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二年级生物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3.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4.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b位于乙电表两极的正中间,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乙电表指针不偏转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5.以下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B.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在特定情况下,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6.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7.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B.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C.传出神经元兴奋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传出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8.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2~2.5小时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葡萄糖大量的氧化分解 B.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C.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D.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9.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
A. 灯光刺激+食物 B. 仅食物 C. 声音刺激+食物 D. 仅灯光刺激
10.高二学生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一),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建议(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莓,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11.鸡霍乱病原易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12.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B.细胞一在抗原和物质①的共同作用下可增殖分化成细胞三和细胞四 C.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 13.为了研究人的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 “-”表示未加入该细胞)。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ABC
B细胞 T细胞 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 组 组 组 + + + ks5uks5uks5uKS5U]+ - - - +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 B.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
C.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D.第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
14.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因此,研制疫苗时应选择该细菌的( ) ①外毒素 ②减毒外毒素 ③外毒素α亚单位 ④外毒素β亚单位 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④ D.③或④
15.将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结果如图.现将相同长度的茎段浸泡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生长量为acm,从图中可知其对应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分别为4μmol/L和16μmol/L.为进一步确定其浓度,将待测溶液稀释为原浓度的一半,再重新实验,测得其生长量为bcm.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16μmol/L B.若a<b则待测溶液的浓度为4μmol/L
C.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
D.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大于18μmol/L时,离体的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 16.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那么( )
A.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为b 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b C.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根的作用
D.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植物的作用
17.毛竹受到竹瘤座菌感染,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称为“扫帚病”,原因是竹瘤座菌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常生长的毛竹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B.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C.竹瘤座菌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定是一种植物激素 D.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18.大麦种子结构如图所示。发芽时,胚乳内的α-淀粉酶含量不断增加,使贮藏的淀粉水解,为胚的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将去胚的离体大麦种子糊粉层放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或放线菌素D(转录过程抑制剂)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离体大麦种子去胚的目的是排除内源赤霉素的干扰 B、该实验自变量是赤霉素或放线菌素D的有无
C、赤霉素可通过促进翻译过程来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
D、赤霉素能解除放线菌素D对α-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19.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