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下载本文

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通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原因:信息压力;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1.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它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其发生是有条件的: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政府、大众传媒丧失公信力 信息封锁等),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人们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群体暗示:指的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研究集合心理《群众心理》)认为,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传播速度快,因为参与者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本能的跟随反应。经过这种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3.什么是群体模仿。

答: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1890年《模仿律》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 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分为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学习)。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人们在面临突发或灾难性事件时,最简单省力的反应就是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基于本能进行,因此出现了相互模仿。

4.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些参与者之所以作出了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是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5.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的定义《谣言心理学》: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特点:①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缺少可靠证据。随着媒介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出现新的形态,媒介流言成了引人注目的现象。网络日益普及,流言传播的渠道、形态和特征在发生变化:①网络主体多样化、匿名性特点,更难判断信息可靠性;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③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改变了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特点,使流言可能同时大面积传播。

13

6.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答:原先: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importance*证据的暧昧性ambiguity)

后来: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involvement*社会成员的不安感anxiety*环境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7.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答: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信息的流动出现异常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异点: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通常以演讲的形式传播,使流言信息连同携带的情绪以异常的速度蔓延;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凭空捏造的信息)。

第三节 组织传播

++1.组织及其结构特点。

答: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结构特点: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的生产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根据信息的流向,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4.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交流的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使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它能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新型信息系统包括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和POS(销售数据系统)等,POS系统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可信性较高,提供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极其变化。意义:建设具有快速反映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的是不能成功的。

6.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答:①公关宣传。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②广告宣传。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③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CIS有三个要素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14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答: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个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它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答: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专业化媒介组织;2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 它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功能说”

1959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四功能说”

1982年施拉姆《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从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概括。重要贡献是提出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4.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

答: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任务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脚垫,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5.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指的是什么? 答: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这项功能来自于大众传播的公开性,一般公众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6.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答: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答:19世纪30年代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性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特点:①价格低廉;②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③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⑤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答: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15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的家庭。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体。 4.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答:①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② 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5.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答:特点:① 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② 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互联网的容量空间巨大 ③ 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 ④ 信息检索的便利性——网络的数据库功能和超链接技术,可以快捷地搜索到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利用多元化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处理。 ⑤ 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受双方的互动,包括时间、数量和空间上的互动。 ⑥ 传播范围的全球化

革命性意义: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而且推动传统大宗传播的转型,过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互联网面前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答: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前者:布莱士 塔尔德 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后者: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招致了不是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拉扎和默顿:麻醉功能;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信息拷贝的社会 心理暴力;美国精神医学家格林:《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1956 “边看电视边吸吮手指”的地步。 2.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族政治中有三种重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1889年《美利坚民主国》中,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他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其发展和形成可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他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即:①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②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③反映社会上读者的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发挥这三项功能,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才能舆论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3.如何理解塔尔德关于报刊和公众的观点? 答:法国学者塔尔德《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将有“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4.“电子乌托邦”概念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

答: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详见第八章 P125 5.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