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马克思基本原理网络题库单选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与时俱进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科学性 ABCD

2、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C)。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ABCD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B )。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反杜林论 国家与革命 ABCD

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论断的是( D)。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毛泽东 ABCD

5、被恩格斯誉为使得“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指马克思关于( B)的建立。 劳动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运动理论 ABCD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实现民族独立

构建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ABCD

7、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从可能变为现实的是( C)。 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ABCD

8、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C)。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ABCD

9、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ABCD

1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 剩余价值学说 生产价格理论 劳动二重性学说 劳动力商品理论 ABCD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精读和泛读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ABCD

12、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ABCD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群众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ABCD

14、费尔巴哈哲学的 “基本内核”是(D )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 ABCD

15、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B )。

工人行动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共产主义团体的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ABCD

1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D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BCD

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B)。 理论基础 核心内容 指导原则 前提条件 ABCD

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B )。 理论基础 理论品质 理论经验 理论内容 ABCD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ABCD

2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使科学社会主义开始 (B )。 从空想变为科学 从理论变为现实

从一国变为多国的实践

从一种模式变为多种模式的转变 ABCD

21、马克思主义是(B )。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ABCD

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阶级斗争 ABCD

23、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B)。

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证伪了马克思主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ABCD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B )。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ABCD 2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 ABCD

2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和平发展 资本主义 ABCD

2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是(D )。 辩证法 历史观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ABCD

28、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具体表现为(B )。 产业革命

周期性经济危机

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 贩卖黑奴活动

ABCD

29、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D )。 革命性 实践性 阶级性 科学性 ABCD

30、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 A)。

最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最彻底的革命学说 阶级性最强的学说 最具时代特点的学说 ABCD

3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 )。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民主主义 专制主义 ABCD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 ABCD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B )。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 ABCD

3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ABCD

3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ABCD

36、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人类社会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是 ( C)。 奴隶阶级 农民阶级 无产阶级 科技知识分子 ABCD

3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B )。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 ABCD

38、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D)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 辩证法 ABCD 3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ABCD

4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顶峰 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又是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新起点 绝对真理的体现 ABCD

4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 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保障人权 ABCD

4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B )。 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ABCD

4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 )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ABCD

4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人类学 ABCD 45、( B)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

《共产党宣言》 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 ABCD

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巴黎公社起义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ABCD

4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ABCD

4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D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高尚的人格 崇高的理想 奋斗精神

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ABCD

49、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A )。 合理内核 基本内核 基本特征

宗教实质 ABCD

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C ) 运动的普遍状态 运动的内在原因 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的存在方式 ABCD

2、发展的实质是( D )。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BCD

3、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D )居于核心的地位。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 矛盾分析法 ABCD

4、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 )。 客观实在 一切自然现象 客观存在的物体 一切社会事物 ABCD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C)。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社会基本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推动社会进步的阶级 ABCD

6、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D )。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ABCD

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ABCD

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D )。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形而上学 ABCD

9、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是(C)。 物质生产 运动 实践

精神生产 ABCD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ABCD

1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B )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ABCD

1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 )。 人们的主观努力 社会实践 科学活动 思想斗争 ABCD

13、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特殊性 ABCD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ABCD

15、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ABCD 16、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B )。 运动 实践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ABCD 17、“居安思危”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BCD

1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ABCD

19、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客观性 有限性 相对性 一维性 ABCD

20、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C )。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ABCD 21、“万物皆备于我”是(B)。 形而上学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ABCD 22、“风定花犹洛,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式(B)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ABCD

23、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 D)。 生物生来就有的 动物生来就有的 人生来就有的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BCD

2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指(B )。 彻底抛弃旧事物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完全否定旧事物 ABCD

2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 )。 宿命论观点 唯意志论观点 机械唯物论观点 朴素唯物论观点 ABCD 2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ABCD

27、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ABCD

2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 )。 人在确定事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BCD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 实践性 运动性 物质性 客观性 ABCD

30、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变化的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ABCD

31、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C )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ABCD

32、时间是指(B )。 物质运动的伸张性 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ABCD

33、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B )。 没有运动的物质 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BCD 3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变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

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ABCD

3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D )。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

每一事物内部矛盾都有其特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ABCD

36、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ABCD

37、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C )。 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是否普遍联系 是否运动发展 是否有共同的规律 ABCD

38、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D )。 人脑的进化 动物心理的形成 语言的产生 劳动 ABCD 3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ABCD

40、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A ) 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ABCD

41、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C )。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ABCD

4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创造物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依赖于物质 ABCD

4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 )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ABCD

44、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是(C )。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ABCD

