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文学前半部分测试题答案 下载本文

一、填空题

1、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存在、分布、循环、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预测预报各种水文现象(如降水、水位、流量、水质等)的变化情势的一门科学。

2、水资源是水循环使陆地一定区域内平均每年产生的淡水量,通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多年平均径流量描述。

3、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时程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地区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4、根据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地理综合法。地球上的水以 态、 态、 态三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 、和 中。

5、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空中、海洋和陆地中。

6、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要有吸附水分的凝结核,以及使空气湿度饱和状态。

7、使暖湿空气达到饱和主要靠空气上升运动引起的动力冷却。

8、按水文循环的规模和过程不同,水文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9、自然界中,海陆之间的水文循环称大循环。

10、自然界中,海洋或陆地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

11、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的作用,内因是水具有固、液、气三态转化的物理特性。

12、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有蒸发、下渗、降雨、径流。

13、河流的水资源之所以源源不断,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永不停止的水文循环过程。

14、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可表述为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进入的水量减去流出的水量,等于该时段该区域蓄水量的变化。

15、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可分为_河源_、_上游_、_中游_、_下游_、_河口_五段。

16、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在垂直方向彼此相重合,且在流域出口河床下切较深的流域,称_闭合流域_流域;否则,称非闭合流域流域。

17、自河源沿主流至河流某一断面的距离称该断面以上的_河流长度_。 18、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比降。

19、流域平均单位面积内的河流总长度称为_河网密度_。

20、按暖湿空气抬升而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降雨可分为_对流_雨、_地形_雨、_锋面_雨、_气旋_雨。

21、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并占据原属暖气团的地区,这种情况形成降雨的锋称为_冷锋_。 22、对流雨的特点是_雨强大_、_雨区范围小_和_降雨历时短_。

23、计算流域平均雨深的方法通常有_算术平均法_、_泰森多边形法_、_等雨量线法_、_客观运行法_。

24、降水量累积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_时段平均雨强,某点的切线坡度则为_瞬时雨强_。

25、流域总蒸发包括_水面蒸发_,_土壤蒸发_和_植物散发_。

26、土壤中的水分按主要作用力的不同,可分为_吸着水_、_薄膜水_、_毛管水_和_重力水_等类型。

27、毛管悬着水是依靠_毛管力_支持的水分,悬吊于孔隙之中,并不与地下潜水水面接触。 28、降雨初期的损失包括_植物截流_、_填洼_、_补充土壤缺水量_、_蒸发_。 29、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_产流_过程和_汇流_过程。 30、河川径流的成分包括_地面径流_、_壤中流_和_地下径流_。

31、取多次洪水过程线的退水部分,沿时间轴平移使其尾部重合,作出光滑的下包线,该下包曲线称为_标准地下退水曲线_。

32、某一时段的降雨P与形成的径流深R,则R与P之比值称为_径流系数_。 33、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_流量_。

二、选择题

1、水文现象的发生[D]

A、完全是偶然性的 B、完全是必然性的 C、完全是随机性的 D、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2、水资源是一种[B]

A、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B、再生资源 C、非再生资源 D、无限的资源 3、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偶然性,因此,它的发生和变化[B]

A、杂乱无章 B、具有统计规律 C、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规律 D、没有任何规律 4、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其成因,因此,它的发生和变化[C]

A、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规律 B、具有完全的统计规律 C、具有成因规律 D、没有任何规律 5、使是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是自然界的[b] a、径流b、水文循环c、蒸发d、降水 6、自然界中、海陆间的水文循环称为[c]

a、内陆水循环 b、小循环 c、大循环 d、海洋水循环 7、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使水资源具有[a]。

a、再生性 b、非再生性 c、随机性 d、地区性 8、流域面积是指河流某断面以上[d]。

a、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 b、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c、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 d、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9、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_d]

A、相当 b、小 c、平缓 d、大

10、甲乙两流域,除甲的流域坡度大于乙的外,其它的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都一样,则甲流域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c]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11、甲流域为羽状水系,乙流域为扇状水系,其它流域下垫面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的短历时暴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_b_]

a、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d、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12、某流域有两次暴雨,除暴雨中心前者在上游,后者在下游外,其它情况都一样,则前者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_d_]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

13.甲乙两流域除河网密度甲大于乙的外,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降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d]。

a、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 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 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 d、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 14、地形雨的特点是多发生在[d]。

a、平原湖区中 b、盆地中 c、背风面的山坡上 d、迎风面的山坡上 15.某流域有甲、乙两个雨量站,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4,0.6,已测到某次降水量,甲为80.0mm,乙为50.0mm,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流域平均降雨量为[c]。 a、58.0mm b、66.0mm c、62.0mm d、54.0mm

