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识变,识实性故。不以变故名为唯识,不离识故,亦名唯识。曰:然则何以不说唯真如?曰:真如者识实性故,识俱有故,不离识故,非我法二执之所依故,但说识不说真如。问:我法所依,决定有八,内能变相,岂无心所?曰:凡言唯识;亦摄心所,定相应故,隐劣显胜故,识为主故,能生彼故;故但唯识,即摄心所。问:唯识之义,谓无外境,即言唯境,不亦可乎?曰:不离识故。由识变时,相境方生,非境分别,心方得生。故非唯境,但言唯识。 三能变及能变二种
论曰: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 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 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 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麤故。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初能变即第八识 三 相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大小共说,有三种相:一自相,二果相,三因相。自相名阿赖耶,果相名异熟,因相名一切种。 一、自 相
自相即阿赖耶识,此翻为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义;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一、能藏者,能含藏义;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故得藏名。此识能含藏杂染种子,故名为种,亦即持义。谓根身种子器界等法,皆藏在识身之中,如像在珠内。故曰:欲觅一切法,总在阿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内。
二、所藏者,即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故。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故谓是根身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以根身等,是此识相分。故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宝内。故云: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
三、执藏者,坚守不舍义;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执为身内我,故名为藏。此识为染末那坚执为我,故名为藏。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有情执为自内我者,是解藏字之义;唯指烦恼障言,不指所知障。不尔,无学应有此名。此不别执为其我所及与他我,名自内我。 三藏之义,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故。问:若尔,自相应是假有。曰:不然。若有条然因果两相,合之以为自相者,则自可成假矣。今离自相,则无因果之相;是因果之相,即从自体上之别义立名。故非假也。 二、果 相
果相即异熟义。异熟义有多种:
一、变易而熟。要因变易之时,果方熟故。此义通余种生果时,皆变异故。
二、异时而熟。与因异时,果方熟故。今者大乘约造之时,非约种体许同世故。
三、异类而熟。与因异性,果酬因故。
初二解,无别论文。今依论文,唯取后解。若异属因,即异之熟;若异属果,异即是熟。异熟即识,熟属现行,异熟之识,熟属种子。故余能变不得此名。
又此识体总有三位,或分五位。 初三位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即七地以前菩萨。二乘有学,一切异生,从无始来至无人执位,名阿赖耶。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乃至菩萨金刚心或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余依位至无所知障位,名异熟识。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名阿陀那 (「把持」即庵罗识、白净识第九识) 不言初,以狭故,不言后,以宽故。宽狭何事不说。此中意说,熏习位识。若说宽时,佛无熏习,说即无用;若说狭时,八地以后犹有熏习,便为不足。说异熟性,宽狭皆得。 次五位 (一)异生位 (二)二乘有学位
(三)二乘无学位 (四)十地菩萨位 (五)如来位
异熟一名,通前四位,故论言多异熟性。
此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问:果相多矣﹗何故独言异熟?曰:有二义。一宽,二不共。三位通二位,五位通四位,故言宽。其余三果,可通余法。异熟果不通余法,故言不共。 [果趣生、谓三界六趣四生] 三、相 果
因相即一切种;一切种者,以现行识执持诸法自他种子,令不失故。为诸法之因,名一切种子识,离此余法能遍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问:因相多矣﹗何故但说持种?曰: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遍说。 种子六义
(种子即习气之异名,在瑜伽为七因)。
种子者,谓本识中亲生自果之功能差别也。问:种子有几?答:种子有二。一外种子,为谷麦之类,但是假名,以一切法,唯有识故。就世俗说为种子,所以者何?彼亦本识所变现故。二内种子,即是真实,以一切法,以识为本故。问:何得为种子?答种子之义,略有六种。 一、剎那灭。二、果俱有。三、恒随转。 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引自果。 一、剎那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