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 下载本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s; (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45rad/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g≥10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4 s(s?2)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4rad/s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四、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1.06

s(s?1)(s?2)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

(2)维持原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4s;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g≥12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六、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s; (2)相位裕量γ≥4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20rad/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七、已知串联校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Gp(s)?s?zcK,Gc(s)?Kc s?pcs(s?1)(s?5)校正装置在零点和极点可取如下数值:(1)?zc??0.75,?pc??7.5;(2)?zc??1,?pc??10;(3)

?zc??1.5,?pc??15。若保证闭环主导极点满足ξ=0.45,试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并比较它们的闭环极点位置、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时间响应快速性。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ξ=0.45。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和根轨迹示意图。 4、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5、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八、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s; (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g≥10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九、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4

s(s?0.5)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0s; (2)闭环主导极点满足ωn=5rad/s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08050541X) 十、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1)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01 (2)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0.05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45°,幅值定裕度Gm>2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一、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Kv=500 (2)超调量Mp<55%,调节时间Ts<0.5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20°,幅值定裕度Gm>3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二、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3)

R(s) G1(s) G2(s) G3(s) G4(s) C(s) 位置随动系统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1(s)?1.25?540,可控硅功率放大G2(s)?,执行电机

0.007s?10.00167s?123.980.1,减速器。 G(s)?G3(s)?42s0.0063s?0.9s?1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对系统进行超前-滞后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幅值稳定裕度Gm>18,相角稳定裕度Pm>35o (2)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6%,调节时间Ts<0.3秒。 (3)系统的跟踪误差Es<0.002。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s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三、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4)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一个调节器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1 (2)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3秒 (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o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四、(9题)教材P320:6-24;6-25;6-26;P309:例6-7;6-8;6-9;P278:例6-1;6-2;6-3; 十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5)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10% (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0.6秒。

(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o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六、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6)

R(s) G1(s) G2(s) G3(s) G4(s) G5(s) C(s) 位置随动系统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G1(s)?1.25?540,可控硅功率放大G2(s)?,执行电机

0.007s?10.00167s?123.9810.1,拖动系统G4(s)?,减速器G5(s)?。 G3(s)?0.007s?10.9s?1s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600s (2)相角稳定裕度Pm>40o,幅值稳定裕度Gm>15。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5% 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七、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0(s)?K0(ksm7) s(s?1)(s?2)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Pm>45o,幅值稳定裕度Gm>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和??穿频率Wc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八、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

(2)相角稳定裕度Pm>35o,幅值稳定裕度Gm>12。 (3)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7秒。

1(ksm8)

s(0.1s?1)(0.2s?1)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九、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s?50)(ksm9)

s(s?5)(s?10)(s?20)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 (2)相角稳定裕度Pm>40o,幅值稳定裕度Gm>15。 (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1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如图所示(ksm1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相角稳定裕度Pm>40o,幅值稳定裕度Gm>13。 (2)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0.15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一、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K(ksm11) s(s?1)(0.5s?1)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

(2)相角稳定裕度Pm>50o,幅值稳定裕度Gm>15。 (3)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5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二、设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ksm12)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反馈校正器H(s),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相角稳定裕度Pm>60o,幅值稳定裕度Gm>20。 (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0.7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三、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125(s?80) s(0.1s?1)(0.00167s?1)(s?100)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 (2)相角稳定裕度Pm>80o,幅值稳定裕度Gm>25。 (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0.5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1?e?Ts124、.已知广义被控对象:G(s)?,给定T=1s

ss(s?1)针对单位斜坡输入设计最小拍有纹波控制系统。

解:由已知条件,被控对象含有一个积分环节,有能力产生单位斜坡响应。求广义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

可以看出,G(z)的零点为-0.718(单位圆内)、极点为1(单位圆上)、0.368(单位圆内),故u=0,v=0(单位圆上除外),m=1。根据稳定性要求,G(z)中z=1的极点应包含在Φe(z)的零点中,由于系统针对等速输入进行设计,故p=2。为满足准确性条件另有Φe(z)=(1-z-1)2F1(z),显然准确性条件中已满足了稳定性要求,于是可设 解得c0?2,c1??1。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z)5.435(1?0.5z?1)(1?0.368z?1)则D(z)? ??e(z)G(z)(1?z?1)(1?0.718z?1)25、.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对象的传递函数G(s)?2,采样周期T=0.5s,系统输入为单位速度函数,试设计有限拍调节器D(z). s(0.5s?1)解:

由于r(t)=t,查表得 求得的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3.已知某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试用双线性变换法求出相应的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D(z), 并给出控制器的差分形式。其中T=1s。 解:令

控制器的差分形式为 26、单位速度反馈线性离散系统如图所示,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0(s)?10,采样周期T=0.1s,试设计单位速度输入时最少拍s(0.1s?1)系统的数字控制器D(z)。 答:⑴求G(z)。

=10??1?11?zz???s2?0.1s?1?? ??