16.对于比较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下渗的物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依次为[c]。

a、渗透阶段——渗润阶段——渗漏阶段 b、渗漏阶段——渗润阶段——渗透阶段 C、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 d、渗润阶段——渗透阶段——渗漏阶段 17.土壤稳定下渗阶段,降水补给地下径流的水分主要是[b]。 a、毛管水b、重力水c、薄膜水d、吸着水 18.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b]。

a、降雨或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 b、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过程线 C、充分湿润后的土壤在降雨期间的下渗过程线 d、土壤的下渗累积过程线 19、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b]。

a、雨强等于下渗能力 b、雨强大于下渗能力

C、雨强小于下渗能力 d、雨强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20.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a]。 a、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b、大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C、小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d、大于、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21.河网汇流速度与坡面汇流速度相比,一般[b]。

a、前者较小 b、前者较大 C、二者相等 d、无法肯定

22.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b]。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小子等于后者 d、二者相等

23.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50mm,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b]。

a、450mm b、500mm c、950mm d、1400mm

2

24.某闭合流域的面积为1000k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576mm,则多年平均流量为[b]。

a、150m/s b、15m/s c、74m/s d、18m/s 25.下渗率总是[d]。

a、等于下渗能力b、大于下渗能力C、小于下渗能力d、小于、等于下渗能力 26.某流域(为闭合流域)上有一场暴雨洪水,其净雨量将[c]。

a、等于其相应的降雨量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C、等于其相应的径流量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3333

三、判断题

1、自然界中的水位、流量、降雨、蒸发、泥沙、水文、冰情、水质等,都是通常所说的水文现象。[T]

2、水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有其相应的成因,因此,只能应用成因分析法进行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F]

3、水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有某种程度的随机性,因此,都要应用数理统计法进行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F]

4、水文现象的变化、如河道某一段面的水位、流量过程,具有完全肯定的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和日变化周期。[F]

5、水文现象的变化、如河道某一段面的水位、流量过程,常常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T]

6、水文现象的变化、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因此水文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成因分析法或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或者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T] 7、计算时段的长短,对水量平衡计算方程有影响。[T] 8、计算区域的大小,对水量平衡计算原理没有影响。[T] 9、水资源是再生资源,因此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F]

10.河川径流来自降水,因此,流域特征对径流变化没有重要影响。[ F ] 11.闭合流域的径流系数应当小于1。[ T ]

12.土壤中的吸湿水(或称吸着水)不能被植物利用。[ T ]

13.用垂直平分法(即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时,它的出发点是流域上各点的雨量用离该点最近的雨量站的降雨量代表。[ T ]

14.采用流域水量平衡法推求多年平均流域蒸发量,常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 T ] 15.退耕还林,是把以前山区在陡坡上毁林开荒得到的耕地,现在再变为树林,是一项水土保持、防洪减沙的重要措施。[ T ]

16.一场降雨洪水的径流深,为这场洪水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水量在流域上的平均水深,常由实测的洪水资料来推求。[ T ]

四、问答题

1、何谓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产生水文循环的原因是什么?

答:地球上的广大水体,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被蒸发成水汽,随风向各处输送,并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成云致雨,降落在陆地和海洋表面,后者又形成地面、地下径流,回归大海。地球上这种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再蒸发……的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形成水文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水具有固、液、气三态转化的特性;二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2、何谓水资源?为什么说水资源是再生资源?

答:水资源是指由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在一定地区形成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或年径流量,为淡水资源。因为水文循环年复一年永不停止的进行,水资源也就年年生成,所以是再生资源。 3、从前曾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为了使水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利用,你认为应当如何保护水资源?

答:从前曾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是因为从前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口较少,用水还远远没有超过水资源量,因而产生这一错觉。现在,人口急剧增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力高度发展,用水供不应求,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不足,水资源的补给和循环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其量是有限的。为了使水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用水效率,提高重复利用率,防止水污染,合理调配水量,尽可能减少淡水的无效蒸发,以及咸水淡化等。

4、形成降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1)充足的水汽供应;(2)强烈持续的空气上升动力冷却。 5.影响土壤下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土壤性质;(2)降雨;(3)植被;(4)流域地形;(5)人类活动

6.充分湿润下的土壤其干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土壤蒸发有何特点?

