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2版)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临床专业) 下载本文

穿刺静脉。当心脏疾病或上腔静脉阻塞引起颈外静脉回流不畅时,在体表可见静脉充盈轮廓,称颈静脉怒张。

4.大隐静脉有哪几条属支?注入何静脉?

旋髂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和股内侧浅静脉5条属支。注入股静脉。

5.试述肝门静脉的组成、特点、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 行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入肝门。肝门静脉在结构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肝门静脉起始和终止两端均为毛细血管;二是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内没有静脉瓣。主要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肝门静脉系与上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是胃左静脉的食管支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的食管静脉在食管壁内吻合成食管静脉丛;肝门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是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与髂内静脉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在直肠壁内吻合成直肠静脉丛;附脐静脉分别与脐以上、以下的腹前壁浅、深静脉在脐周吻合成脐周静脉网。

6.在手背静脉网注射青霉素治疗阑尾炎,问药物需经过哪些途径到达阑尾? 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

第三节 淋巴系统

(一)名词解释

1.淋巴lymph:的淋巴窦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

2.淋巴结门:陷侧中央处为淋巴结门,有神经、血管和输出淋巴管出入。

3.局部淋巴结: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4.乳糜池:于第1腰椎体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

5.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

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四)问答题

1.淋巴系由哪几部分组成? 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

2.全身有哪些淋巴干?各汇入什么淋巴导管?

全身有九条淋巴干,左颈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入胸导管;右颈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锁骨下干,汇入右淋巴导管。

3.由淋巴导管的组成和注入部位?

隔干、右锁骨下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4.乳糜池如何形成?位于何处?

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位于第一腰椎体的前方。 5.试述胸导管的起始、行程和注入部位。

胸导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于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到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到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6.腋淋巴结分为哪几群?

腋淋巴结分为五群:①胸肌淋巴结,沿胸外侧血管排列。②外侧群淋巴结,沿腋血管的远段排列。③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④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中央脂肪内。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段排列。

7.简述乳房的淋巴回流。

17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有4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或经乳房内侧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④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第四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 器

(一)名词解释

1.巩膜静脉窦:膜交界处的环行管道,是房水流出的通道。

2.视神经盘:处的圆形隆起,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故称盲点。

3.黄斑: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

可分为三部分: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

4.结膜:眼球与眶脂体之间薄而致密的纤维膜。向前在角膜缘稍后方与巩膜融合在一

起,向后与视神经硬膜鞘结合。

5.瞳孔(pupil): 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可因瞳孔括约肌和

开大肌的活动改变其大小。

(四)问答题

1.简述眼房的位置,房水的产生与循环途径及生理功能。

眼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互交通。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的眼内压,还有折光作用。

2.简述泪器的构成及泪液排除途径。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泪液由泪腺产生,经排泄管到达结膜上穹,通过眼球转动,正常情况下流到泪湖,通过泪点、上下泪小管进入泪囊,经泪囊、鼻泪管排泄至下鼻道前部。

3.简述眼球外肌的名称、作用及神经支配。

眼球外肌包括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共七块肌;其中上睑提肌的作用为提上睑和开大睑裂,上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上方,下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下方,内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方,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外侧方,上斜肌使眼球转向外下方,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方。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受展神经支配,其余均受动眼神经支配。

4.简述视网膜的形态及分部。

视网膜在中膜的内面,组织学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神经层。临床上视网膜剥离是指此两层分离。视网膜从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别是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前两部无感光作用称盲部,脉络膜部称视部,视部的后部最厚。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为视神经盘,盘的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称视盘陷凹,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视神经盘颞侧3.5mm处的褐色区域称黄斑,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最敏锐。

5.简述眼球壁的层次及各层的分布。

眼球壁分三层,外膜称纤维膜,其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中膜称血管膜,前部称虹膜,中部为睫状体,后部为脉络膜。内膜为视网膜,视网膜从前往后分3部分,分别是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前两部为盲部,脉络膜部为视部。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名词解释

1.鼓室(tympanic cavity):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所围成的不规则含气小腔,

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18

2.前庭: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位于颞骨岩部的近似椭圆形的腔隙,有前后内外四壁,

