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习题第三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 下载本文

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C.①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又大大减弱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可判断图中②④环节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第2题,此图说明了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不同圈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D 2.A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

3.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4.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与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有密切关系。第4题,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

答案:3.C 4.D 读下图,完成5~6题。

5.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C.整体性

6.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第5题,该图中的箭头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最大的沙漠,反映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对应b;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反映出地貌、水文对生物、土壤的影响,对应c;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对应e;土壤盐碱化是气候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江淮平原把旱地改成水田,不会加剧土壤盐碱化现象,D错误。

答案:5.C 6.D

B.单一性 D.区域性

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考察最新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据此回答7~8题。

7.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 ) A.黄河干流流量减少 C.华北平原退耕还林

B.黄土高原植被增加 D.下游灌溉用水增加

8.到本世纪初,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有利于( ) A.减缓黄河下游河床泥沙沉积量 B.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 C.加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黄河入海口附近三角洲的发展

解析:第7题,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黄河中游,即黄土高原,其输沙量减少,意味着黄土高原表土植被的增加,水土保持工作卓有实效,选B。第8题,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指黄河输沙量减少,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黄河下游泥沙沉积量减少,不利于地上河、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选A。

答案:7.B 8.A

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湖泊在冬季会产生一种冰泡奇观,气体被“冻”在湖面的冰层中,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加拿大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灵动壮美。读冰泡景观形成示意图和亚伯拉罕湖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

9.冰泡湖中气泡内气体的成因可能是( ) A.水草呼吸产生的气体 B.湖泊中人工生成的气体 C.湖底岩层断裂上升的气体

D.湖泊底部微生物分解大量腐殖质产生气体 10.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的成因有( ) ①冬季降温速度快 ②多大风,冰面积雪多

③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 ④大坝的建造使湖水相对静止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9题,亚伯拉罕湖夏季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湖中水草的生长,湖底死亡的生物体

在微生物的分解下产生气体,并形成上升气泡;冬季气温迅速降低,湖水快速向下封冻,冻住了向上运动的气泡,从而形成“冰泡”景观。选D。第10题,亚伯拉罕湖的“冰泡”景观是湖泊快速结冰的结果,冬季降温速度快和湖水相对静止有利于湖泊快速结冰;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利于看到“冰泡”景观。“冰泡”景观与大风,冰面积雪多没有关系。选C。

答案:9.D 10.C

南极洲植物覆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据科学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来南极植物陆续出现,银白大地也随之转绿,“南极洲变绿了”。据此完成11~12题。

11.有关南极洲变绿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南极洲变绿——实际蒸发量减少——降水减少 B.南极洲变绿——地面吸热量变大——气温降低 C.南极洲变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D.南极洲变绿——大气吸收热量减少——气温降低 12.引起“南极洲变绿”的主要植被是( ) A.针叶林 C.高寒草原

B.针阔叶混交林 D.苔藓、地衣

解析:第11题,南极洲变绿,总体是对自然环境极为不利。南极洲变绿,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实际的蒸发量增多,故AB错;南极洲变绿,冰川覆盖率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C对,D错。选C。第12题,南极洲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宜森林的生长,也不可能有草原的分布,只有苔藓、地衣等植物的分布,选D。

答案:11.C 12.D

读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图,回答13~14题。

13.丙地的自然景观是( ) A.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14.对下列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导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甲→乙方向,热量 B.沿乙→丙方向,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