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统计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 总论

考核知识点:

统计的涵义

1.什么是统计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 2.总体单位 3.指标 4.标志 5.变异 6.变量 7.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8.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1.统计的任务 2.统计的工作过程 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考核知识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的要求 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5.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 调查项目 5. 调查表 6. 调查时间 7. 调查期限 8.调查的组织计划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 2.普查 3. 重点调查 4.抽样调查 5.典型调查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的意义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报告法 3.面谈访问法 4.邮寄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 6.互联网访问法 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 8.统计台账 9.企业内部报表 10.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11.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 2.登记误差 3.代表性误差 4.登记误差的控制 5.代表性误差的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整理的意义 3.统计整理的内容 4.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方法 4.统计分组体系 5.简单分组 6.平行分组体系 7.复合分组 8.复合分组体系 9.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 2.分配数列 3.品质数列 4.变量数列 5.组距 6.组限 7.等距数列 8.异距数列 9.组中值 10.频数 11.频率 12.正态分布 13.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14.编制组距式变量

数列 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 16.计算频数与频率 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18.正态分布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 统计表

1.统计表 2.统计表的作用 3.统计表的构成 4.统计表的内容 5.统计表的分类 6.统计表的编制

第四章 综合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2.数量指标 3.质量指标 4.总量指标 5.相对指标 6.平均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 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 9.统计指标的特点 10.统计指标的作用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 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4.时期指标 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 7.价值单位 8.劳动时间单位 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 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 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2.总量指标的作用 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 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 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4.结构相对指标 5.比例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7.比较相对指标 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 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 2.简单算术平均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 4.简单调和平均数 5.加权调和平均数 6.平均指标的作用 7.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8.几何平均数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 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第五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 2.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种类 5.非概率抽样 6.概率抽样 7.重复抽样 8.不重复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 10.系统随机抽样 11.分层随机抽样 12.整群抽样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总体指标 4.样本指标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 4.抽样极限误差 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参数估计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七章 时间数列分析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 5.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3.增长量 4.平均增长量 5.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 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 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增长量的计算 9.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 5.发展速度的计算 6.增长速度的计算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八章 统计指数分析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 2.广义的指数 3.个体指数 4.总指数 5.动态指数 6.静态指数 7.统计指数的分类 8.统计指数的作用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 2.综合指数 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 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国房景气指数 3.消费者信心指数 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5.股价指数

第一章 导 论

1、统计认识对象是( )。

①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② 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方面 ③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 ④ 社会经济现象的所有方面 2、统计所研究的是( )。

① 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 ② 社会经济的个体现象 ③ 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或个体现象 ④ 非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特有的方法是( )。

① 统计推断法 ② 统计分组法 ③ 大量观察法 ④ 综合指标法 4、对一批小麦种子进行发芽率试验,这时总体是( )。

① 该批小麦种子 ② 该批小麦的发芽率 ③ 该批小麦中发芽的种子 ④ 该批小麦的发芽率 5、无限总体是指( )。

① 包含单位很多的总体 ② 包含单位较多的单位 ③ 包含单位很多、难以计数的总体 ④ 单位不加限制的总体 6、社会经济统计中使用的总体概念,通常是指( )。

① 有限总体 ② 无限总体 ③ 变量总体 ④ 属性总体 7、一个事物被视为总体或总体单位,要依据( )来决定。

① 事物的本质 ② 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 事物的复杂程度 ④ 统计研究的目的 8、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 )。

① 男性职工人数 ② 女性职工人数 ③ 下岗职工的性别 ④ 性别构成 9、下面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① 学生年龄 ② 学生性别 ③ 学生身高 ④ 学生成绩 10、标志是( )。

① 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 ②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③ 都能用数值表示 ④ 不能用数值表示 11、统计学上变量是指( )。

① 品质标志 ② 数量标志 ③ 统计指标 ④ ②和③ 12、下面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① 工厂数 ② 职工人数 ③ 工资总额 ④ 产品数 13、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

① 粮食总产量 ② 粮食平均亩产量 ③ 人均粮食生产量 ④ 人均粮食消费量 14、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

① 货物周转量 ② 劳动生产率 ③ 年末人口数 ④ 工业增加值 15、质量指标( )。

① 不能用数值来反映 ② 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③ 必需用数值来反映 ④ 有时能够用数量指标来反映 16、表述正确的是( )。

① 对于一个统计总体只能计算一个数量指标 ② 对于一个统计总体只能计算一个质量指标 ③ 对于一个统计总体只能用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④ 对于一个统计总体可以从方面计算多个统计指标 17、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连续变量

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一个离散变量 ③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总是固定不变的 ④ 职工平均工资是个质量指标

18、从认识的顺序上来讲,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

①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设计和统计分析 ②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③ 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④ 统计设计、统计整理、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19、指出错误的命题( )。

① 凡统计指标都可以表示为具体的量 ② 凡统计标志都可以表示为具体的量 ③ 质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④ 数量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现象量的规模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按调查单位在时间上进行登记的连续性不同,可分为( )。

①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②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③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④ 定期调查和不定期调查 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项( )。

① 基础活动 ② 最初活动 ③ 最末活动 ④ 最先活动 3、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

① 确定调查对象 ② 确定调查目的 ③ 确定调查项目 ④ 确定调查时间 4、确定调查时间是( )。

① 确定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② 确定调查登记的时间 ③ 确定调查期限 ④ 确定进行调查的时间 5、对某地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

① 各工业企业 ② 每一个工业企业 ③ 各工业企业全体职工 ④ 每位工业企业职工 6、在统计调查中,报告单位是( )。

①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② 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 ③ 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④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 7、普查工作可以( )。

① 经常进行 ② 只能组织一次

③ 普遍进行 ④ 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

① 调查单位 ② 代表性单位 ③ 重点单位 ④ 典型单位 9、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① 了解总体的全面情况 ② 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 ③ 由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④ 由个别推断总体 10、抽样调查所抽出的调查单位是( )。

① 按随机原则抽选的 ② 按随意原则抽选的 ③ 有意识抽选的 ④ 典型单位

11、要调查某工厂的全部机器设备的情况,该工厂的每台机器设备是( )。

① 调查单位 ② 填报单位 ③ 调查对象 ④ 调查项目 12、搜集下面哪种资料需要一次性调查( )。

① 商品销售量 ② 商品销售额 ③ 商品库存量 ④ 工业产品产量 13、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 )。

①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②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③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④ 直接观察法、采访法和报告法

