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下载本文

大家看了张宽公这篇张氏《源流序》之译文后,应该有一些感悟吧! 张宽作为宋朝的进士,其治学态度当是十分严谨的。按他自己的话说,为了替张氏后代子孙负责,在“披阅老谱”(指宋代《张氏宗谱》)的基础上,编修了迁蕲张铭户的《张氏宗谱》,经他严肃地考证后,为我们提供了“一世祖挥公得姓之源”这个重要而宝贵的依据。应该说,古代张姓自己人对自身源流的考证,比今人的所谓考证要准确很多吧!还有其它一些佐证也留作下次再辩。

从张宽公所修《张氏宗谱》的《源流序》上,我们知道张良公是张姓的第七十四代孙。但近人编修的有关张氏书刊中,却说良公为张氏第八十世,相差六代。这怎能成立呢?笔者主张前说。

如《庄子》所云:“黄帝游具茨,张若前马”。宋代张氏老谱已明确记载,张若是挥公的儿子(长子),黄帝的孙子。而近期出现的《张氏上古世系表》中载:挥公的长子昧公,依次为般公、选公、盛公,再后五代也没有出现若公。那么,黄帝在世时,张若又是谁?难道黄帝封了两个张姓不成?

再说,庄子生年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人物,属于远古时期的学者、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记载当不会有误。而《张氏上古世系表》没有张若,这是个明显的错误。直到张挥以下第七代出现了居若公其人, 这若公是否就是第二代若公?如果是,显然多出了六代。

这里,我们还可以按人类发展繁衍的正常规律求证。华夏每个氏姓的子孙,通常是30年左右一代,张氏也不例外。

黄帝是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人,这个依据历史早有定论。有文字记载,夏禹传位给儿子启,是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而启前面有“五帝三皇”之说,即炎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和大禹。每人在位约50年,黄帝约于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在位应该无疑。

那么,黄帝离现在4400年,按30年一代,则共繁衍146代。由于古制一夫多妻,长房和小房相隔差别较大,则长房到156代当为正常,

而小房136代亦属正常,即长房和小房相隔20代,不但张姓如此,其他姓氏依然。

张良生年尚无确论,约卒于公元前186年,按80岁估计其在世,估约出生于公元前204年前后。至公元前24世纪共2080年,按30年一代,应是70代为正常。与张氏宋代老谱所记基本吻合。而此前的2000年,长房的出入最多不过5代。张良充其量到75世,怎么可能到80世呢?

有鉴于此,本文可以下第三个初步结论:即张姓世系中,张良公应为74世。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引用迁蕲春始祖张宽公按宋代老谱所修的《张氏宗谱》,其中也有3处不足之处。

其一,这套《张氏宗谱》,编修者张宽公未署修谱时间,让后人要费点周折。此处,我们可以张宽公自己提供的依据推算。他修谱时的年龄是96岁,儿子伯四72岁,“一切家务概归铭管理。”可见曾孙张铭甫也有30岁左右。伯四公亦在宋朝中了进士,估其25岁左右中进士,当是南宋末期的建炎年间,那么宽公当时是40岁左右。次年,他迁入蕲州,是为之元代初年,即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前后。到他96岁修谱,则是公元1345年(元至正五年)前后。这套谱是元代《张氏宗谱》无疑。

宽公其所以未署时间,应该是两种原因。一是当时蒙古人对汉人实行残酷统治,把汉人分成五等,“南人”(即南方汉人)列为最下等。因此南方汉人最恨蒙古统治者,根本不提及朝廷年号,有的“南人”还不承认蒙古人的年号。这是有史可证的说法。其二,可能是当时标出年月,后人重刻漏印,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第二个不足之处,张宽公修编的元代《张氏宗谱》对本支而言,称始修,这无可厚非。但使用的堂号为“百忍堂”,说明张宽公这一支(笔者本族)属张公艺的后人,或张公艺弟兄的后人。张公艺是唐高宗李治时代人。张公艺是寿张(今山东阳谷与河南省范县交界处)人,九代人同居且和睦共处。唐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回转时到他家看望,询问张公艺用什么办法把家族管理得这么好。张公艺书写了百多个“忍”字作

答。唐高宗很高兴,当即御书“百忍传家”匾额为赐,并赐给其家绸缎等物。这是张氏家族引以为荣的幸事。但张宽在谱上没有记述。这其中原因,要不是张宽公这一支不是张公艺嫡传,或者是张公艺弟兄的延传。要么,是元谱沿用宋谱的年号。

第三个不足,是张宽公没有交待自己的出生年月,他在宋朝中进士,具体哪一科?其祖父张朴公中宋理宗嘉熙“明经高第”,到宋代灭亡仅42年时间,似乎有整体时间差误,宜待再加深考。

笔者在此另一个重要声明:这篇辩证文章是笔者到清河祖庭观光时,看到一些资料,众所纷纭,仓促而成的。其中,难免失误,自当纠正。但笔者把它作为一块“砖”,希望引出“玉”来。

2010年12月14日于蕲春

张氏源流考

作者:张桂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7 更新时间:2008-7-10 22:02:50

小 大】

【字体:

之五道之于涿兵难之磁八水而守行兵布出,战之天上见流进,发明以而可入以长之,州婺河郡。

二、张氏流传世谱系

一、张氏得姓源流考 考我始祖挥公,为黄帝轩辕公子,母为帝之三妃。当蚩尤无时,虐害生民,黄帝征之,战鹿。蚩尤有妖术,放云雾,帝辨路径,帝有贤臣风后,取陕石,发明子午仪,定八方,名门,更以色旗为八门之号,滴为时刻,按时以定方向,为攻营之用,即遁甲奇门,测时行阵之始也。蚩尤放雾而潜伏不化整为零,窥伺反击,为游击始也,帝忧之。一夜挥公偶观流星,飞宫过度,光芒有尾,星出发,星座有零星,闪耀前星座形为半弧,棱弦有势,乃弓矢弹丸,献于帝前奏曰:远弹、以矢、而射,近以弓代器,挥击。帝以此射击,迫使蚩尤海,遂命应龙擒杀而亡。帝乃弓为姓赐之,以弓之用为名赠国封青阳,居河北青阳,即冀城县明德乡归仁里,后易为清

张氏鼻祖挥公,原居河北青阳,后阴子系众多,蕃衍至山西太原,分支迁入徐州,逐渐南下:一祖果公,为尧帝侍郎,精金水之术,作历数星斗之书,养气于云阳,往来汾晋间,即八仙之首张果老也。至汉末王莽纂位,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杨子江分往下塔衢州、抚州、福州、韶州、汀州、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一祖入湖州、一祖入演州,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属血缘关系,不可弃也。衢州杜陵寺,原是张家大宅舍,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尽皆宝贵之俦,自挥公而至平,黶二公,共有七十九代矣。五世相韩,世代簪缨,后承子房公,辅汉高祖,官封留侯。高公官为汝南府太守。一祖翼德公与汉昭烈帝桃园结义,辅汉封为桓侯。晋武帝交战时,嵩公之后裔,于建武二年九月十八日过江,各成桑梓。一祖统公,造万里长桥在绵州,住西川路口,襄帝时拜为侍中。一祖大辽公,为金陵将军,有斩祝王之功。一祖武公,为内阁尚书郡卿。一祖华公,七岁时通晓五经,博古通今,为中书令。一祖君政公,为韶州别驾,其曾孙九龄公,辅唐玄宗为相。一祖琳公,作古文尚书。一祖睦公,唐末从王审知等入闽,封梁国公,官居福建侯官;但入闽开基祖尚有七支系,详载谱引。

三、挥公祖德流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