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通知 下载本文

(3)术语应符合有关规定,尚无统一规定的应给出定义;

(4)插图应有图名且列于图下方居中,插图中应少用文字说明,宜用阿拉伯数字标以图注号、图注的文字应列于图名的正下方;

(5)表格应有表名且列于表上方居中,表格编号应列于右起空一格,表格上部和下部应用实线闭合;

(6)结语或结论观点应明确,对存在问题应予明确指出,并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

3.5 技术资料归档

3.5.1 模拟技术资料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查询工程试验研究状况及总结提高的重要依据,工作完成后应将技术资料及时归档。

3.5.2 归档资料应按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依据资料、模型设计、验证试验或验证计算、方案试验或方案计算、终结试验或终结计算、报告成果审批表、项目技术评审意见书等层次进行整理。

3.5.3 归档资料应符合国家科技档案归档的有关规定。

4.1 基本资料

4.1.1 水深地形图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制模用图范围应比研究区域大,以能满足模型试验要求为准; (2)测图的时间宜尽量与水文测验时间同步,如两者间隔时间较长,应分析论证该间隔时段内水深地形的变化及对水流的影响;

(3)测图比尺宜采用1/5000~1/25000,其中试验区测图图比视具体情况宜采用1/5000~1/10000,测图应换算成统一的基准面和坐标系; (4)分析研究用图,包括试验研究工程区域在内的历次测图和海图。 4.1.2 水文泥沙资料按下列要求确定。

4.1.2.1 全潮同步水文、泥沙测验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型试验范围内水文测点垂线数量、垂线布置应根据试验区范围大小和验证试验要求确定,测点垂线不宜少于5条;

(2)在设置水文测点垂线处进行枯、洪(或风)季大、中、小潮全潮同步水文泥沙测验;

(3)模型试验范围内,设置潮位站不应少于2个,在洪(或风)、枯季全潮水文泥沙测验期间进行半个月以上的潮位连续观测;

(4)水文测点垂线和潮位观测内容、方法和要求可按试验研究要求确定。

9

4.1.2.2 有径流汇入的模型应包括河道洪水期和枯水期在内的水文泥沙资料,以及相应于全潮同步水文测验期的径流量、输沙量资料。

4.1.2.3 在河口或海域有水流分汊时,模型试验范围内应有断面流量及流量分配资料。并应有大潮或中潮期的涨、落潮流路和相应的潮位观测资料。 4.1.3 应有工程设计有关资料及供分析研究用的泥沙资料。

条文说明

4.1.1~4.1.3 为潮流定床模型试验所应具备的基本资料及其应具有的基本要求。其中水文测点垂线数量、测点垂线布置对于地形复杂的海岸与河口或重要的工程而言为下限要求,一般在河道(或海域)的上、下游断面和工程区域内应布置有测点垂线,以能反映河道(或海域)潮流场的变化。

4.2 模型设计

4.2.1 潮流定床模型应满足几何相似、重力相似和阻力相似条件。相应比尺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面比尺 (4.2.1-1)

垂直比尺 (4.2.1-2)

流速比尺 (4.2.1-3)

糙率比尺 (4.2.1-4)

水流时间比尺 (4.2.1-5)

流量比尺 (4.2.1-6)

潮量比尺

4.2.2 模型设计应符合下列限制条件:

(4.2.1-7)

10

(1)模型水流雷诺数(Re)m应大于1000,水流应处于阻力平方区; (2)模型水流应避免表面张力的影响,试验浅滩段最小水深应大于2.0cm; (3)模型糙率不宜大于0.030。 4.2.3 模型范围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在单边界生潮模型中,模型应有过渡段和试验段,在双边界生潮模型中,试验段两侧均应有过渡段,过渡段长度应保证试验段水流相似;

(2)模型试验段范围应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现场潮流具体情况确定,当试验段有工程建筑物时,海岸范围的宽度和长度宜大于3倍建筑物凸出部分长度。 4.2.4 模型比尺的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海岸与河口潮流模型宜为变态模型,模型变率可取3~10; (2)根据模型范围、试验目的和要求、试验厅(场地)大小和布置,确定模型平面比尺,模型平面比尺宜在1000以内;

(3)根据模型相似准则和限制条件、仪器测验精度等,结合电网供电能力、生潮设备生潮能力、径流设备供水能力、水库(蓄水池)蓄水量及模型运转费用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垂直比尺。 4.2.5 模型糙率及加糙方法按下列条件确定:

(1)根据现场水文测验资料及水深图,计算原型床面糙率,由糙率比尺确定模型糙率;

(2)模型加糙采用一定粒径的沙、砾、卵石或其它材料粘于模型上,加糙方法宜采用密排加糙和有间距加糙等方式。

4.2.6 模型潮汐控制的方式及使用范围按下列要求确定:

(1)在整体潮汐模型中下边界用水位控制,上边界宜用扭曲水道模拟潮区界段的长度和容积;

(2)在试验段距离较长时,上、下边界可采用水位控制,这种形式有潮波反射影响,模型需谨慎调节与操作;

(3)在试验段较短、局部工程需放大时,宜采用下边界水位控制,上边界流量控制;

(4)在河口外试验工程区域有旋转流时,宜采用下边界流量控制,上边界用流量或水位控制;

11

(5)多口门河道、开敞海域及多边界的控制,可参照上述四种方法进行。 4.2.7 模型平面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型边界条件应与天然潮流情况相吻合,应根据工程要求、现场潮流方向、边界情况和模型试验场地、试验设备等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生潮控制方式进行单边、双边或多边生潮。

(2)当模型范围仅为河口一段或靠岸一侧,涨、落潮为往复流时,应采用双边界生潮控制。

(3)当模型试验范围处于海岸或河口一部分且流态复杂时,应扩大模型范围或模型进行三面边界流量调节模拟。

(4)在模型生潮进出口处和河口边界处应满足模型进出口段水流平顺、潮位变化连续的要求。模型生潮方向应与天然涨、落潮潮流方向基本一致,若不一致可采用人工方法进行调整,需要调整的角度不宜大于15°。

(5)在有径流汇入的河口和海岸,在模型中应制有汇入河口一段距离的水深地形,余下河段可采用扭曲河段模拟纳潮量,并在扭曲河段末端施放径流,也可采用流量控制方法控制其纳潮量和径流量。

(6)当模型中有径流下泄或余流较强时,在模型边界外应配置水量平衡调配管路和控制系统,及时将多余水量调出到模型外水库(蓄水池),保证模型试验用水量的正常循环。

条文说明

4.2.2 本条为模型设计限制的条件。

(1)天然潮流流动形态为紊流,其判别流态的标准是雷诺数(Re)m应大于1000,而要求模型与原型流态基本保持一致,则应保证模型水流处于阻力平方区内;

(2)正态模型糙率总是小于原型糙率,为原型糙率np的 模型的糙率

分之一,变态

,它随模型平面比尺λ1和变率η变化而变化,实践

1

经验证明,当0.014<nm<0.03时,模型加糙容易实现,因此模型平面比尺λ

和变率η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 4.2.3 本条为确定模型范围的原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