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 下载本文

术、鹿角片、葫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17.头痛与眩晕如何鉴别?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在辨证方面,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18.真头痛与一般头痛如何鉴别?

真头痛为头痛门中的一种特殊重证,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19.试述风湿头痛的证治方药。

风湿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治法宜祛风胜湿通窍。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20.试述瘀血头痛的证治方药。

瘀血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治法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郁金、全蝎、蜈蚣、僵蚕。 21.试述肝阳头痛的证治方药。

肝阳头痛的症状主要有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宜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2. 何谓偏头痛?试述其临床表现、病机、治法。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其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偏头痛的病因虽多,但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偏头痛的治疗当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 23.试述眩晕的诊断依据。

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24. 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25. 治疗眩晕临证应注意哪些问题?

治疗眩晕临证应注意(1)从肝论治眩晕,当注重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诸法。(2)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3)部分眩晕病人可配合手法治疗。 26. 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27. 中风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腑当通瘀泄热;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28. 如何鉴别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需与中风相鉴别。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29. 中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0. 如何区别阳闭与阴闭?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31. 试述中经络之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证的证治方药。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言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手足拘挛、关节痠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治法:养血祛风通络。代表方为大秦艽汤。常用药如秦艽、羌活、防风、独活、当归、白芍、生地、白术、茯苓、甘草等。

32. 中风脱证的证治及代表方?

中风脱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当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以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33. 中风恢复期由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半身不遂者如何治疗?

中风恢复期由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后遗半身不遂者,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㖞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34. 中风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通下法?

中风的治疗应正确使用通下之法。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入通下之法,可用礞石滚痰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即便是阴闭证,痰浊壅盛,亦可配用通下攻遂之法,如用控涎丹,温脾汤等,但正虚明显,元气亏虚者忌用。

35.试述瘿病气郁痰阻证证治方药。

瘿病气郁痰阻证临床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病机为气机郁滞,痰浊壅阻。治当理气舒郁,化痰消瘿。代表方是四海舒郁丸。常用药如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郁金、青木香、青陈皮。 36. 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针对瘿病的病机,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

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37. 如何诊断瘿病?

瘿病的诊断依据是(1)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38. 简述瘿病的预防调护。

瘿病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阴虚火旺症状较重,病情危重时,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39. 试述疟疾的辨证要点。

疟疾的辨证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40. 疟疾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疟疾的诊断依据是:(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41. 试述正疟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

症状: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二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42. 疟疾与风温初起如何鉴别?

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经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经症状。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八、问答题

1.胁痛肝胆湿热证与瘀血阻络证的证治有何不同?

肝胆湿热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苔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黄腻,脉弦滑数。治法为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瘀血阻络证症状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下或有癥积,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法为祛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2.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黄疸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如外感湿热疫毒,属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属湿自内生。湿邪壅阻中焦,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表现为阳黄,湿从寒化表现为阴黄。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试述急黄的症状、治法及常用方药。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为《千金》犀角散加减。常用药如犀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

大黄、板兰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等。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动风抽搐加服羚羊粉或紫雪丹。

4.试述积聚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积聚的辨证要点: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积聚的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5.试述聚证的证治方药。

肝气郁结证的症状主要有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治法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食滞痰阻证的症状主要有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治法宜理气化痰,导滞散结。方用以六磨汤为主方。药用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6.试述积证之瘀血内结证及正虚瘀结证的证治方药。

瘀血内结证的症状主要有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治法宜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方用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正虚瘀结证的症状主要有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治法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7.试述鼓胀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鼓胀的辨证要点是: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鼓胀的治疗原则是: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8.鼓胀使用逐水法的适应证合禁忌证是什么?临床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逐水法的适应证是实胀,凡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饮食未减,而腹胀殊甚,,腹水持续增长,溲少便秘,脉象有力,服利尿药少效,属体实邪实者,可暂用攻逐一法,以缓其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疗程。禁忌证:(1)正虚体弱,饮食甚少;(2)发热、黄疸日深;(3)有出血倾向或有溃疡病;(4)严重的心脏病及肾功能不全者,均不宜使用攻逐法。运用时注意:(1)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决不可过用峻剂,以防损伤脾胃,虚败元气,而致出血,昏迷之变。(2)注意顾护正气,在运用逐水剂舟车丸、控涎丹、甘遂、二丑粉等药物时,常用枣汤或米汤送服,粉剂用胶囊,或桂圆肉包裹,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日再用。(3)使用逐水剂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发现有严重呕吐、腹泻、腹痛者则当停药。(4)如正虚者,要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9. 试述鼓胀水湿困脾证、阴虚水停证的证治方药。

鼓胀水湿困脾证的症状主要有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减。药用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