前部通耳蜗,后部有5个孔通骨半规管。

3.咽鼓管:连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作用是使

鼓室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膜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

4.面神经管凸:在鼓室内侧壁前庭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此隆起内有面神经管的水平

段通过。此骨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

5.Corti器:又称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

声波的刺激。

6.壶腹嵴: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

感受器。

(四)问答题

1.试述鼓室的各壁结构。

鼓室为颞骨岩部内一含气小腔,有6个壁。上壁为盖壁,与颅中窝仅以薄骨板相隔,因此鼓室炎症可侵入颅内。下壁为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和腔静脉窝的薄骨板。前壁为颈动脉壁,此壁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通向乳突窦及乳突小房,故中耳炎化脓时可蔓延至乳突小房。外侧壁大部为鼓膜壁,鼓膜上方有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中耳炎化脓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脓液经外耳道流出。内侧壁即迷路壁,为内耳的外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后下方有蜗窗,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管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的骨壁甚薄,在中耳炎症或施行中耳内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

2.试述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鼓膜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在外耳道底呈倾斜位,其外侧面向前、下、外倾斜,故外耳道前壁及下壁较长。鼓膜中心向内陷凹,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为松弛部,薄而松弛,呈淡红色。鼓膜下3/4呈灰白色,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反射光锥)。

3.简述咽鼓的位置、连通和生理功能。为什么儿童较易患化脓性的中耳炎?

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室和外界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分骨部和软骨部。骨部即颞骨岩部的咽鼓管半管,以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软骨部内侧端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平对下鼻甲的后方,即咽鼓管咽口。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管腔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4.简述耳蜗的形态结构。

耳蜗形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旋转两圈半,蜗尖朝向前外侧,蜗底朝向内耳道底。围绕蜗轴发出骨螺旋板,伸向蜗螺旋管,将此管分为不完全分开的两部分:上方的称前庭阶,下方的称鼓阶。前庭阶通前庭,鼓阶通蜗窗,在蜗顶处,蜗螺旋管的腔逐渐缩小,此处蜗轴的螺旋板变成为薄骨片称螺旋板钩。此结构其外侧缘与蜗轴间形成蜗孔,通过蜗孔前庭阶与鼓阶相通。

5.声波经哪些结构传导至听觉感受器?

耳廓收集的声波 → 外耳道 → 鼓膜 → 锤骨 → 砧骨 → 镫骨 → 前庭窗 → 前庭阶外淋巴 → 蜗顶 → 蜗孔 → 鼓阶外淋巴 → 蜗管基底膜 → 蜗管内淋巴 → 螺旋器(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灰质(皮质)、白质(髓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聚之处,

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称皮质。神经纤维集聚之处,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称白质,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19

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在中枢神经内(皮质以

外)称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内称神经节。

3.纤维束、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称纤维束;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

4.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

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

5.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及感觉器细胞与神经细胞

之间特化的接触区域。

(三)问答题

1.简述反射弧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解剖学形态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

2.周围神经包括哪几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根据周围神经系统在各器官、系统中分布对象的不同,把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则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 髓

(一)名词解释

1.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为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

本中色泽灰暗。

2.白质:白质是神经纤维在中枢部积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 3.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4.纤维束:中枢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纤维束。

5.马尾: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到达相应的椎间孔在脊髓的末端

连同终丝一起形成马尾。

6.脊髓休克:脊髓半横断损伤时,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处

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7.脊髓前角:在脊髓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每侧灰质的前部扩大称为前角。 8.脊髓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呈锥形,称为脊髓圆锥。它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

丝。

9.网状结构: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混合交错排布成网

状,故称为网状结构。

10.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aurd syndrome):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平面以

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称为布朗-色夸综合征(Brown-Seqaurd syndrome)。

(四)问答题

1.简述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谁管内,上起枕骨大孔,下到第一腰椎下缘,脊髓外形呈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均,上有颈膨大,下有腰骶膨大,脊髓末端缩细称脊髓圆锥,其末端连终丝。脊髓表面有6条纵形的沟,前有前正中裂,后有后正中沟,此外尚有一对前外沟,一对后外侧为,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丝相连,脊髓颈段和上胸段后索表面有后中间沟,将薄束和楔束分开。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