14、只对全国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就可以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方式是( )。

① 普查 ② 抽样调查 ③ 重点调查 ④ 典型调查

15、某灯泡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拟进行一次全厂的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当选择哪种调查方法( )。

① 统计报表 ② 全面调查 ③ 重点调查 ④ 抽样调查 16、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的是( )。

① 企业设备调查 ② 人口普查 ③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④ 农村耕畜调查 17、调查表的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 )。

①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 ② 栏号、计量单位、填表者

③ 表头、表体、表脚 ④ 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标志 18、若对我国居民家庭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合适的调查方式为( )。

① 普查 ② 重点调查 ③ 典型调查 ④ 抽样调查

19、我国定期取得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目前采用的基本调查组织形式是

( )。

① 普查 ② 统计报表 ③ 典型调查 ④ 抽样调查 20、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 )。

① 重点调查 ② 典型调查 ③ 一次性调查 ④ 经常性调查

21、某市为了解某种商品销售的基本情况,有意识地选取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销售这种商品的商店(场)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 )。

① 抽样调查 ② 典型调查 ③ 重点调查 ④ 普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

① 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② 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③ 将总体划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④ 将总体划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2、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 )。

① 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 ② 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 ③ 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 ④ 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 3、对某一总体( )。

① 只能按一个标志分组 ② 只能按一个指标分组 ③ 可以按多个标志分组

④ 根据需要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以按多个标志分组 4、组距、组限和组中值之间的关系是( )。

① 组 距 =(上限-下限)÷2 ② 组中值 =(上限+下限)÷2 ③ 组中值 =(上限-下限)÷2 ④ 组 限= 组中值÷2 5、就某一变量数列而言,组距和组数的关系是( )。

①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成反比 ②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成正比 ③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无关 ④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6、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① 490 ② 500 ③ 510 ④ 520 7、变量数列是( )。

①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② 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③ 按数量标志或质量分组的数列 ④ 组距式数列 8、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① 正确选择不同特征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② 确定组距

③ 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④ 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9、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则应编制( )。

① 开口组 ② 闭口组 ③ 等距数列 ④ 不等距数列

10、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5~55,第二组55~65,第三组65~75,第四组75以上。则( ① 55在第一组 ② 65在第二组 ③ 65在第三组 ④ 75第三组 11、某同学考试成绩为80分,应将其计入( )。

① 成绩为80分以下人数中 ② 成绩为70~80分的人数中 ③ 成绩为80~90分的人数中 ④ 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确定 12、对某班学生进行以下分组,这是( )。 分 组 人 数 按性别分组 男 生 30 女 生 20 按年龄分组 38 20岁以下 12 20岁以上 ① 简单分组 ② 平行分组体系 ③ 复合分组 ④ 复合分组体系 13、分布数列是说明( )

① 总体单位总数在各组的分配情况 ② 总体标志总量在各组的分配情况 ③ 分组的组限 ④ 各组的分配规律 14、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分布是( )。

① 连续型变量分布 ② 离散型变量分布 ③ 正态分布 ④ 其他类型分布

)。。

15、按变量的性质和数据的多少划分,变量数列可以分为( )。

① 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② 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 ③ 开口组数列和闭口组数列 ④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16、将统计表分为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是( )。

① 从表式结构看 ② 从内容上看 ③ 从作用上看 ④ 从性质上看 17、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分布相同的是( )。

① 变量数列 ② 组距数列 ③ 等距数列 ④ 异距数列

第四章 综合指标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数值随着总体范围大小发生增减变化的统计指标是( )。

① 总量指标 ② 相对指标 ③ 平均指标 ④ 标志变异指标 2、将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总量的内容不同分为( )。

①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和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②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③ 实物总量指标和价值总量指标 ④ 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

3、若以我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则单位总量指标为( )。

① 工业企业总数 ② 工业职工总人数 ③ 工业设备台数 ④ 工业增加值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 单位总量与标志总量无关 ②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是相对的

③ 某一总量指标在某一总体中是单位总量指标,则在另一总体中也一定是单位总量指标 ④ 某一总量指标在某一总体中是标志总量指标,则在另一总体中也一定是标志总量指标 5、某地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 )。

① 时期指标 ② 时点指标 ③ 相对指标 ④ 平均指标 6、总量指标数值大小( )。

① 随总体范围增大而增大 ② 随总体范围增大而缩小 ③ 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④ 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7、下列指标中,哪个不是时期指标( )。

① 森林面积 ② 新增林地面积 ③ 减少林地面积 ④ 净增林地面积 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① 国内生产总值 ② 劳动生产率

③ 固定资产投资额 ④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9、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

① 人口出生数 ② 人口总数 ③ 人口自然增长率 ④ 育龄妇女数

10、相对指标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但在特定条件下,个别指标可以相加,如( )。

① 结构相对指标 ② 动态相对指标 ③ 比例相对指标 ④ 强度相对指标

11、某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比基期下降3%,实际比基期下降3.5%,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 85.7% ② 99.5% ③ 100.5% ④ 116.7%

12、宏发公司2006年计划规定利润应比2005年增长10%,实际执行的结果比2005年增长了12%,则其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 83% ② 120% ③ 101.8% ④ 98.2%

13、按照计划,宏发公司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相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

① 12% ② 17% ③ 40% ④ 60% 14、宏发公司第一季度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为5公斤,第二季度计划降低5%,第二季度实际单耗为4.5公斤,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 90%,差10%没有完成单耗降低计划 ② 90%,超额10%完成单耗降低计划 ③ 95%,差5%没有完成单耗降低计划 ④ 95%,超额5%完成单耗降低计划

15、宏发公司2006二季度完成销售额551万元,三季度完成销售额600万元,完成计划的96%。则三季度计划比二季度增加销售额( )。

① 4万元 ② 49万元 ③ 74万元 ④ 84万元 16、某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提高4.5%,实际执行结果提高了6%,则全员劳动

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 133.3% ② 101.4% ③ 101.6% ④ 98.4%

1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02%,实际比基期增长12%,则计划规定比基期增长( )。

① 10% ② 9.8% ③ 8.5% ④ 6% 18、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

① 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 ② 不同总体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 ③ 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

