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读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作者:王钱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0期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

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人宰割,混乱不堪,国人麻木,民族苦难深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鲁迅把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愤怒、呐喊、批判、攻击写入文学作品,让读者认识时代的可恶,社会的残暴,呼唤人们不能麻木,人们意识要觉醒,敢于斗争,民族要奋起。

比如《阿Q正传》,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形象时,把它放在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舞台上。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面貌,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揭露国人劣根性,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落后的思想精神,他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文学作品都是有时代烙印的,只不过鲁迅先生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了时代和社会,对时代和社会倾注了更多的思考、批判、揭露、战斗和热情,这些不是其他作家所能比的。其实鲁迅自己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为“睡梦中的东方雄狮”的觉醒奋斗终生,他丰富了时代民族精神内涵,为“医治”中国人的精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应该说是时代和社会造就了鲁迅,我们当然应在社会和时代中理解鲁迅先生。 二.抓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由于鲁迅用“笔”做“刀”的战斗精神和持续的反抗精神,他总是旗帜鲜明地拥护什么,立场坚定地反对什么,因此他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框架和指向性。这源于早年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鲁迅看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由此可知,鲁迅先生早在“弃医从文”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写作主题,带着这个主题思想范畴和框架,我们推敲鲁迅文章的传情达意,相当于鉴赏作品时有了指南针。

就像《药》里华家治痨病吃夏家革命烈士的鲜血,麻木与可悲;夏家革命没有取得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同情,革命失败。小说《药》的主题就是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药》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用《药》这服“药”疗救国人,这是鲁迅先生对国人开出的一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