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新理念》导学提纲 下载本文

1.从抽象到具体 2.从封闭到开放

(1)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学生时“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野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责任。

(2)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中装有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良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偏见或成见对待学生,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多想:“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教师通过换位思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使师生关系充满平等、民主、真情友爱、安全,而非焦虑、警惕。

(3)开放是予生命以价值关涉,由认知情感等各领域升华为生命视野的根本性变革;开放要求教育从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来思考生命,来回应学生深层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等非理性成分的深化、拓展,进而凸显出生命的价值。 3.从现在到未来

(三)生命价值氛围的营建(详见84页)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详见85—86页)

1.学校设立生命教育课程2.教师应有正确的生命意识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整体合作4.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

三、生命教育的回归(详见86—87页) 第四章创新教育

第一节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详见88—89页)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中,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感,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新使命。

(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物中心提出的“现代文化人”的素质分析模型,认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倾向于革新与变化;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较强;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计划性强;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对新式教育感兴趣;比较尊重他人。

(三)创新含义: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还包括新的发明与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创新还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传统的突破、对传统的超越,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

是对传统的一种合理、科学的扬弃。

(四)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 第二节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详见90—91页) 1.创新意识的培养

(1)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2.创新思维的培养

(1)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2)创新思维具有的明显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 (3)重要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详见91—94页) 1.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 2.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

与创造相关程度高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动上的独立性,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望等。

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培养观,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在此意义上,创新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完整的关于人的教育。 3.创新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

(1)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知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2)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创新动机的生成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的变化:

①处处注意抓住机会或创设一定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②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能只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③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还要告知学生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还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

④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⑤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唯一评判者。在创新教育中,除了尊重教师的评价外,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⑥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氛围。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创新,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真正确立。 4.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1)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造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是每个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存本领。

(2)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对待所谓的“中差”学生:

①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其发展是不确定的,任何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潜力,仅仅根据考试成绩就断然把学生定为“差生”,从而忽略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考虑到学生的可发展性和他们全部潜能的激发,我们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②创新是有层次的,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关涉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

③我们不应着重于通过创新教育使所谓的“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观念,所运用的各种新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新型人际关系,所生成的对待知识和学习的新态度,都有利于让所谓的“中差生”变得更加热爱知识,更加热爱生活,对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5.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1)需要纠正的一些实践中的偏颇做法:

①把创新教育看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活动,认为经过专项的创造思维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创新是人的智慧、人格、心理健康等各项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把创新教育看成现有教育之外增加的一些课外活动,尤其是在艺术、体育之外有各种特长就体现了创新教育。 ③认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一些科技竞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事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搞一些科技竞赛活动,这才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实施创新教育要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上,在教育评价体制上,在师生关系上等方面,创新教育都同过去的教育有质的不同。 (三)创新教育活动的时代内涵(详见94—96页)

1.主体性活动2.民主性活动3.互动性活动4.独立自学活动 第三节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详见97—99页) 1.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教育应成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使人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人的先进价值理念得以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只有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积极效应。

更新教育观念,还需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创新以应有的时间与空间。 创新教育过程关注人生成的人格性、层次性,强调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把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传递和创新的融合体。而这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使教育、学习走上更广阔的认知领域和探求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生活本领。

2.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生成“自我意识”。创新教育,要让学生逐渐生成一种“自我意识”,明确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一个能主动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信心和开发自身创造的潜力,能动地追求知识创新,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我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走向自由。

4.长久以来,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创新性的现象和影响:

我们的教育中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性的现象,没有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个体,没有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主宰了一切,心安理得地用专横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学生被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者”,他们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缺乏主体性,其结果必然是逐渐形成“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性,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而且无情地窒息了学生的精神创造力。

对教育自身的反思:(1)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灌输、师古的教育,强调接纳、继承,而少创新。(2)“无问题学生”的产生。有专家指出,我们的学生是带着问号进学校,而带着句号走出去的。受教育之前,学生好动活泼,想象力丰富;受教育后,问题越来越少。由此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另一价值的主体——作为人的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学生被置于一个单调、枯燥的世界,得不到人的终极关怀,所以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不倦的探究精神等不知不觉地逐渐消失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教育境遇下,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谈起?!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详见100—105页) 1.个性化原则

(1)基本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通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

(2)实施个性化创新教育教师需要做到的方面:

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可循的,不同年龄阶段创新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牢记自己的重任是教育所有学生,因而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是一个可能性存在。 ②教师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注意不要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要眼中有这个人,胸中有这个独特的生命体。

③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④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 ⑤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⑥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⑦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及性别不同等而有不同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