④ 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之和与同一总体的单位数对比

19、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权数的加权作用表现在( )。

① 权数绝对数大小 ② 权数相对水平大小 ③ 权数平均值大小 ④ 权数总和大小 20、平均数指标反映了同质总体的( )。

① 集中趋势 ② 离中趋势 ③ 变动趋势 ④ 分布特征 21、由相对数指标计算平均数时,应采用( )。

① 算术平均法 ② 调和平均法

③ 几何平均法 ④ 根据所掌握资料而定

22、分配数列各组变量值不变,每组次数均增加2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

① 增加25% ② 减少25% ③ 不变化 ④ 无法判断 23、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

① 对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数 ② 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③ 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求其平均数 ④ 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24、SRL服装厂2003年三季度共加工了三批服装,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产品废品率为1.5%,第三批产品废品率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25%,第二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0%,则平均废品率为( )。

① 1.5% ② 4% ③ 4.5% ④ 1.6% 25、SRL服装厂为了了解某类服装的代表性尺寸,最适合的指标是( )。

① 算术平均数 ② 几何平均数 ③ 中位数 ④ 众数 26、下列平均数中不受资料中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

① 算术平均数 ② 调和平均数 ③ 几何平均数 ④ 中位数和众数 27、某企业在基期老职工占60%,在报告期准备招收一批青年工人,估计新职工所占比重将比基期增加20%,假定老职工和新职工工资水平不变,则全厂职工总平均工资将如何变化( )。 ① 降低 ② 不变 ③ 提高 ④无法决断 28、分配数列中各组变量值都增加3倍,每组次数都减少1/3,中位数( )。

① 增加3倍 ② 减少3倍 ③ 减少1/3 ④ 不变 29、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是( )。

① 算术平均数 ② 调和平均数 ③ 中位数 ④ 众数

30、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8.6分和83.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5分和11.9分,可以判断( )。

① 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② 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③ 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④ 无法判断

31、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

① 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② 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③ 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④ 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32、若两数列的计量单位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大小时,应采用( )。

① 全距 ② 平均差 ③ 标准差 ④ 标准差系数 33、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

① 极差 ② 平均差 ③ 标准差 ④ 方差

34、平均差和标准差属于( )。

① 平均指标 ② 比较相对指标 ③ 总量指标 ④ 强度相对指标 35、标准差系数( )。

① 将各单位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抽象掉了 ② 将不同平均水平和计量单位抽象掉了 ③ 反映绝对差异程度

④ 一般在平均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使用 36、是非标志的方差,其最大值是( )。

① 1 ② 1/2 ③ 1/3 ④ 1/4

二、计算题

1、宏发公司下属三个子公司,2005年产值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计划产值(万元) 实际产值(万元)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第一子公司 4500 5000 4650 5000 第二子公司 5500 6200 6000 6880 第三子公司 9800 10000 9500 9500 根据资料计算相对数指标,并对该公司计划完成情况做出分析。

2、某车间四个生产小组生产同种产品,其日产量资料如下: 组别 工人数(人) 日产量(件) 1 2 3 4 (1)计算平均每个小组的日产量; (2)计算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

20 25 30 25 300 280 310 320

3、某乡所属25个行政村的农户年收入资料如下表: 按农户年收入分组(元) 行政村数(个) 各组农户占农户总数(%) 2000以下 2000~4000 4000~6000 6000~8000 8000~10000 10000以上 合 计 计算该乡农户的年平均收入。 2 3 6 6 9 4 30 8 10 15 30 25 12 100

4、某公司下属三个企业上季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一级品率资料如下: 企业 计划产量(件) 计划完成(%) 实际一级品率(%) 甲 500 103 96 乙 340 101 98 丙 250 98 95 根据资料计算:(1)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2)平均一级品率。

5、某企业本月分三批购进某种原材料,已知每批购进的价格及总金额如下:

购进批次 价格(元/吨) 总金额(元) 一 200 16000 二 190 19000 三 205 28700 计算该种原材料的平均购进价格。

6、投资银行某笔投资的年利率是按复利计算的。25年的年利率分配是:有2年为5%,有5年为6.5%,有6年为8%,有8年为10%,有4年为14%。求平均年利率。 7、某企业生产工人本月完成生产定额的资料如下: 生产定额完成程度(%) 工人数(人) 80~90 10 90~100 22 100~110 28 110~120 54 120~130 40 130~140 28 140~150 18 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8、已知甲班的概率论期末考试成绩,见下表: 按考试成绩分组(分) 人数(人)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4 15 30 27 10 合 计 86 又知乙班概率论平均考试成绩为78分,标准差为12分。试比较甲乙两班概率论 平均考试成绩的代表性高低。

第五章 抽样推断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②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③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④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①所研究的总体不同 ②调查对象不同

③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不同 ④调查单位的选取方式不同 3、按随机原则抽样即( )

①随意抽样 ②有意抽样 ③无意抽样 ④选取样本时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相等的机会或可能性被抽中 4、抽样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随机原则 ②同质性原则 ③系统原则 ④及时性原则 5、下列指标中为随机变量的是( )

①抽样误差 ②抽样平均误差 ③允许误差 ④样本容量 6、下列指标中为非随机变量的是( )

①样本均值 ②样本方差 ③样本成数 ④样本容量 7、样本是指( )

①任何一个总体 ②任何一个被抽中的调查单位

③抽样单元 ④由被抽中的调查单位所形成的总体 8、从单位总量为20的总体中,以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抽取5个单位,则可能的样本数目是( ) ①250个 ②25个 ③3200000个 ④15504个

9、从单位总量为20的总体中,以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抽取5个单位,则可能的样本数目是( )

①250个 ②25个 ③3200000个 ④15504个 10、抽样误差是指( )

①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②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③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④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11、抽样极限误差是( )

①随机误差 ②抽样估计所允许的误差的上下界限 ③最小抽样误差 ④最大抽样误差 12、抽样平均误差就是( )

①样本的标准差 ②总体的标准差 ③随机误差 ④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1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 ①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②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③两者相等 ④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1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估计精确度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 ①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②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③两者相等 ④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15、抽样估计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

①是一致的 ②是矛盾的 ③成正比 ④无关系 16、抽样推断的精确度和极限误差的关系是( )

①前者高说明后者小 ②前者高说明后者大 ③前者变化而后者不变 ④两者没有关系 17、点估计的优良标准是( )

①无偏性、数量性、一致性 ②无偏性、有效性、数量性 ③有效性、一致性、无偏性 ④及时性、有效性、无偏性

18、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欲使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样本容量应( ) ①增加8倍 ②增加9倍 ③增加5/4倍 ④增加2.25倍

19、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欲使抽样平均误差缩小1/3,则样本容量应( )

