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有法,法曰“八观”:观夺救、观感变、观志质、观所由、观爱敬、观情机、观所短、观聪明。观人要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其正反间杂的情况,尤其要善于把握其似是而非之处。如果真能这样,必定会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我用。谨记:观人之道,玄妙莫测,须依事而论,不可按图索骥。
【原文】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译文】
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二是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态度。三是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本质,以考察他是否名不符实。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人的爱敬态度,以考察他的处世之道是否能够成功。六是观察一个人情绪欲望,以分辨他是否容易宽以待人还是容易迷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认识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以分析他在哪些方面能够通达。
【原文】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译文】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具有恒性呢?人的性情本质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正面无法战胜反面,那么恶的性情就会压倒善的一面。有时情况好像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宽仁出于慈爱,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宽仁必然会有体恤救济,但也有宽仁而不体恤救济的。严厉的必然有刚强,但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流眼泪,将要施予财物时却吝啬,这就是只有慈爱而不宽仁。见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同情之心,将要前往救援时却又畏葸不前,这就是只有宽仁而没有体恤救济的行动。对待虚情假义时面色严肃,而受到利欲诱惑时就内心怯弱,这是只有严厉而没有刚强。慈爱而不宽仁,是贪吝占了上风;宽仁而不救济,是畏惧占了上风;严厉而不刚正,则是利欲在起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慈爱不能超过吝啬,就会不宽仁;宽仁不能克服恐惧,就必然不能有救济的行动;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就必然不能刚直强硬。因此,以不宽仁的资质取胜,最后本领往往会变成害己的东西。如果贪婪的本性占了上风,那么,刚强勇猛的性格只能招致祸端。
也有性情纯善的人救助恶人的,但这种善行不至于酿成祸害。感情深厚,即使偶尔有各自倨傲和互不尊重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导致彼此分离。帮助善良的人,彰显光明正大的事情,即使有嫉恨邪恶也不能够伤害自己。慷慨救济别人,即使财物取自他人,也不是贪婪的表现。因此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体恤的态度,就可以分辨一个人是否有为善的恒心。
【原文】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疚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徵见于夕卜,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译文】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变化以了解其为人的基本态度呢?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感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不显露于外表、语言。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一定要观察他的言辞表达和应对的方式。观察其言辞的表达,听其声音是善意还恶意。观察他的应对赞和,看他的智慧是否能够应付。因此,观其言语,察其应对,足以相互对照。然而,论点显明,支持正确的事情,让人明白易晓;言辞不敏锐,不善于应对,令人感到深奥难测。能够判明深奥的道理,便是通达。言语反复无定,中心不明确,便是杂乱。能够预知未发生的事情,便是圣明。追思深微的道理,便是睿智。遇事见识超常,就是聪明。内心精明而不显示于外,便是机智。能够察识细微,便是神妙。美妙而不隐蔽,便是落落大方。挖掘不尽,愈测愈深,便是充实。假意迎合,相互炫耀,便是虚伪。只见自己的长处而无视别人的优势,便是不足。不自夸优点,便是优点。因此,凡事不符合常理,必然有其原因。如果内心忧虑,形于外表,就会显得疲乏黯淡。如果身体疾病表现于形色,就会显得杂乱污秽。欢喜之色是愉快欣悦的感觉;愤怒之色,是凌厉张狂的感觉。妒嫉疑惑之色,往往导致喜怒无常和蛮横无理。等到动作出现了,言辞就随之而出。因此,如果言辞上表现得十分欢愉,而神色却没有相应的表现,其中就必然有违心之处。如果言辞不能够达意,但神色还是可信的,那是不善言辞。如果话未出口已怒形于色,那是内心充满了激愤。如果言语吞吞吐吐而怒气可见,那是迫于无奈,忍无可忍。凡是这些类型,迹象显示在外,不可遮盖,即使想掩饰,神色也已经暴露出来了。既然内在的感情已不难探明,那么,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得知,因此,观察感情变化和态度的反应,通常的为人也就可以从中看出来了。
【原文】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