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下的少数民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一 下载本文

第一,较凉山地区而言,云贵一带的彝族面对的社会环境颇为复杂。

那里居住的不仅是彝族,还包括了回族、苗族、白族、布依族、傈僳族及汉族等众多的民族。要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不得不随着时局的改变而改变。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初,中央封建王朝势力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和杀戮进入乌撒、乌蒙一带,给当地彝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到清代,又进行了“改土归流”。朝廷流官开始执掌府、州、县各级政权,汉族已经成为当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央政权和汉族文明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彝族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

近代黔滇毗邻地区的彝族社会上层中,本民族传统文化沉积比较浓厚,本来对外来宗教具有相当的抵御本能。但是,随着土司制度的灭亡,传统社会与文化形态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对于基督教的传播,已经失去了像四川凉山彝族那样的文化与社会的双重抵御功能。 而且,作为土司制度残存物的土目,时常有一种来自政府流官的危机感。或是被勒索敲诈,或是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某种强力的保护或帮助,于是,连朝廷官府都要惧怕的“洋人”,就有可能成为保护或帮助的提供者。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就连坚决反对洋教的土目老七,在被官府关入监狱的时候,也曾写信给柏格理,以加入教会为条件,要求传教士通过官府把他营救出来。

本来在文化上要先进于苗族的彝族各阶层,发现整体具有佃户身份的苗族,在皈依基督教之后接受教育并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他们就无法再对这个严峻的现实视而不见。

“今天中午,在一个土目家用餐。他的儿子和他的两位亲戚请有一位私塾教师。我让他们把正在学的书本拿给我看。结果发现,在学习上地主的儿子远远不及他自己的苗族农奴。”

彝族开始为自己的后代考虑了:“苗族人的运动在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内产生了某种十分谦和的影响力。人们在注视着,当他们看到一座又一座教堂建立起来,书籍出版发行,学校纷纷开设,苗家孩子对着他们聚集起来,于是许多人开始充满羡慕之情并且担心苗家后代将来的命运会好于他们自己的孩子。”“石门坎的学校在一个广大的区域内完全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威宁与角奎的官员的看法也都如此, ...一位非常富裕的土目已经把他的儿子送到这里,并愿意为他的特权而付出高额学费。于是就发生了一位年轻土目与一个苗族孩子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事。在几年之前,此类事情是不敢想象的。” 寻求保护伞的部分土目、地主,与不甘落后于他人的各个阶层中的一些人,都对基督教的传播采取了宽容或配合的态度,当然,这种态度并不见得是完全情愿的。

在四方井、结构[ 注]为中心的彝族教会的创建过程中,彝族皈依者都自始至终地发挥了自力更生的主导作用。可以说从传入当初,基

督教就在彝族聚居区被开始本土化了。

第二,彝族中有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

解放前,威宁、赫章、昭通一带彝族内部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大致有:土目、黑彝、自由民、娃子。黑彝有:黑彝地主、贫苦黑彝;自由民内部又分为:白彝、红彝、干彝;娃子有娃子、丫头。

土目、黑彝地主是统治阶级,而占彝族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黑彝、白彝、红彝、干彝、丫头、娃子是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土目、地主或用高额的实物地租与繁重的劳役地租,或直接以人身占有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同其他民族的劳苦大众一样,艰难地生活在社会底层。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脱离苦海。例如:

柏格理在日记中写到:“一个白诺苏(白彝—译者) 请求我前去看一下他的妻子。她的脸上伤痕累累,背上布满了创伤和疤痕。当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成为猫猫山那个地主妻子的一名奴隶。地主婆最近变得对奴隶喜怒无常,抓住了她,用烧红的火钳烫焦姑娘的一侧脸。当他们听说我在邻近地域,就双双跑出来找我,寻求保护。当他们说到地主婆曾经威胁,如果抓住那个姑娘就要把她杀死,而不管她跑到哪里都要把她找到时,都哭泣着请求我帮助他们。”

当时为了寻求生路,彝族劳动群众寄希望于基督教以求解脱,依赖于教会势力以提高社会地位,能多少求摆脱一些人间的不平。

第三,传教士的人为因素。

虽说基督教是在帝国主义侵华的大背景下深入我国内地,而诸多不平等条约是它的保护伞,但是,基督教能在川滇黔彝族地区得以传播,若干位出身于英国劳动阶层的传教士的作用不容忽视。 就循道公会的产生而言,“与英国的历史有关。18 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的工业城市不断建立,产业工人阶级由此诞生。但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英国教会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失去了对社会下层的吸引力,英国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此情况下,约翰·卫斯理与其弟查理·卫斯理力图挽救危机,复兴基督教信仰。约翰·卫斯理经潜心研究圣经和新教各派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循道宗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提高每个基督徒的灵性修养与道德水平,建立严密的组织,改变陈旧的布道方式,才能挽救危机。”

由此可知,卫斯理宗诞生于英国下层民众,主张基督的普遍之爱;要求信徒为他人服务,过艰苦朴素的生活;在教会管理方面突出民主原则。两百年来,卫斯理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种中。直到如今,英国卫斯理宗仍然强调重点在社会下层,尤其是产业工人聚居区传教。

循道公会的传教士柏格理,就来自于英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是制绳工人的儿子,自身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使他来到黔滇川边各民族穷苦人之中,不仅按照基督教教义要求的在人生的彼岸,也在现实的此

岸,或多或少地改变他们的悲惨生活。他把生命献给了石门坎,并且永远长眠在那里。

柏格理为什么不能在凉山建功而在石门坎成就了一番事业? 宗教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明白,不论是凉山彝族的抵制还是云南、贵州部分彝族的皈依,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不是基督耶稣感召了他的子民,而是物质的前提决定了人民的意向,同时也决定了传教士的成败。

这正如马克思所言:“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