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下载本文

卫黄帝及宫廷官员安全的侍卫官。所以,黄帝老年时出入,总是他的孙子即张挥的长子张若在前面开路负责保卫。

张挥和张若父子得到新的官职后,父子俩即入朝服职,清河领地的各项事则交给手下人管理。

张挥得到黄帝的赐姓,是中华张氏的鼻祖。那么,他的儿子张若则是天下张姓的第二代传人。

这里,同样另有一说。即张挥不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而是黄帝第五个儿子青阳氏的儿子。这样一来,张挥则变成黄帝的孙子了。

近几年来,从事张氏文化研究的许多同仁,通过自己的艰辛努,查阅了历代大量的姓氏研究典籍,考证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张氏宗谱》,基本上认为张挥公是黄帝的第五子,如邓洪波著《中华姓氏通书·张姓》、赵杰主编的《天下张姓与清河》、张省会主编的《张氏渊潭》等。而范又琪编著的《姓氏起源》,李浩然编著的《中华姓氏大探源》等,却主张说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即黄帝之子少昊氏之子。

笔者认为,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误解了。有关人士考证:少昊本来就不是黄帝这一氏族。留待下次再辩。

得出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个结论,前儒皆说是太史公司马迁有误。他说:“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清阳降居江水。”本来,青阳是黄帝赐给张挥公的爵位“青阳王”,太史公却说他是玄嚣的后人,加上《史记正义》、《史记索隐》等注释又较混淆,误把青阳王说成是少昊之子。其后,《元和姓纂·十阳》、《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姓氏急就篇·上》等古代姓氏文化研究典籍也步其后尘,以讹传讹,岂不让后人多费疑猜吗?

而现在有些研究者仍然坚持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一说,也是袭前人之误,且一误再误,才有如今的争论。

其实,这个误解是前人留下的,也应由前人消除。其间,古代已有许多姓氏文化研究者对这一误解作了辨证。

如《中华姓氏大典》上载文:“《希姓录·七阳》:张若,黄帝臣。其后,周宣王时有张仲。《檀弓》有张老。战国有张孟谈。秦有张仪。楚有张醜。皆非一姓。惟春秋时张白蔑,宋国人,张仲之后也。”

那么,这张若是谁呢?前面已交代过,他就是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何以为证?

《庄子》一书中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见(《庄子今生今译》第635页,中华书局1983年4月出版)这意思是说:黄帝要到具茨山上见大隗,方明驾东,昌寓陪乘,张若、謵朋两人在前面骑马开路。

清代著名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张澍就此对《唐书·世系表》载张挥是黄帝的孙子提出了质疑:“以挥为青阳少子,则黄帝时何以有张若耶?”

这意思是说,按《世系表》所载,青阳是黄帝儿子,挥是黄帝的孙子,皆同黄帝为姬姓,那么,黄帝时这个张若的张姓又从哪里来的呢?

而现在有人搞的所谓张姓古代氏系表上竞没有张若,岂不是咄咄怪事?

笔者前面讲到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张若在黄帝晚年时也封为殿前尉,且作为黄帝和宫廷的侍卫,他此时最少也在18岁以上,他的父亲张挥当在36岁以上。张挥又是黄帝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黄帝此时的年龄起码也有七十多岁吧!有典籍记载:黄帝30岁才结婚。此时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目前,尚未看到何种典籍上准确的记载黄帝的年龄,传说他在位百年,享年110岁,这明显有误。还说他有300岁,更是无稽之谈,孔子对此己作了解释。也留作下次再辩。只有正一派道徒念《超度之灵经》上云:“黄帝舜帝和尧帝,哪个大帝过百岁?”可见,黄帝也没有活到一百岁。而张姓是在黄帝50岁前就有了。

那么,张挥作为张姓鼻祖,当是黄帝的儿子毋疑。这应是本文的第二个结论。

再就是张姓自挥公得姓,至今繁衍了多少代,也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此再试图说一点看法。

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也许资料能见度太小。笔者所看到过的多种研究张氏文化的典籍,他们都引用过《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等张氏谱牒,最早引用是明、清时代修的张氏谱。而张氏最早的谱牒即宋代《张氏宗谱》还未有人引用到。或者是直接沿袭宗谱而修的张氏谱也很少提及到。

无巧不成书,笔者家藏的民国二十五年八修《张氏宗谱》正是延袭宋代张氏老谱续修的。

公元1199年,即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五年,本年干支纪年为己未。笔者远祖江西南康张氏首次修成了《张氏宗谱》,本族祖先大老们中,有几人与当朝龙图阁大学生、著名理学家朱熹老夫子为挚友故交,且又是赣南同乡,就请朱夫子为《张氏宗谱》题写序言。朱熹老夫子时年70岁并不推辞,欣然命笔,为南康首修《张氏宗谱》题写了序言。

为了使大家看到这篇序文,现全文影印如下:(朱熹为《张氏宗谱》题写序言1-2页)

此序正文仅208字,把编修宗谱的意义论述得十分精确独到,且给我们张氏创修宗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为便于阅读和理解,现译文如后。

朱晦庵所赠老谱原序

我常常抬头观察天象,北极星是整个天体的中枢,而太微星、紫微星、天市星这三大天区和太阳、太阴、荧惑、辰星、岁星、太白、镇星、黄幡、豹尾这九大恒星旋绕时都向着它,譬如帝君的尊严而没有人不想朝拱的。

我又常常俯首察视地理,昆仑是中华的镇山,而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这五岳和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无不逶迤顾盼着它,犹如人对祖辈的亲敬且没有人不朝拜的。

要知道,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如果忘了,就是大逆不道;遗忘它,就等于丢弃了根本;怠慢了它,即为亵渎不敬。所以,五刑的惩罚,首先是对不忠的人;百行的训诫,要把孝放在第一位。

那么,作为人臣的,应鞠躬尽瘁;为人子的,应慎终追远。对这二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啊!

今时,我检阅张氏的谱牒,它向上追溯了姓氏的源流;对下叙述了宗派的世系;彰明昭穆以尊崇祖先;记载繁衍用以说明嫡传情况;理出长幼借以分清年龄大小;撰写传记赞颂以利崇尚道德,等等。不是大忠大孝的人,怎能做到这些呢?

噫!今世间有的人,离开先辈还不很远,就懵然不知尊上敬祖,他们与张氏家族相比,不是要惭愧得多吗?

时在

宋庆元五年(己未岁)八月初一大吉

龙图阁大学生新安朱熹谨赠

从朱熹给我祖上所写的《张氏宗谱》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知道七件事:一、这套《张氏宗谱》创修于宋庆元五年乙未岁八月初一,即公元1199年9月上旬。二、谱中追溯张姓源流。三、叙述了宗派世系。四、彰明了左昭右穆的宗法。五、记载了历代繁衍生息情况。六、理顺长幼秩序。七、撰写了序、传、赞、颂等人物传记。

遗憾的是,由于历次续修,都没有署列创修《张氏宗谱》人氏的名字,使我们暂时难以考定,留待日后再作深究。

庆幸的是,由这套宋代《张氏宗谱》而重修的《张氏宗谱》是在元代至正十年(1345年)前后修成的。主修宗谱人为宋代后期的进士张宽公,即我族从江西迁长沙,再由长沙迁蕲春定居的始祖。

张宽公在宋代张氏老谱的基础上重修张氏家谱,对于我们这一族,当是始修族谱。这套谱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华张姓源流经考证后再叙述得一清二楚。为窥全豹,亦影印如后:(1-10页)

在此,亦将原文译出,供各位研究。

宽公始修源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