?10T?1???11?ez??Tz?1? ?=10?1?z??2?1?10T?1?1??1?z?10?1?z??1?ez???? 将T=0.1s代入上式,得

∵是单位速度输入,所以选择 ∴数字控制器为

D?z????z?G?z???1???z???=

5.435?1?0.5z?1??1?0.368z?1??1?z?1??1?0.717z?1?

27、计算机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GC(s)?10s(Tms?1),

?(z)G(z)R(z)-r(t)e(t)e(kT)u(kT)D(z)Y(z)Gh(s)Gc(s)G(s)y(t)零阶保

1?e?TsGh?s??s已知:T?Tm?0.025s,试针对等速输入函数设计快速有纹波系统,求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D(z)。

1?e?Ts10解:G(s)? ss(Tms?1)将G(s)展开得 代入T=Tm=0.025s 可以看出,G(z)的零点为-0.7189(单位圆内)、极点为1(单位圆上)、0.368(单位圆内),故u=0,v=1,m=1.根据稳定性要求,G(z)中z=1的极点应包含在?e(z)的零点中,由于系统针对等速输入进行设计,q=2。为满足准确性条件,另有?e(z)满足了稳定性要求,于是有 ?(1?z?1)2,显然准确性条件中已??0?2解得? '???1?1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这就是计算要实现的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6. 已知某加热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τ=30,Tg=180s,T=10s。试求PID控制算法的参数,并求其差分方程。 解:

R=1/Tg=180,Rτ=1/180×30=1/6。 查表,得: Kp=1.2/Rτ=7.2。 Ti=2τ=60s。 Td=0.5τ=15s。

28、 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G?s??10,采样周期T=1s,试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有限拍有波纹系统,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

s?s?1?统输出波形。 解:

①该系统为一阶系统,能够跟踪单位速度输入信号。

②求G(z)。

?1?e?Ts10??10??11?zZ=G?z??Z???2?= ???s?s?1???ss?s?1?????1Tz11111??? ??10?1?z?1?Z?2???=10?1?z?1??2?T?1?1?1??1?z?1?ez1?z?s?1s??s??∵ T=1s。

G?z???1?z??1?0.368z??1?13.68z?1?1?0.718z?1?=1G??z? ?1?1?z?

j=1,u=0,v=1。 ③ 对于单位速度信号,q=2,所以,q>j。 ④ 写出?e?z?。 2

?e??1?z?1?F1?z?,F1?z??1?f11z?1??f1mz?m

⑤ 写出??z?。 ?f2nz?n。

??z??F2?z?=f21z?1?m=u=0;n=v–j+q=2; ⑥ 确定m和n。

⑦ 确定f21和f22。

f21z?1?f22z?2=1?1?z?1?? → 2f21?2,f22??1

⑧ 确定?e?z?和??z?。 2

?e??1?z?1? , ⑨ 确定D(z)。

1?z?11?0.368z?1?(z)D(z)?=G(z)?e(z)3.68z?11?0.718z?1=

??????2z?z? ??1?z??1?2?120.543?1?0.368z?1??1?0.5z?1??1?0.718z??1?z??1?1

⑩ 求解E(z)、U(z)、C(z)。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E(z)?R(z)?e(z)=

Tz?1?1?z??1??1?z?1??Tz?1?z?1; 22

U(z)?E(z)D(z)=z?1×

0.543?1?0.368z?1??1?0.5z?1??1?0.718z?1??1?z?1?

=0.54z?1?0.32z?2?0.4z?3?0.12z?4?0.25z?5?Tz?1;

C(z)?R(z)?(z)=

?1?z??12??2z?1?z?2?

=2z?2?3z?3?4z?4?;

29、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G?s??10,采样周期T=1s,试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有限拍无波纹系统,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统

s?s?1?输出波形。 解:

①该系统为一阶系统,能够跟踪单位速度输入信号。 ②求G(z)。

?1?e?Ts10??10??11?zZG?z??Z?=??2?= ???s?s?1???ss?s?1?????1Tz11111??? ??10?1?z?1?Z?2???=10?1?z?1??2?T?1?1?1??1?z?1?ez1?z?s?1s??s??∵ T=1s。 ∴

G?z???1?z??1?0.368z?13.68z?1?1?0.718z?1??11?0.718z??G??z? =??1?z??1?1

w=1,v=1,j=1。 ③ 对于单位速度信号,q=2,所以,q>j。 ④ 写出?e?z?。 2

?e??1?z?1?F1?z?,F1?z??1?f11z?1??f1mz?m

⑤ 写出??z?。 ?f2nz?n。

??z???1?0.718z?1?F2?z?=f21z?1?m=w=1;n=v–j+q=2;

⑥ 确定m和n。

⑦ 确定f21和f22。

∵?

?z??1??e?z?

?121 ∴

?1?0.718z??f→

z?f22z?1?2?=1??1?z??1?f?1211z?1?