答:第一阶段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水分可以充分供给土壤表面蒸发,按土壤蒸发能力蒸发,蒸发只受气象条件影响。

第二阶段,土壤含水量介于毛管断裂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土壤蒸发率与土壤含水量及蒸发能力成正比。

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降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以下,毛管向土壤表面送水的机制完全破坏,水分只能以薄膜水或气态水的形式向地面移动,这一阶段土壤蒸发率很微小,气象条件和土壤含水量大关系已不明显。

7.简述土壤下渗各阶段的特点。

答:第一阶段渗润阶段,降雨初期,主要受分子力作用,干燥土壤吸附力极大,从而造成初期下渗率极大,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分子吸力消失,这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渗漏阶段,下渗水分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孔隙向下运动,并逐步填充土壤空隙,直至土层的全部空隙为水充满而饱和,此时毛管力消失,下渗率很快减小,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渗透阶段,土壤饱和后,水分子重力作用下,按达西渗透定律稳定向下运动,下渗率基本为常量,称稳定下渗阶段。

8.写出某闭合流域的年水量平衡方程式,并说明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答:R=P-E-△w 式中:R为流域的年径流量;P为流域的年降雨量;E为流域的年蒸发量;△S为流域的年末、年初蓄水量之差,称年蓄水量变量。

五、计算题

1、已知某河从河源至河口总长L为5500m,其纵断面如图,A、B、C、D、E各断地面高

程分别为48、24、17、15、14m,各河段长度l1,l2,l3,l4分别为800、1300、1400、2000m,试推求该河流的平均纵比降。

A B h4 h3 C h2 L3 L2 h1 L1

解:该河流的平均纵比降按下式计算:

D E h0 L4 J=[(h0+h1)*L1+(h1+h2)*L2+(h3+h2)*L3+(h3+h4)*L4-2h0L]/L2=1.97%

2、某流域面积为797km,又均匀分布的7个雨量站,某年平均流量为47.7m/s,该年流域各雨量占年降水量分别为2333.6,2559.6,2527.5,2546.0,2763.8,2544.0,2694.7mm,试计算该流域在该年的年径流量、年径流深、年平均径流模数和年径流系数。

93

解:W=QT=47.8×365×24×3600=1.507×10m

9

R=W/1000F=1.507×10/1000/797=1891.4mm

32

M=Q/F=47.8/797=0.06m/s·km

P=(2333.6+2559.6+2527.5+2546.0+2763.8+2544.0+2694.7)/7=2566.6mm α=R/P=1891.4/2566.6=0.74

32

3、某河流多年平均流量Q=6.8m/s,流域面积F=763k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试计算径流总量W0,正常径流深R,正常径流模数M及多年平均径流系数α。

93

解:W=QT=6.8×24×365×3600=2.1×10m

9

R=W0/1000F=2.1×10/1000/763=281mm

-3322

M=Q/F=6.8/763=8.9×10m/km·s=8.9l/s·km α=R/P=281/750=0.37

4、一均质土样,测得其饱和含水量为0.42,田间持水量为0.24,调萎含水量为0.13,底面

2

积为5m,高度为1m。求当该土样的含水量为0.32时,该土样可以保持住的水量、可以排出的水量和可以供植物吸收的水量。(各含水量均为体积含水量,各水量也以体积记)

-0.5

5、今有一地面下渗方程fp(t)=18 t+0.4(mm/分) (1)求累积下渗能力曲线Fp(t)的表达式;(2)当均匀雨强I=9.4mm/分时,求产流开始时的

2

3

时间;(3)求开始产流时的下渗总量F。

6、已知某土柱处于非饱和稳定下渗状态。其中A点位于地下水面以上80米,B点位于地下水面以上60米,已知q= -11cm/天,A、B两点基模势相等且为-34cm,无地面积水。求A、B间水流的方向及AB间的传导度。

7、某土柱地下水面上有A、B两点,已知A、B两点距地下水面的高度为EA为0.5米,EB为1.0米,土壤含水量A为0.335,B为0.312,总势A为-0.45,A为-0.64。(1)写出A、B两点的重力势、基模势,并判断土柱中水流的方向。

(2)当土柱中势能平衡,水分运动停止时,绘出其重力势、基模势和总势的分布曲线。

8、试写出非饱和土壤的垂向水流运动方程及其解的一般形式?若其下渗方程为ft=18t-0.5+0.4(mm/分)时,示意绘出下渗曲线的形状,并绘出不同均匀雨强I>f0,fc

9、某水库1993年测得其入库年平均流量为110m3/S,出库年平均流量为120 m3/S,区间来水年平均流量为20 m3/S,总灌溉引水量为108 m3,库区水面平均面积为100km2,测得年降水量为1100mm,年水面蒸发量为1200mm; (1)写出水库的水量平衡方程式;

(2)当年水库的蓄水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试求出水库蓄量的变化量。

10、一均质土样,测得其饱和含水量为0.42,田间持水量为0.24,凋萎含水量为0.13,底面

2

积为5m,高度为1m。求当该土样的含水量为0.32时,该土样可以保持住的水量、可以排出的水量和可以供植物吸收的水量。(各含水量均为体积含水量,各水量也以体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