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新理念》导学提纲 下载本文

第二节当代“新生活教育”学说 一、“新生活教育”的概念及其指导思想

新生活教育可作两种理解:一是新“生活教育”。新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探索。二是“新生活”教育。“新生活”教育指向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克服当前基础教育导致中小学生生活方式片面的弊端,使中小学生体验到主动发展的快乐,过完满的精神生活,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理想的生活方式。

“新生活教育”要体现三个基本点: 第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

第二,学生是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要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第三,使学生融入他人世界和社会生活之中,注重生活的完满与不断建构。 二、“新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 1、“新生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观:

(1)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是“新生活教育”的直接、现实的目的。 (2)建构可能生活是“新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 2、“新生活教育”的课程观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中介。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新生活教育”的教学观

(1)应把教学看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2)应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 (3)应把教学看作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第三节生活教育理念对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影响 一、生活教育理念引发的对教育观的反思 二、生活教育理念引发的对课程设计的反思和变革 反思具体表现为:

(1)教材的素材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2)学科知识的学习单调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3)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存在偏差。 1、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2、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地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 第七章活动教育

第一节、现代活动教育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活动教育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尊重人的全面发展。(2)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精神。(3)尊重人的现实活动。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和认识真理的标准。 二、活动教育的现代心理学基础 三、活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第二节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1、经验论2、活动论3、儿童发展论 二、苏联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三、我国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

首先,活动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由古代的“知行观”扩展到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以及促进儿童个性自由发展。 其次,活动教育实践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活动教育研究开始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新中国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第一个阶段:课外活动的发展

二、第二个阶段: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的发展 1、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程的设计强调遵循如下原则:

(1)素质中心原则。(2)针对性原则。(3)适时原则。(4)灵活性原则。(5)普遍性原则。 (6)难易性原则。(7)结构性原则。(8)创造性原则。 2、活动教学的发展

(1)活动教学的本质与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2)活动教学与几个相关范畴形成了三个方向的关系

第一,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的关系。第二,活动教学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第三,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三、第三个阶段:新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探究性4、主体性5、过程性6、开放性 第八章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尊重的教育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为切入点,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学校的师生关系,重建教师的职业道德,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与教育精神。 第一节尊重教育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

?1.当今世界的教育个性化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涌现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教育个性化。他抢点教育的人文化,重视尊重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打破过去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使个人的个性获得解放,得以自由发展。 ?2.当今世界的教育主体性思潮

当今世界的教育主体性思潮为尊重的教育提供了形成与发展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尊重的教育就是强化“主体意识”

的教育,就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总之,尊重的教育深层的思想内涵是倡导一种引领时代精神、表现时代主题的“关注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升华和发展”的教育,强化“发展人”的教育本体功能的教育。 ?3.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我国现实的需要 ?1.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至上?2.教师的权威至上?3.科学知识至上

(三)法律基础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教育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老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教师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四)心理学基础

尊重的教育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心理学依据。早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①基本的生理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第二节尊重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尊重教育的本体内涵 ?1.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不仅包括反映教育基本关系的一般教育规律,还包括反映教育深层关系的特殊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宏观上必须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它是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所共有的规律。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局部规律、具体规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总之,当今的教育再也不是经验积累、口耳相传的年代里运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活动已成为一种科学活动,必须遵循其本身的教育规律。人类已发现诸多的教育规律而且正在探究新的教育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践中尊重这些规律,根据规律办事,使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减少盲目性。 ?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⑵尊重学生的权利。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⑷尊重学生的劳动。

⑸教育者更应该注意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总之,尊重受教育者,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劳动,坚决与体罚划清界限。尊重受教育者是尊重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理念的关键表现。 ?3.尊重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社会文化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受教育者的家长;狭义的教育这是指学校里受过专门训练,以培养人为自身职业的教师。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 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尊重教师的劳动。⑵尊重教师的权利。⑶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⑷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受教育者的自尊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敏感性②渴求性③极端性。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创造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二)尊重的教育的主要特性 尊重的教育具有如下的主要特性: ?1.时代性?2.科学性?3.民主性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一是要求遵照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求满足人的发展的需求。当今,“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生存力,不仅是人的自身要求,也是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尊重的教育恰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故而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4.能动性?5.可操作性

第三节尊重的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尊重的教育的实践

尊重的教育的实践就是:①强调尊重教育本身的自我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应有的权利和荣誉;②引导教育者形成以再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为标准的自我尊重意识,是教育者把自己生命的完善同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对待教育活动;③尊重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要求;④使教育活动富有质量和效益。下面从教育的诸因素入手,分析尊重的教育的实践。 ?1.教育目的与尊重的教育

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的教育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方针是一致的,都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在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取向方面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尊重的教育就是以尊重为突破口,主张人性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内容与尊重的教育

同样的教育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本班学生的、健康的教育内容,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尊重的教育的精髓之一。 ?3.教育过程与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则认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过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交往。他是以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彼此间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寻求共鸣和共识,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 ?4.教育方式与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以平等去关怀,主体化——是学生自省、自制,深刻化——触及学生的灵魂,移情化——以童心去理解。 ?5.教育途径与尊重的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尊重的教育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学为主,将这三种教育途径结合起来。不能仅仅重视课堂教学,更应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应举办各种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6.教育环境与尊重的教育 ?7.教育评价与尊重的教育

(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尊重的教育还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理念?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并不代表放任,而是更严格的要求。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一文中曾明确表述:“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所有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