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规定严格的道德标准,崇尚节俭。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为了灵魂的得救。
⑤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政府教会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3.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加尔文宗教改革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②教会组织相当严密,传播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国。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通过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来加深对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理解。
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异: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教徒“因信称义”,但他更加发挥了“上帝先定说”,在事实上否认了一切自由意志,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课时
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1.英国宗教改革的背景
①英国在宗教改革之前,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亨利八世揭开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②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西班牙阿拉贡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凯瑟琳,她成为亨利八世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女儿玛丽一个长大成人。亨利八世很为王位继承人伤神,于是,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教皇慑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结果,愤怒的亨利八世便开始了对抗教廷的活动。当时的欧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反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亨利八世决定利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内容:①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明文宣告: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标志着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土地财产,勒令修士还俗,他把600多所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收归国有,使英格兰的修道院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③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评价:①作用:削弱教会实力,增强了王权。②局限性: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3.伊丽莎白宗教改革
伊丽莎白是英国历史上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王。亨利八世与安妮·布琳的女儿,她虽然从小是一个新教徒,但并没有深刻的宗教信念,她的主要兴趣是治理国家,她不愿意看到由于教派纷争使她的王国分裂。所以,她决定采取温和的政策。她开创了一种兼收并蓄和宽容敦厚的时代氛围,为天主教和新教在英国能够和平共处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内容:①重申《至尊法案》神职人员效忠国王。
②颁布《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标
准。
作用:英国国教会至此得以最终形成,它发展为新教的三大主流派别之一。 4、特点:①依靠王权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成分。②英国国教完全是国王的封建统治工具和精神支柱。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领,所有的宗教事务都围绕着如何巩固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比较:同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相比,有人这样评价:“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它没有产生像路德、加尔文和诺克斯那样杰出的宗教领袖。而且在伊丽莎白统治开始以前,人民群众没有表现出重大的宗教意识的觉醒。推动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是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正因如此,英国国教缺乏鲜明的思想特色,一切宗教观点的取舍均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为原则。在伊丽莎白较为宽容的统治环境中,英国文化发展到一个黄金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弗兰西斯·培根、斯宾塞、本·琼斯等一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明星。
五、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教会改革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①背景: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②目的: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 2、教会改革运动的措施
①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
②在教义方面,对新教寸步不让,如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新教都是“异端”,天主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完全正确,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惟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普通教徒没有教会不可能得救。
③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改组后的宗教裁判所,扩大了惩治范围,惩罚手段更为残酷,许多人被迫害致死。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布鲁诺因宣传与基督教教义不同的日心说和宇宙无限的观点,遭到天主教会的迫害,监禁八年后被烧死。
④西班牙人伊纳爵?罗耀拉创立耶稣会, 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
3、教会改革运动的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
②耶稣会成员在海外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六、宗教宽容
1、宗教宽容实行的背景
①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新教又有路德宗教会、加尔文教会和英国教会等。
②宗教改革后,各个教会之间,特别是天主教会和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如德国路德教阵营和天主教阵营的长期战争和法国的胡格诺战争,这些战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③各国君主、贵族和市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这些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君主都希望利用宗教加强自身的统治,各教派的领袖也希望利用君主打击“异端”,加强本教派的力量。
④一些有识之士谴责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呼吁给予人民“良心的自由”,实行宗教宽容。
3、德意志宗教改革
内容: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即诸侯有权决定本国臣民的信仰,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不愿服从者可以迁走。
意义和局限: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合约,但“教随国定”的原则实质上只给予诸侯信仰的自由。
4、法国的宗教宽容
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
意义:《南特敕令》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 局限:法国尽管在全国允许新教徒的信仰自由,但是天主教仍然是国教。在这种情况下,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难免有回潮。
七、评价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实质。
指出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沉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支柱天主教会。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彻底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从此,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
②宗教改革极大解放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下了帷幕。
③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条件。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3、存在问题和前景
宗教迫害宗教纷争愈演愈烈,但最后双方不得不作出妥协,承认对方在信仰上的权力。
板书设计: 欧洲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基督教概况 派别、分布、信仰核心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
3、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开始的标志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影响
三、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 1、改革的内容 2、改革的影响
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1、改革的背景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3、伊丽莎白一世改革 4、特点
五、天主教的应对措施
1、教会改革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2、教会改革运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