进入这个小话题,那样我们就可以放下我们已有的偏见而来学习“必答尔”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哈迪斯”(言与行)一:“当时伟大的先知为大家演讲,圣人说:赞颂真主,真主所引导的人,他不会迷误;真主使其迷误者,他不会得到引导。最好的语言是安拉的经典,最好的道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道路。最坏的事情是教门中的‘必答尔’,凡是‘必答尔’都是异端,凡是异端都是迷误,凡是迷误都入火狱! ” 这样的圣训在布哈里,穆斯林等”哈迪斯”(言与行)中没有出现过,但是出现过:凡是‘必答尔’都是异端,凡是异端都是迷误!

“哈迪斯”(言与行)二:在斋月里的一个夜晚,我(嘎里)陪同欧麦尔到寺里去,我们看见人们一组一组的分散着礼拜,或者一个人独自礼拜,或者一个人带着一小组人礼拜,欧麦尔说: ‘我认为,假设大家集合起来,由一个人带领礼拜,那该多好!’”

欧麦尔为此下了决心,他把大家集合了起来,由凯尔布的儿子伍拜伊带领大家礼拜。又一个晚上,我陪同欧麦尔到寺里去,见大家在一位颂经家带领下礼拜,欧麦尔说:

“这种‘必答尔 ’(创新)多么好呀,但夜初睡觉休息远比夜初礼拜强。” 欧麦尔此话意指夜尾礼拜,而人们往往则在夜初礼拜。

上文中不断的提到“哈迪斯”(言与行)一词,所以也要对这个词汇作个基本的介绍。该词不单纯是指圣人所说的话和行为,而且也包括圣门第子就某件事情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然后得到使者的首肯或者默认,以及再传弟子和三传弟子们对于“哈迪斯”(言与行)和圣行的理解、实践和他们的言行,这些都被统称作“哈迪斯”(言与行),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后,我们在学习和分析上面的两段“哈迪斯”(言与行)就容易的多了。

以上两段”哈迪斯”(言与行),一段出自使者之口,一段出自欧麦尔的决定。都被称作“哈迪斯”(言与行),而且使者和他的第一代门弟子欧麦尔都用了“必答尔”这个词汇,使者说‘必答尔’是坏的,欧麦尔说‘必答尔’是好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悖论,要么这两段“哈迪斯”(言与行)中的一段是假的;要么使者说过这句话,而欧麦尔有意违背使者的意思,故意提出来了一个“好的必答尔”的说法;要么“必答尔”一词本身就有两层意思,好的必答尔和坏的必答尔。使者语境中的必答尔指的是坏的必答尔,而欧麦尔在沿用“必答尔”一词时,用的是该词的正的一面。按我对该词以及经训的理解,显然第一个假设和第二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只有第三个假设是对的,即“必答尔”一词是一个含有正反双重意蕴的词汇。如此一来,中国传统上把该词直接翻译为“异端邪说”、“革新”、“标新立异”等等都是有问题的,至少没有注意到该词的双重含义,或者说根本没有见过欧麦尔对于该词的用运和解释,各种翻译都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甚至信仰判断,而忽视了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含有双重意蕴的词汇。

我过去在清真寺念经的时候,“必答尔”一词在伊赫瓦尼派和三台派的阿訇们的口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提到其它派别的时候。而且在这些阿訇们的口中的“必答尔”则是异端和邪说,带有强烈的信仰判断。显然,

和我们这些阿訇们相比,圣门第子欧麦尔对此最具有解释权,而且欧麦尔恰恰在宗教功修中运用了这样一个词汇,而不是在社会事功中用运该词的。根据以上的“哈迪斯”(言与行),我们不难看出,斋月里的休息拜在先知时代并没有像主命拜那样,由伊玛目带领大家一起来礼拜,而是各自礼自己的拜功,即使到了艾布?伯克尔时代也是如此,直到欧麦尔时代,欧麦尔通过“必答尔”把一个个散落的礼拜者聚合起来由伊玛目带领礼拜,欧麦尔把此叫做好的必答尔。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必答尔就是异端的人却在行动上实践着欧麦尔的必答尔:集体礼休息拜功。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把此也归类到使者的“凡是‘必答尔’都是异端,凡是异端都是迷误,凡是迷误都入火狱!”的圣训中。

