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第1阶段测试题 下载本文

①自然垄断;②外部效应;③公共物品;④信息不充分。 (2)市场缺陷主要表现有:①收入分配不公;②经济波动。 4.简述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关系。

答: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1)联系:两者在性质上都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 (2)区别:①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③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收支可以超额增长。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5.简述偿还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答:第一,设立偿债资金。 第二,依赖财政盈余。 第三,预算列支。 第四,举借新债。

五、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1.结合国情,阐述我国正确处理征税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答: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因此,真正的税收效率必须体现公平的要求,必须是大体公平的。当然,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课征活动来说,两者会有矛盾的冲突。正因为如此,在税制建设和征收管理上才有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说法。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

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

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相互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税制。

从我国国情出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比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2.试论述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如何配合? 答:(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第一,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第二,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其次,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第三,二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首先,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

第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点和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

第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第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