①增加8倍 ②增加9倍

③增加2.25倍 ④的确应考虑抽样方法和抽样组织形式等

20、当总体单位数较大时,若抽样比为51%,则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约为重复抽样的( )

①51% ②49% ③70% ④30%

21、在500个抽样产品中,有95%的一级品,则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一级品率的抽样平均误差为( )

①0.9747% ②0.9545% ③0.9973% ④0.6827%

22、若样本均值为120,抽样平均误差为2,则总体均值在114—126之间的概率为( ) ①0.6827 ②0.90 ③0.9545 ④0.9973

23、若有多个成数资料可供参考时,确定样本容量或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应该使用( ) ①数值最大的那个成数 ②数值最小的那个成数

③0.5 ④数值最接近或等于0.5的那个成数 24、影响分类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主要变异因素是( ) ①类内方差 ②类间方差 ③总体方差 ④样本方差 25、影响整群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主要变异因素是( )

①群内方差 ②群间方差 ③总体方差 ④样本方差

26、当有多个参数需要估计时,可以计算出多个样品容量n,为满足共同的要求,必要的样本容量一般应是( )

①最小的n值 ②最大的n值

③中间的n值 ④第一个计算出来的n值 27、抽样时需要遵循随机原则的原因是( ) ①可以防止一些工作中的失误 ②能使样本与总体有相同的分布

③能使样本与总体有相似或相同的分布 ④可使单位调查费用降低 二、计算题

1、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某地的家庭人数,抽样比例为8%,样本容量为80户。经计算得:样本户均人数为3.2人,样本户均人数的标准差为0.148人,试就下列两种情况分别估计该地的户均人数和总人数:

①若给定概率保证程度95%; ②若给定极限误差为0.296

2、某商店对新购进的一批商品实行简单随机抽样检查,抽样后经计算得:该商品的合格率为98%,抽样平均误差为1%,试在如下条件下分别估计该批商品的合格率:

①若给定可靠度为95%; ②若给定极限误差为2%

3、为检查某批电子元件的质量,随机抽取1%的产品,将测得结果整理成如下表的形式:

耐用时间(小时) 元件数(只) 1200以下 1200—1400 1400—1600 1600—1800 1800以上 10 12 55 18 5 合计 100 质量标准规定:元件的耐用时间在1200小时以下为不合格品。若给定可靠度为95%,试确定: ①该批电子元件的平均耐用时间; ②该批元件的合格品率 ③该批元件的合格品数量

4、某储蓄所按定期存款帐号进行每隔5号的系统抽样调查,调查资料如下: 存款金额 张数(张)

1000以下 1000—3000 3000—5000 5000—7000 7000以上 30 150 250 50 20 合计 500 在95%的概率下估计: ①该储蓄所所有定期存单的平均存款范围、定期存款总额;

②定期存款在5000元以上的存单数所占的比重、定期存款在5000元以上的存单张数

5、为研究某市居民家庭收入状况,以1%比例从该市的所有住户中按照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515户进行调查,结果为:户均收入为8235元,每户收入的标准差为935元。要求:

①以99.73%的置信度估计该市的户均收入;

②如果允许误差减少到原来的1/2,其它条件不变,则需要抽取多少户? 6、欲在一个有50000户居民的地区进行一项抽样调查,要求估计“拥有电冰箱的户数所占的比重”(经验数据在49%—60%间)的误差不超过2%;并要求估计“拥有空调的户数所占的比重”(经验数据在10%—30%之间)的误差不超过2%,给定可靠度为95.45%,试确定必要的样本容量。

7、随机从某地人口总体中,抽得100人构成样本,测得100人的平均身高为168cm。又据经验和以往资料知身高服从正态分布,身高的标准差为4cm,问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可认为人口总体的平均身高为167cm。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诸多关系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这就是( ) ①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和非因果关系 ③随机关系和非随机关系 ④简单关系和复杂关系 2、相关关系是指变量间的( )

①严格的函数关系 ②简单关系和复杂关系 ③严格的依存关系 ④不严格的依存关系 3、单相关也叫简单相关,所涉及变量的个数为( ) ①一个 ②两个 ③三个 ④多个 4、直线相关即( )

①线性相关 ②非线性相关 ③曲线相关 ④正相关 5、多元相关关系即( )

①复杂相关关系 ②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的相关关系 ③三个变量的相关 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6、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①(0,1) ②[0,1] ③(-1,1) ④[-1,1] 7、相关系数为零时,表明两个变量间( ) ①无相关关系 ②无直线相关关系 ③无曲线相关关系 ④中度相关关系

8、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时,表明两个变量间存在着( ) ①正相关关系 ②负相关关系

③完全线性相关关系 ④不完全线性相关关系

9、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愈不密切,样本相关系数r值就愈接近( ) ①-1 ②+1 ③0 ④-1或+1 10、相关系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间( ) ①正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②负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③线性相关关系越弱 ④线性相关关系越强

2??011、如果协方差xy,说明两变量之间( )

①相关程度弱 ②负相关 ③不相关 ④正相关 12、样本的简单相关系数r=0.90时,说明( ) ①总体相关系数?=0.90 ②总体相关系数??0.90

③总体相关系数??0.90 ④总体的相关程度需进行统计估计和检验 13、进行简单直线回归分析时,总是假定( ) ①自变量是非随机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②自变量是随机变量、因变量是确定性变量

③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④两变量都不是随机变量

????x??y???i01i14、在直线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1的大小( )

①表明两变量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高低

②表明两变量关系的独立程度 ③不能用于判断两变量的密切程度

i中的回归系数数值表明: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15、回归方程i( )

①增加1.5个单位 ②平均增加1.5个单位 ③增加123个单位 ④平均增加123个单位

??123?1.5xy16、若回归系数?1大于0,表明回归直线是上升的,此时相关系数r的值( )

①一定大于0 ②一定小于0 ③等于0 ④无法判断 17、下列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 ①

??i?2?3xi,r?0.88 ②y?i??2?3xi,r?0.88 y

?i??2?3xi,r??0.88 ④y?i?2?3xi,r??0.88 y??5,则相关系数r为( ) 18、若根据资料计算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①-1 ②0 ③1 ④0.5

????x?y??i01i( ) 19、根据回归方程

①只能由变量③可以由变量

xi去预测变量yi ②只能由变量yi去预测变量xi xi去预测变量yi,也可以由变量yi去预测变量xi

xy④能否相互预测,取决于变量i和变量i之间的因果关系

20、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高的是( )。

①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

②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 ③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 ④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 21、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 )。