实际上,欧麦尔对于“好的必答尔”的用运不仅是给出了比答尔一词所具有的正的那一面的解释,更是对于先知的“我的乌玛的不同是主的恩赐”的圣训的直接回应和实践。如果我们悉心的阅读圣训中欧麦尔的所作所为的话,我们会发现欧麦尔是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观察后才做出把大家集合起来一块儿礼休息拜的“必答尔”的决定,可以说是从先知时代到艾布?白克尔再到欧麦尔自己当哈里发这样一个长时间段的考察后才给出的决定,而不是突然有了这个想法后就马上采取仓促和盲目的行动,这可以从圣训中“欧麦尔为此下了决心”的话中看的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任何人随便的对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出好的或者坏的必答尔的决定,对一件事情做出是好的必答尔或者坏的必答尔的人,必须像欧麦尔一样对于伊斯兰的整体精神了然于胸,必须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提出的问题了如指掌,必须知道“必答尔”一词所含有的正反双重含义,也必须知道除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不可变更的外,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更性。也就说,有些“必答尔”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已经证明是坏的,必须放弃,比如下面将要提到的“转经和转钱”的问题,否则会导致异端,正如先知所说的,“凡是‘必答尔’都是异端,凡是异端都是迷误,凡是迷误都入火狱!”还有些东西是中性的,先知时代没有,但是后来却产生了,比如电视和网络,这些东西用在好处就是好的必答尔,用在坏处就是坏的必答尔,不能一概而论,要么完全作为好的必答尔接受下来或者完全作为坏的必答尔而拒绝,主要是在于如何来用运。

按以上的分析,“必答尔”一词似乎翻译为“创新”比较合适,因为“创新”是一个中性词,基本上不带道德和信仰判断,比较贴近原词。所以,建议我们中国的阿訇们在演讲布道的时候少用这样的词汇,尤其是谈及其它教派的时候,更是慎用,必须记住团结穆斯林的各个派别是主命这一戒条。 7、念了,吃了,拿走

从这个小题目可以看出,这些问题都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既不关乎基本教义问题,也不属于道德问题,只是主人出于各种原因请阿訇吃吃饭,希望因招待客人得到主的好的回赐而已。在所有的老派要先念而后进餐,在伊赫瓦尼和三台两个派别是不念的,只是吃了,拿上走人。所以,做客吃饭是最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一般信教的民众无论是那个派别的信徒对此不会像各个派别里的阿訇们那么在意的。但是一些好事的阿訇却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并且进而作为自己的教派是正宗的证据来标榜自己的派别和攻击其它不同于自己的派别,最后导致穆斯林之间互不来往,相互抱恨于对方!

我在临夏念经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是本地人,哥哥结婚的时候,我的同学就邀请我去帮忙。临夏人结婚的时候,一般在晨礼后会待客的。当然先请来的是阿訇。我的同学的父亲是老派,所以先宴请了本坊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坊民。阿訇和满拉们来后,先开经念颂了一番,完了后才开始进餐。临走的时候,主人向每位阿訇和满拉们施舍了一份‘海底亚’(钱),接着阿訇们就走了。

有意思的是,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清真寺的阿訇带着满拉们如约而来了,这次没有开经念颂,阿訇和满拉们来后直接就座,主人就开始上菜。阿訇和满拉们吃完后,主人同样向每一个人施舍了一份‘海底亚’(钱),阿訇和满拉们拿上后走了。

我有点好奇,就问我的同学是怎么回事?我的同学回答说,他的舅舅是三台派的人,他的母亲也是三台派的,但是他的父亲是老派的,所以先请老派的阿訇来念经,然后再请三台派的阿訇来吃饭。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平和,反正老派的吃完了,三台派的来,大家不见面,互不相干。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吃了不念,念了不吃”是各个派别的阿訇们在聚礼日的演讲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按这个话题被编号后,所有的老派的是一个阵营,伊赫瓦尼和赛勒非耶是另外一个阵营。最早让这顶帽子满天

飞的是伊赫瓦尼,据说这是果园哈吉的革新的措施之一,攻击的对象是所有老派,后来从伊赫瓦尼脱胎出来的赛勒非耶则更为激烈,理由是《古兰经》里的一句话:“当时,真主与曾受天经的人缔约,说:「你们必为世人阐明天经,你们不可隐讳它。」但他们把它拋在背后,并以它换取些微的代价。他们所换取的真恶劣!”