比较同类项的系数:

f11?0.592,f21?1.407,f22??0.826

⑧ 确定?e?z?和??z?。

?12

?e??1?z?F?z?=?1?z??1?f?12111z?1?=?1?z??1?0.592z?,

?12?1??z???1?0.718z?1?F2?z?=?1?0.718z?1??f21z?1?f22z?2?

?1?0.718z??1.407z?1?1?0.826z?2?

⑨ 确定D(z)。

D(z)??(z)=

G(z)?e(z)=0.382?1?0.368z?1??1?0.587z?1??1?z?1??1?0.592z?1? ⑩ 求解E(z)、U(z)、C(z)。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E(z)?R(z)?e(z)= Tz?1?1?z??1?1?1?1?1?1?2?1?z1?0.592z?Tz1?0.592z?z?0.592z; ??????22

U(z)?E(z)D(z)=z?1?1?0.592z?1?×=0.38z?10.382?1?0.368z?1??1?0.587z?1??1?z??1?0.592z??1?1 ?0.02z?2?0.10z?3?0.10z?4?0.10z?5?Tz?1;

C(z)?R(z)?(z)=?1?z??1?1?1?2?1?0.718z1.407z?0.826z???? 2=1.407z?2?3z?3?4z?4?; 30、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试设计在单位阶跃响应输入作用下,采样周期T=1s时的有限拍无波纹D(z),并计算输出响应y(k),控制信号u(k)和误差e(k),画出它们对时间的变化波形。其中:

1?e?Ts5Go(s)?,Gh(s)?ss(s?1)15?(1?z?1)Z[?]

ss(s?1)。 解: ①G(z)

②化为标准形式。

∴w=1,j=1,v=1。

③∵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q=1,且有q=j。 ④写出?e(z)。 其中,F1(z)

?1?f11z?1?f12z?2??f1mz?m

⑤写出?(z)。 其中,F2(z)

?f21z?1?f22z?2??f2nz?n

⑥确定m、n,最高次数。 ⑦确定F1(z)和F2(z)各项的系数。

F1(z)?1?f11z?1,F2(z)?f21z?1

由?e(z)=1??(z)知:

(1?z?1)?(1?f11z?1)=1?(1?0.718z?1)?f21z?1 ?1)z?1?f11z?2?1?f21z?1?0.718f21z?2

∴1?(f11∴比较同类项系数,得方程组: 得f11?0.418,f21?0.582。

⑧将F1(z)和F2(z)代入可求得?(z)、?e(z)。 ⑨求D(z)。

⑩求解E(z)、U(z)、C(z)。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ⅰC(z)ⅱE(z)

?R(z)?(z) ?R(z)?e(z)

∴该系统是2拍系统。 ⅲU(z)?E(z)D(z) 绘制波形: k——c(k)k——e(k)k——u(k) 31、 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试设计在单位速度输入作用下,采样周期T=1s时的有限拍无波纹D(z),并计算输出响应y(k),控制信号u(k)和误差e(k),画出它们对时间的变化波形。其中:

1?e?Ts5Go(s)?,Gh(s)?ss(s?1)解: ①G(z)。 15?(1?z?1)Z[?]

ss(s?1)∴w=1,j=1,v=1。

②化为标准形式。

③∵输入信号为单位速度信号,∴q=2,且有q>j。 ④写出?e(z)。 其中,F1(z)

?1?f11z?1?f12z?2??f1mz?m

⑤写出?(z)。 其中,F2(z)

?f21z?1?f22z?2??f2nz?n

⑥确定m、n,最高次数。 ⑦确定F1(z)和F2(z)各项的系数。

F1(z)?1?f11z?1,F2(z)?f21z?1?f22z?2

由?e(z)=1??(z)知:

(1?z?1)2?(1?f11z?1)=1?(1?0.718z?1)?(f21z?1?f22z?2) ?2)z?1?(1?2f11)z?2?f11z?3?1?f21z?1?(0.718f21?f22)z?2?0.718f22z?3

∴1?(f11∴比较同类项系数,得方程组: 得f11?0.593,f21?1.407,f22??0.826。

⑧将F1(z)和F2(z)代入可求得?(z)、?e(z)。 ⑨求D(z)。

⑩求解E(z)、U(z)、C(z)。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ⅰC(z)ⅱE(z)

?R(z)?(z) ?R(z)?e(z)

∴该系统是3拍系统。 ⅲU(z)?E(z)D(z) 32、自选课题 说明:

1、题目分配 2、做同一个题目的学生,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或参数不能完全相同。 3、设计报告要写出详细的设计步骤,每步设计时用到的理论依据和结果,要求有仿真分析和验证。 4、实验报告要按照题目要求的顺序书写(手写、打印均可)。实验报告要求列出参考资料的名称,五篇以上。 5、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6、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7全面总结课程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8、时间安排:2014年12月21日—201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