①因变量的数列 ②因变量的总变差 ③因变量的回归变差 ④因变量的剩余变差 22、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 )。

①正相关与负相关 ②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③简单相关与多元相关 ④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23、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

①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 ②相关关系的指标 ③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 ④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24、相关系数是( )。

①适用于线性相关 ②适用于复相关 ③既适用于单相关也适用于复相关 ④上述都不适用

25、回归直线斜率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是( )。 ①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②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③单相关还是复相关 ④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26、在因变量的总变差中,若回归变差所占比重大,而相应剩余变差所占比重小,则自变量与因变量( )。

①零相关 ②相关程度低  ③完全相关 ④相关程度高 27、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回归方程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

①?0值是明显不对的 ②?1值是明显不对的

③?0值和?1值都是不对的 ④?0值和?1值都是正确的

28、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5,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0,产量与利润的相关系数是0.80,因此( )。

① 产量与利润的相关程度最高 ②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最高 ③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程度最高 ④看不出哪对变量的相关程度高

29、判定系数r( )。

①是对相关关系显著性检验所运用的统计量 ②是衡量回归模型的拟合优良程度的指标

③其定义是在回归模型为非线性模型、回归系数是用最小平方法下给出的 ④其定义是在回归模型为线性模型、回归系数是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下给出的

二、计算题

1、为探讨某产品的耗电量x(单位:度)与日产量y(单位:件)的相关关系,随机抽选了10个企

2?i?20?0.8xi,y??????

业,经计算得到:

22?y?294899 ?x?17070,?y?1717,?xy?2931810?x?29149500,,

要求:①计算相关系数;

②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

2、为研究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现抽取一个包括20个人的随机样本,得到资料如下: 编号 受教育程度 平均年收入(元) 编号 受教育程度 平均年收入(元) 1 2 3 4 5 6 7 8 9 2 4 8 8 8 10 12 12 12 5012 9680 28432 8774 21003 26565 25428 23113 2250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21690 24750 30100 24798 28532 26000 38908 22050 33060 10 12 19456 20 21 48276 ①画出平均年收入与受教育年限之间的相关图; ②计算平均年收入与受教育年限之间的相关系数;

③在显著水平为5%时,检验平均年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是否显著;

④求出平均年收入与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回归方程,指出受教育年限为16年时,平均年收入是多少; ⑤在显著水平为5%时,对回归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⑥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3、为研究学习时间长短对某门功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现随机抽取20个学生,得到如下资料 编号 学习时数 成绩(分) 编号 学习时数 成绩(分) 1 2 3 4 5 6 7 8 9 40 40 50 60 65 70 70 80 85 40 60 60 65 70 75 78 78 8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90 90 95 95 95 100 100 100 110 80 85 85 90 92 92 90 85 95 10 85 80 20 110 90 ①判断学习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 ②在显著水平为5%时,检验学习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是否显著;

③若有显著性的线性相关关系,求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学习时数为100学时时,成绩的平均数;

④在显著水平为5%时,对回归参数进行统计检验; ⑤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4、我国2003年1月到2006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资料如下: 时间 PPI CPI 时间 PPI CPI

2003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4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102.4 103.9 104.6 103.6 102 101.3 101.4 101.4 101.4 101.2 101.9 102.3 103.5 103.5 103.9 105 105.7 106.4 100.4 100.2 100.9 101 100.7 100.3 100.5 100.9 101.1 101.8 103 103.2 103.2 102.1 103 103.8 104.4 105 2004年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5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6年1月 106.8 107.9 108.4 108.1 107.1 105.8 105.4 105.6 105.8 105.9 105.2 105.2 105.3 104.5 104 103.2 103.2 103.1 105.3 105.2 104.3 102.8 102.4 101.9 103.9 102.7 101.8 101.8 101.6 101.8 101.3 100.9 101.2 101.3 101.6 101.9 7月 106.4 105.3 2月 103 100.9 ①画出PPI与CPI之间的相关图; ②计算PPI与CPI之间的相关系数;

③在显著水平为5%时,对PPI与CPI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④若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试配合回归模型,并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5%)。

第七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是( )

①将一系列统计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 ②将同类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 ③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 ④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排列起来而形成 2、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

①某地历年工业增加值 ②某地历年工业劳动生产率 ③某地历年工业企业职工人数 ④某地历年工业产品进出口总额 3、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①绝对数时间数列 ②时期数列

③时点数列 ④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 4、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

①只能是绝对数 ②只能是相对数

③只能是平均数 ④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5、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

①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②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③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④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6、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同比发展速度是因为( )

①资料易于取得 ②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 ④方便计算 7、某地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53.5%,2004年比2000年增长40.2%,则2005年比2004年增长( )

①9.5% ②13.3% ③33.08% ④无法确定

8、某企业第一季度三个月份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和832件,分别超计划0%、2%和4%,则该厂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 )

①102% ②2% ③2.3% ④102.3%

9、某网站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七月份平均员工人数分别为84人、72人、84人、96人,则第二季度该网站的月平均员工人数为( )

①84 人 ②80人 ③82 人 ④83人 10、几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大小( )

①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②只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

③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④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 11、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 )

①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 ②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

③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水平之和 ④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末期的实际水平

12、已知某地1996—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2001—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8%,则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

1010①0.1?0.08 ②1.1?08?1

10?0.1?5??0.08?5 ④10?1.1?5??1.08?5?1

??a?bx中,a和b的意义是( ) 13、直线趋势方程y①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②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③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④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14、若动态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

①直线趋势方程 ②曲线趋势方程 ③指数趋势方程 ④二次曲线方程

15、假定被研究现象基本上按不变的发展速度发展,为描述现象变动的趋势,借以进行预测,应拟合

的方程是( )

①直线趋势方程 ②曲线趋势方程 ③指数趋势方程 ④二次曲线方程 16、若动态数列的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

①直线趋势方程 ②曲线趋势方程 ③指数趋势方程 ④二次曲线方程 17、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是( )

①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 ②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 ③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④预测未来

18、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 ①100% ②400% ③120% ④1200%

19、已知时间数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 )的数据?