伊赫瓦尼和赛勒非耶两派的阿訇们指责所有老派们拿念颂经典换取主人的招待,也就是经文中所说的“些微的代价”。老派们反过来指责伊赫瓦尼和赛勒非耶两派才是真正的换取些微代价的人,要不这两个派别的阿訇们为何不要求主人宴请街头上的乞丐呢?主人之所以宴请阿訇们,不就是因为阿訇们是念经人,如此一来,不也是变相的换取些微代价的人吗?

实际上,两派的阿訇都没有理解经文的实质,只是找借口攻击对方而已。经文指的是向非穆斯林传播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传播主在《古兰经》的命令和禁止是每个阿訇和穆斯林的义务,但是不得向被传播的人收取任何报酬。这和一个穆斯林请阿訇来家里做客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饶有趣味的是,各个派别的阿訇们却自始至终闭口不提传教的使命,而把这节经文曲解后拿来攻击自家的穆斯林兄弟,可说是阿訇们以此攻击别派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不传教的事实的一种手段而已!

我曾经开玩笑的问过一位从沙特留学回来的赛勒非耶的朋友,我的朋友也苦笑着没有给出任何回答。我记得当时,有一位教友请我们去吃饭,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坐在一起,我的朋友拿起筷子吃饭时先念了一句“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我听后故意说道:“小声点,要不赛勒非耶的坊民会攻击你是真老派假三台派呢。这不,你还没有开始吃呢,就先念上了,一句也好一本书也好,反正是念。” 8、“转经”和“转钱”

像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多了,如“转经”和“转钱”的问题,充其量是中国穆斯林的一种小小的发明而已,不干没有什么大罪,干了也伤及不到教义,但是阿訇们一面争论着此类问题,一面却掩盖此类问题中所涉及的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转经”和“转钱”的问题,其根本问题是,死者在死前把帐债都要还清,必须写下如何归还帐债和分配遗产的遗嘱,向被自己亏待过的人亲自道歉,等等。

但是无论是老派还是新派,都不约而同的开发出了以“转经”和“转钱”的方法来掩盖死者必须在死前就经济帐债和情感帐债写下遗嘱的主命的事实,而故意忽略主在《古兰经》中明文规定的“立下遗嘱”的主命。

“转经”和“转钱”的形式具体如下:丧家准备要埋葬死者前,先把阿訇们请来,阿訇们来后站成一个圈子,死者的子女拿着一本经或者一包钱递给一位阿訇或者满拉,口中说着:“我把这些还给你了。”阿訇口中说着:“我接受了,我再给你。”

丧家的意思是:我替我的父亲或者母亲还补了经济的帐债、我替我的父母还补了向某人的道歉、我替我的父母还补了他们应该完成但没有完成的礼拜等。就这样,经和钱在人们中一个人一个人的转了下去,阿訇和死者的家属合谋欺骗了死者,满足和欺骗了活着的人的虚荣心,但是双方共同隐瞒了主的遗嘱命令。该还的帐债没有还,该立下的遗嘱没有立,该道的歉没有道,真正该做的事情却被这种游戏掩盖了! 老派们和新派们的阿訇却脸不红心不跳的在聚礼日的演讲中举出大量的证据证明着自己的派别是多么的对,多么的符合伊斯兰。“转经”是老派在死者死后举行的一种仪式,新派为了和老派有所区别,就开发出来了“转钱”的仪式,据说也是果园哈吉为了革新老派这种仪式而创立的。

我在念经的时候遇到过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次,一个新派的教坊上死了一个人,在埋葬死者的那一天,子女按阿訇的要求借了大笔钱来为自己的亡父“转钱”,据说钱的数量越大,还补的帐债也越多,不用在很多人中转,只转几个人就可以了。完事后,丧主再把钱还掉即可。刚好,在“转钱”的过程中,一个人接过钱后不再交给死者的儿子,而是拿上就走。被死者的子女和阿訇们拦了下来后,指责拿钱走的人是强盗。拿钱的那个人说:“你们不是替亡人还补过失吗?你们不是把钱递到每一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口中说着‘我把钱给你了’的话吗?既然你把钱给我了,我也说‘我接受了’,我决定自己用这笔钱,不再给你们了。”

【需要做点总结】 A传教是什么教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