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分类方法与表征方式
人类知识非常复杂,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按照认识方法可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按照其稳定性可分: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个体知识和公众知识; 按照其结构完整性可分:结构良好与不良知识;
Anderson按照其表征形式可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Mayer按照知识的状态和作用进一步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 ▲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教学方法 11、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环节及相应的教学操作 原型定向(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原型操作(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原型内化(学生总结/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从对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描述开始的,即首先学习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规则,然后再学习将陈述性规则转化成实际操作技能,并经过大量练习和反馈,提高准确度和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向学生展示完整的精细的程序操作过程;
(2)选用典型的、特殊的变式,并连续呈现多个变式,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概括化; (3)提供正例和反例,促进概括和分化,提高准确性 (4)适度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 (5)强调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八、自我调节学习
.
.
1.学习策略分类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内涵
1. 按组成成分分为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策略,如记忆策略)和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心理状态的策略,如集中注意策略) 2. 按任务指向分为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指有助于有效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类方法和技术。
1.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者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
2. 精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加工策略
3.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概念。它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1. 自我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前规划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具体问题等
2. 自我检查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进行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对速度和时间的把握等,增强理解和领会能力和集中注意力是关键 3. 自我调控策略:指对认识活动结果的检查、修正和调整。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和选择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1.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是指善于选择安静的、干扰小地学习地点
2. 努力状态管理策略:是指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是自己的精力有效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
3. 时间管理策略:是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时间。
九、学习动机
.
.
1.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erks_Dodson Law)表明,学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到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激动水平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激动水平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激动水平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激动水平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2.学习动机和归因理论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海德(F.Heider)的归因论,他认为,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两种:外部环境;内部原因。其中,
外部环境是指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或工作难易程度等;内部原因是指个人的人格、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
2、罗特(J.B.Rotter)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将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对应于海德的内归因和外归因。
3、维纳(B.Weiner)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每个维度的不同水平结合为六个因素。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了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1、麦克利兰(D.C.McClelland)的理论
麦克利兰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中获得满足感。 他还认为,成就动机还影响个人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
2、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期望-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
.
.
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 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
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I与P互补,即任务越难,P越小,I越大。
每个人在追求成就时通常同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偏向力求成功动机者,通常选择P=50%的任务,此时能最大限度满足其自尊心,其他任务,T降低
偏向避免失败动机者,通常选择P值很小或很大的任务,若面对P=50%的任务时,T反而降低。
4.内驱力理论
十、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迁移及其分类
1、什么是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包括学习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的获得,态度的形成等方面的迁移。 2、迁移的类型
(1)依据迁移范围可分:不同知识类型之间的迁移(见P253表9-9)。 (2)依据先后学习时间可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依据迁移效果可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十一、品德
1.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论
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并将他们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6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