①30年 ②28年 ③25年 ④26年

20、序时平均数中的“首尾折半法”适用于计算( )

①时期数列的资料 ②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

③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 ④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资料 21、下列动态数列分析指标中,不取负值的是( ) ①增长量 ②发展速度 ③增长速度 ④平均增长速度 22、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总速度的指标是( )

①环比发展速度 ②平均发展速度 ③定基发展速度 ④定基增长速度 二、计算题

1、我国历年汽车产量如下表:(单位:万辆) 年 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汽车产147.5 158.3 163.0 183.2 207.0 234.2 325.1 444.4 507.4 量 试计算汽车产量的: ①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 ②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2、我国1989~2004年年末人口资料如下:(单位:万人)、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计算1990年~2004年年均人口数。

年底总人数(万人) 112704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3、我国历年发电量及人口数资料如下: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 10813 11356 11670 12393 13556 14808 16540 19106 21870 年末人口数(万人)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计算1996年~2004年人均发电量。

4、向阳企业2005年各季度产品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如下: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1000 134 计划销售额(万元) 850 900 900 销售计划完成程度(%) 130 120 125 试计算平均每季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

5、我国1990—200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产业构成如下: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8547.9 21617.8 26638.1 34634.4 46759.4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 82067.5 89468.1 97314.8 105172.3 117390.2 136875.9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27.1 24.5 21.8 19.9 20.2 20.5 20.4 19.1 18.6 17.6 16.4 15.8 15.3 14.4 15.2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41.6 42.1 43.9 47.4 47.9 48.8 49.5 50 49.3 49.4 50.2 50.1 50.4 52.2 52.9 计算1990——2004年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年平均比重。

6、我国1995年~2004年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资料如下: 年份 工资总额(亿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8100.0 9080.0 9405.3 9296.5 9875.2 10656.2 11830.9 13161.1 14743.5 平均工资(元) 5500 6210 6470 7479 8346 9371 10870 12422 14040 16024 2004 16900.2 计算1995~2004年职工年均工资。

7、我国1995—2004年城镇人口资料如下,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口(万人) 35174 37304 39449 41608 43748 45906 48064 50212 52376 54283 试用最小平方法拟合一趋势直线,说明参数的经济意义,并预测2006年人口数。

8、我国1995——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 年份 平均工资(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试用最小平方法拟合合适的趋势线,并预测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

5500 6210 6470 7479 8346 9371 10870 12422 14040 16024

9、设某地市场的啤酒销售资料如下:(单位:万瓶) 季度 一 二 年份 三 四 1999 81 93 125 51 2000 85 89 132 49 2001 82 92 138 53 2002 84 98 129 45 2003 86 91 130 48 2004 91 99 131 50 采用按季平均法分析该地市场啤酒销售的季节变动情况。 10、1998年兴达公司产值为1200万元,1998年较1990年增长21%,1997年比1990年增长11%,问1997年兴达公司产值为多少?

11、某企业1990年增加值400万元,计划2010年达到800万元,若前10年年均增长4%,问后10年应如何发展才能实现。

第八章 统计指数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指数是指( )。

① 总指数 ② 广义的指数 ③ 狭义的指数 ④ 广义和狭义指数 2、根据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把它分为( )。

①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②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③ 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④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时对资料的要求是须掌握( )。

① 总体的全面调查资料 ② 总体的非全面调查资料 ③ 代表产品的资料 ④ 同度量因素的资料

?p1q14、设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p0q1说明了( )。

① 在报告期销售量条件下,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② 在基期销售量条件下,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③ 在报告期价格水平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④ 在基期价格水平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5、根据指数所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可把它分为( )。

①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②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③ 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④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6、拉氏指数所选取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

① 报告期 ② 基期 ③ 假定期 ④ 任意时期 7、帕氏指数所选取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 )。

① 报告期 ② 基期 ③ 假定期 ④ 任意时期 8、设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帕氏价格指数的公式是( )。

?p1q1?p1q011?p0q1① ?p0q1 ② ??pqp0q0 ③ ?p1q0 ④ ?p0q0

9、设P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商品的销售量,拉氏销售量指数的公式是( )。

?p1q1?p1q0?p1q101① ?p0q1 ② ?p0q0 ③ ??pqp1q0 ④ ?p0q0

10、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① 报告期数量指标 ② 基期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质量指标 ④ 基期质量指标 11、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① 报告期数量指标 ② 基期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质量指标 ④ 基期质量指标

12、某地区职工工资水平本年比上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工资总额增加了(① 7% ② 7.1% ③ 10% ④ 11% 13、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5%,产量增加5%,则生产费用( )。

① 增加 ② 降低 ③ 不变 ④ 难以判断 1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计算的基础是( )。

① 数量指数 ② 质量指数 ③ 综合指数 ④ 个体指数

???q1p0??15、数量指标综合指数???q0p0??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的权数是( )。

① p1q1 ② p0q0 ③ p1q0

p0q1

???p1q1?16、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p0q1??对应的平均指数形式是( )。

。 )

00qp ③ ④

17、平均指标指数中的平均指标通常是( )。

① 简单算术平均指数 ②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③ 简单调和平均指数 ④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18、平均指标指数是由两个( )对比所形成的指数

① 个体指数 ② 平均数指数 ③ 总量指标 ④ 平均指标 19、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① 都固定在基期 ② 都固定在报告期

③ 一个固定在基期,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④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

20、某地区居民以同样多的人民币,2006年比2005年少购买5%的商品,则该地的物价( )。

① 上涨了5% ② 下降了5% ③ 上涨了5.3% ④ 下降了5.3%

21、某工业企业2005年的现价总产值为1000万元,2006年的现价总产值为1400万元,若已知产品价格指数为106%,则该企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了( )。

① 7.9% ② 32.1% ③ 40% ④ 48.4%

22、若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 )。

① 39.67% ② 139.67% ③ 71.60% ④ 129.52% 23、我国实际工作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是采用( )。

① 加权综合指数法 ② 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法 ③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法 ④ 变形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法

二、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的A、B两种产品的产量及产值资料如下: 总产值(万元) 产 品 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 基 期 报告期 ?kpqpq① ?p0000?kpqpq ② ?q00?pq1?kpq0000?pq1?kpq1111A 400 580 B 600 760 计算该企业这两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

2、假设某企业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资料如下: 销售额(万元) 商 品 基 期 报告期 甲 乙 丙 50 70 80 90 100 60 110 100 报告期价格比基期增(+)或减(-)的% +10 +8 -4 合 计 200 250 — 试计算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

3、某公司下属三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及单位成本的资料如下: 企 业 甲 乙 丙 产品产量(万件) 2004年 20 15 15 2005年 30 15 20 单位成本(元/件) 2004年 10 11 9 2005年 9.5 10 8.8

