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下载本文

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征。这是因为“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多种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才能品出“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竞赛读。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学习《将相和》中“完璧归赵”时,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比一比谁读得最能符合当时的语境,然后通过点评,加深学生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

分合读。有先分后合读、先合后分读、男女生分读等形式。分读既具有竞赛性,又容易分出优劣,利于老师掌握辅导重点;合读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的水平,因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朗读方式。

师导读。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由教师导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配乐朗读。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打动听者的心。在教学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拍读课文,效果奇佳。如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我一边放钢琴曲——《月光曲》,一边让学生配乐朗读。从而使音乐和课文的意境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同时也连接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理智得到启迪的同时,情感得以宣泄、升华。 举荐读。全班举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举荐者一般都是全班公认的“朗读明星”,既然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会特别投入,发挥其最佳水平。如我曾到一个新班级上《旅行家树》时,用过这一方法,效果颇佳。还有自我举荐式读,读过后,老师一般采取表扬鼓励的态度,用“你真棒”、“太棒了”等话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分角色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朗读方式。如教学《将相和》时,就指名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和秦王的角色来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进入“角色”,感悟课文的意境。

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语感的培养

重庆市万州区小周小学 牟长江

摘要:语感伴随语言直觉而生,敏锐的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更是小学生进行语言获得的基本方式,朗读、想象、思维、比较、揣摩与品味、积累、迁移及丰富的语言实践是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健词:语感 重要性 途径 问题

有人说:踢球要讲“球感”,投篮要讲“手感”,唱歌要讲“乐感”,学习语言文字是否需要“语感”呢?回答是肯定的。即学习语言文字需要语感;语文教学,尢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涵义

有人说:“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化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中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或感悟能力”⑴;有人说“语感是直觉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⑵”也有人说,“语感是一种领悟能力,即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和丰富的感受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⑶对此叶圣陶先生也作过明确的界定:“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⑷。其实以上所述,无论是修养,是直觉感知,是领悟力,还是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感觉,他们都含有一个立意核心,即语言直觉。什么直觉,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就语文学习来说,语言直觉,就是指无需凭借有关语言知识进行理性的逻辑思考,在听读的瞬间,就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握语言的形象与情感以及在具体环境中语言运用所体现出的区别判断等等。语感就是在直觉中产生的认识和把握语言的能力。

对于语言直觉,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过, “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棗言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⑸。简言之,言语训练或语言实践形成言语动力定型,一旦言语动力定型形成后,必将反应于这种言语活动,丰富其言语动力定型。而这一过程是个交错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语感的丰富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 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 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 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基本理念: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语感能力所体现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生活交际能力等既是主体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再看儿童的语言获得 儿童的语言获得,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模仿说、强化说、天赋说、认知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强化说认为主要通过不断受外界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天赋说则认为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补充最后才得到完整的语言知识;认知说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也有语言环境的作用。⑺由此,无论是哪种学说始终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获得,其实也是语言直觉的过程,也是语感能力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工具学科,是儿童接触并较系统学习语言的开始。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直观的过程,对学生语感能力的丰富和发展乃至语言的最终获得都有重要意义。

可见,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突破口

郭沫若曾说过:“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树立大语文观,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深入地研究、实践,把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方面,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