分析各企业成本水平及产量结构变动对全公司总成本的影响情况。

4、宏发公司2004年和2005年员工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

部门经理 一般职员 员工数(人) 2004年 16 100 2005年 10 150 平均工资(万元) 2004年 2 1.2 2005年 2.4 1.4

试分析各类员工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情况。

5、已知某商店三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商品 名称 销售额(万元) 去年 今年 今年销售量比去年增长 (%) 甲 1500 1800 8 乙 2000 2400 5 丙 4000 4500 15 试对该商店今年的销售额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6、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产量资料及对A种材料的单耗资料如下: 产 品 计量 产 量 单 耗(公斤) 单位 上月 本月 上月 本月 甲 台 1200 1380 20 19 乙 套 500 550 8 7 计算并分析A种材料总消耗量的变动受产品产量及单耗变动的相对影响程度 及影响的绝对量。

第一章 总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① 3.③ 4.① 5.③ 6.① 7.④ 8.③ 9.② 10.② 11.④ 12.③ 13.① 14.② 15.④ 16.① 17.③ 18.② 19.② 第二章 统计调查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② 2.① 3.② 4.① 5.③ 6.③ 7.④ 8.③ 9.② 10.① 11.① 12.③ 13.③ 14.③ 15.④ 16.③ 17.③ 18.④ 19.② 20.③ 21.③

第三章 统计整理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② 2.① 3.② 4.② 5.① 6.③ 7.① 8.④ 9.④ 10.③ 11.③ 12.② 13.① 14.③ 15.② 16.① 17.③ 二、多项选择题

1.③④⑤ 2.①② 3.②③④⑤ 4.②⑤ 5.①③ 6.①④⑤ 7.①③ 8.①④ 9.①②③④ 10.③④ 五、计算题

1、以10分为组距,编制等距数列: 某班《统计学》考试成绩分组表 考试成绩(分) 人 数(人)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3 9 19 18 5

合 计 54

2、 某班《统计学》考试成绩再分组表 考试成绩(分) 人 数(人) 60以下 60~75 75~85 85以上 3 19 18 14

合 计 54

第四章 统计资料的初步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① 3.① 4.② 5.② 6.① 7.① 8.④ 9.① 10.① 11.② 12.③ 13.② 14.④ 15.③ 16.② 17.② 18.④ 19.② 20.① 21.④ 22.③ 23.④ 24.② 25.④ 26.④ 27.① 28.① 29.② 30.① 31.① 32.④ 33.① 34.① 35.② 36.② 四、思考题 (略) 五、计算题

1、宏发公司下属三个子公司,2005年产值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计划产值(万元) 实际产值(万元)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第一子公司 第二子公司

第三子公司 4500 5500

9800 5000 6200

10000 4650 6000

9500 5000 6880 9500

根据资料计算相对数指标,并对该公司计划完成情况做出分析。 解:

计划产值(万元) 实际产值(万元) 计划完成%

上半年 下半年 全年 上半年 下半年 全年 上半年 下半年 全年 一 二

三 4500 5500

9800 5000 6200

10000 9500 11700

19800 4650 6000

9500 5000 6880

9500 9650 12880

19000 103.3 109.1

96.9 100 111

95 101.6 110.1 96.0

合计 19800 41000 21200 20150 21380 41530 101.8 100.8 101.3

2、某车间四个生产小组生产同种产品,其日产量资料如下: 组别 工人数(人) 日产量(件) 1 2 3

4 20 25 30

25 300 280 310 320

(1)计算平均每个小组的日产量; (2)计算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

3、某乡所属25个行政村的农户年收入资料如下表:

按农户年收入分组(元) 行政村数(个) 各组农户占农户总数(%) 2000以下 2000~4000 4000~6000 6000~8000 8000~10000 10000以上 2 3 6 6 9 4 8 10 15 30 25 12

合 计 30 100

计算该乡农户的年平均收入。 解:

按农户年收入分组(元) X 2000以下 2000~4000 4000~6000 6000~8000 8000~10000

10000以上 1000 3000 5000 7000 9000

11000 0.08 0.1 0.15 0.3 0.25

0.12 80 300 750 2100 2250 1320

合 计 — 1.00 6800

该乡农户的年平均收入为6800元。

4、某公司下属三个企业上季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一级品率资料如下: 企业 计划产量(件) 计划完成(%) 实际一级品率(%) 甲 乙

丙 500 340 250 103

101 98 96 98 95

根据资料计算:(1)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2)平均一级品率。 解:

企业 计划 计划完成 实际一级品率 实际产量 一级品数量 甲 乙

丙 500 340

250 1.03 1.01

0.98 0.96 0.98

0.95 515 343.4 245 494.4 336.5 232.8

合计 1090 101 96.4 1103.4 1063.7

5、某企业本月分三批购进某种原材料,已知每批购进的价格及总金额如下: 购进批次 价格(元/吨)X 总金额(元)M 购进量M/X 一 二

三 200 190

205 16000 19000

28700 80 100 140

合计 199.06 63700 320 计算该种原材料的平均购进价格。

6、投资银行某笔投资的年利率是按复利计算的。25年的年利率分配是:有2年为5%,有5年为6.5%,有6年为8%,有8年为10%,有4年为14%。求平均年利率。

7、某企业生产工人本月完成生产定额的资料如下: 生产定额完成程度(%) 工人数(人)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0 22 28

54 40 28 18

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8、已知甲班的概率论期末考试成绩,见下表: 按考试成绩分组(分) x 人数(人)f Xf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55 65 75 85 95 4 15 30 27

10 220 975 2250 2295 950

0合 计 — 86 6690

又知乙班概率论平均考试成绩为78分,标准差为12分。试比较甲乙两班概率论 平均考试成绩的代表性高低。

甲班平均数的代表性高。

第七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③、2③、3②、4④、5②、6②、7①、8④、9②、10③、11③、12④、13④、 14①、15③、16④、17①、18②、19③、20②、21②、22 ③ 五、计算题 1、

逐期增长量*(万辆) 累计增长量(万辆)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

10.8 10.8 107.3 107.3 7.3 7.3 4.7 15.5 103 110.5 3 10.5

20.2 35.7 112.4 124.2 12.4 24.2 23.8 59.5 113 140.3 13 40.3

27.2 86.7 113.1 158.8 13.1 58.8 90.9 177.6 138.8 220.4 38.8 120.4 119.3 296.9 136.7 301.3 36.7 201.3 63 359.9 114.2 344 14.2 244

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增长量为44.99万辆,按累计法计算的为28.96万辆;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1.8%,平均增长速度为11.8%;用累计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略。

2、1990年~2004年年均人口数122451.53万人。 3、0.532831068(亿千瓦小时/万人) 4、127.4%

第一产业的年均比重为17.6%,第二产品的年均比重为49.8% 6、9262.8(元/人)

7、直线方程方程为:Y=33051.5+2138.24x,33051.5为1994年城镇人口的趋势值,2138.24为平均每年增加的城镇人口数,2006年预测值为58711.6 8、拟合二次曲线比较好。

方程为: 5393.48+119.57x+94.08x2, 2006年的趋势值为:18092.4。 9、

一 二 三 四 合计 1999 81 93 125 51 350 2000 85 89 132 49 355 2001 82 92 138 53 365 2002 84 98 129 45 356 2003 86 91 130 48 355 2004 91 99 131 50 371 合计 509 562 785 296 2152

季平均 84.83333 93.66667 130.8333 49.33333 89.66667 季节比率 94.60967 104.461 145.9108 55.01859 400

第三季度为销售的旺季,超过全年平均销售量的45.9%,第四季度为销售的淡季,只有全年销售量的55%。 10、1997年产值为1100.83万元。 11、年均增长3.055%

第八章 统计指数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③ 2.① 3.① 4.① 5.③ 6.② 7.① 8.① 9.④ 10.④ 11.① 12.② 13.② 13.② 14.④ 15.② 16.④ 17.② 18.④ 19.③ 20.③ 21.② 22. ② 23.② 五、计算题 1、

产 品 总产值(万元) P0q0 P1q1 A

B 400 600 580 760 1.1 1.0

该企业这两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为104%。 2、

商 品 销售额(万元) P0q0 P1q1 甲 乙 丙 50 70 80 90 100 60 1.1 1.08 0.96

合 计 200 250 — 价格总指数

销售量总指数 3、

企 业 产品产量(万件) 单位成本(元/件) 总成本 q0 q1 Z0 Z1 Z0q0 Z1q1 z0q1 甲 乙 丙 20 15 15 30 15 20 10 11

9 9.5 10

8.8 200 165 135 285 150 176 300 165 180

合 计 — — — — 500 611 645

总成本的变动:

单位成本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

111万元 = (-34万元) + 145万元

该公司所属三个企业的产品总成本2005年比2004年上升了22.2%,绝对额增加111万元。这是由于产量的变动使其增加29%,绝对额为145万元,和单位成本变动使其下降5.3%,绝对额为34万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员工数(人) 平均工资(万元) 工资总额(万元) 部门经理

一般职员 16 100 10 150 2 1.2 2.4 1.4 32 120 24 210 20 180

合 计 116 160 1.31 1.46 152 234 200

可变构成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 结构影响指数: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111.5%=116.8%×95.4% 0.15 = 0.21 + (-0.06)

计算结果表明,宏发公司的总平均工资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11.5%,增加1500元,是由于员工结构发生了变动,使得公司的总平均工资减少4.6%,平均每人减少600元;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平均工资增加了16.8%,平均增加2100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5、 商品

名称 销售额(万元) 甲 乙

丙 1500 2000

4000 1800 2400

4500 1620 2100

4600 1.08 1.05 1.15

合计 7500 8700 8320 — 总销售额的变动:

价格的变动:

销售量的变动:

1200万元 = 380万元 + 820万元

该商场今年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去年增加了16%,绝对额增加1200万元。这是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其增加10.9%,绝对额为820万元,和价格变动使其增加4.6%,绝对额为380万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6、

产 品 计量 产 量 单 耗(公斤) 总消耗量(公斤) 单位 甲 乙 台 套 1200 500 1380 550 20 8 19 7 24000 4000 26220 3850 27600 4400

合计 — — — — — 28000 30070 32000 总消耗量的变动:

单耗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

2070公斤 = (-1930公斤) + 4000公斤

该企业对A材料的总消耗量比上月增加了6.1%,绝对额增加2070公斤。这是由于产量的变动使其增加14.3%,绝对额为4000公斤,和单耗变动使其减少6%,绝对额为1930公斤,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 抽样推断习题

1③、2④、3④、4①、5①、6④、7④、8③、9④、10③、11②、12④、13①、14②、15②、16①、17③、18①、19③、20③、21①、22④、23④、24①、25②、26②、27③ 五、计算题

1、①在95的概率保证下,户均人数的区间为[2.91,3.49],总人数为[2910,3490]

②在极限误差为0.296时,户均人数的区间为[2.904,3.496],总人数为[2904,3496],其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

2、①在95%的概率保证下,该批商品的合格率为[96.04%,99.96%]

②在极限误差为2%时,该批商品的合格率为[96.04%,99.96%],保证程度为95.45%。 3、①该批电子元件的平均耐用时间[1461,1523],其概率保证程度为90%, ②该批元件的合格品率[85%,95%],其概率保证程度为90%, ③该批元件的合格品数量[8500,9500] 4、在95%的概率保证下:

①平均存款[3419,3681],定期存款总额[8547500,9202500], ②所占比重[11.3%,16.7%],存单张数[283,418]

5、在99.73的概率保证下,①户均收入[8112,8358],②2081户

6、重复抽样时,调查电冰箱时所需的户数2500,空调时需2100户,如果采用重复调查,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调查2500户;

不重复抽样时,调查电冰箱时所需的户数2381,空调时需2016户,如果采用不重复调查,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调查2381户;

7、在0.01的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该地人口的平均身高为16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接受该地人口的平均身高为167。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①、2④、3②、4①、5②、6④、7②、8③、9③、10②

11②、12④、13①、14③、15②、16①、17③、18②、19①、20② 21④、22②、23③、24①、25①、26④、27②、28②、29② 五、计算题 1、 0.89 ,

回归系数表示耗电量每增加1度,日产量将平均增加0.08件。 2、①

②r=0.845;③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④ ,当受教育年限为16年时,其收入的预测值为31704.19; ⑤ ,所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⑥S=5377.17。 3、

①从散点图可以判断,两变量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845,

② ,其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

③ 时数为100学时时,成绩的平均数89.67; ④ ,表明学习时数和考试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 ⑤S=4.7064 4、①

②r=0.629

③ ,在显著水平为5%时,对PPI与CPI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 ④ ,

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