45、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 )。 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是否普遍联系 是否运动发展 是否有共同的规律 ABCD 46、“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C )。 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人的个体差异性

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ABCD

47、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C )。 普遍的、永恒的联系 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相对的、偶然的联系 ABCD

48、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 人可以改变规律 人可以创造规律 人可以消灭规律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BCD 4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A )。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动地创造客观世界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ABCD

5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ABCD

51、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和继承相统一原则的根据是( c )。 承认共性和个性的相统一 质量互变关系 辩证的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ABCD 5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该联所蕴含的哲理( D )。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ABCD

5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D )。 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有否高尚的理想

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ABCD

5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C )。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不包含共性 构成一切事物的总和

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ABCD 55、“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 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ABCD

56、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运动

物质可以认识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客观实在性 ABCD

57、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B )。 不存在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就是物质

除了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别的属性 ABCD

58、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手脚分工 语言的产生 社会的出现 劳动 ABCD

59、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ABCD

6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ABCD

61、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C )。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ABCD

6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ABCD

63、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

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A ) 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ABCD

64、意识的本质是(C )。 人脑的分泌物 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观念的综合 ABCD 65、“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矛盾普遍性原理 运动、发展的原理 普遍联系的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ABCD 66、“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C )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ABCD

6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 普遍性和特殊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变动性和稳定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ABCD

6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BCD

6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 )。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BCD

70、(C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ABCD 7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C)。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统一 ABCD

72、判断事物发展的标准是(C )。 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显的进步 新事物的产生 质变 ABCD

7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ABCD

7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ABCD

7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D)。 诡辩论 二元论 唯心论 不可知论 ABCD 7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 时间的连续性 时间的一维性 时间的间断性 时间的重复性 ABCD

7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的观点是(B )。

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 不可知论 朴素唯物主义 ABCD 7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C )。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同一性 ABCD

7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 )。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ABCD

80、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C ) 变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ABCD

81、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 )。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矛盾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ABCD

82、空间是指(C )。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ABCD

83、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D )。 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BCD 84、“帮蝶破茧、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ABCD 85、“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观点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A )。 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质和量相统一的原理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ABCD

86、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ABCD 8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ABCD

8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ABCD

89、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 )。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ABCD

9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

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ABCD

9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需要用(B )。 人类自身的发展来证明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长期和持续发展来证明 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来证明

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ABCD

9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B )。 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 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ABCD

9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C )。 观察实验方法 逻辑推理方法 唯物辩证法 归纳演绎方法 ABCD

9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C )。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ABCD

9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ABCD

96、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B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ABCD

97、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ABCD

9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ABCD

99、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D )。 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观点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ABCD 10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B )。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ABCD 1、“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c)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BCD

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c)。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ABCD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科学实验

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 ABCD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C)。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ABCD

5、实践的主体是(B )。 绝对精神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的意识

ABC

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有( B)。 感觉、知觉、概念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知觉、表象、推理 ABCD

7、真理的内容是(D )。 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ABCD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实践——认识——实践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ABCD

9、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D)。 直接性 主观性 摹写性 抽象性 ABCD

1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 )。 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ABCD

1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B )。 不变性、永恒性 无条件性、无限性 唯一性、不变性 根本性、无限性 ABCD

1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D)。 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

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ABCD

13、承认绝对真理就是(D )。

承认永恒真理 绝对主义 否认相对真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ABCD

14、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D)。 起消极作用 起积极作用 不起作用

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ABCD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D )。 个性共性的关系 特殊一般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原因结果的关系 ABCD

1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ABCD 17、“有用即真理”是(A )的一个典型。 主观真理论 客观真理论 实践真理论 神启真理论 ABCD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ABCD

19、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B )。 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ABCD

2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D )。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具有全面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 ABCD

2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B )。 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一致 认识和理论是否相一致 ABCD

2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BCD

2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ABCD

24、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B )。 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放映 包含在相对真理中 ABCD

25、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ABCD

26、只抓住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A )。 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ABCD 2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ABCD

2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B)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 ABCD

29、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D)。 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ABCD

30、概念、判断、推理是(C )。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ABCD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点根本区别,其中一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另一点是它强调( C)。 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BCD

3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C )统一。 回到马克思本人的理论 用西方理论来充实它 坚持和发展 扬弃和创新 ABCD

3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 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ABCD

34、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 )。 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ABCD

35、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辨证统一的观点是(C )。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ABCD

36、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D )。

人脑的发育程度 人的智力状况 周围环境 人的实践活动 ABCD

3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A )。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是相对的 是绝对的

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 ABCD

3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ABCD

3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C) 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ABCD

40、真理是(C )。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ABCD

41、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C)。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按照人们共同拟订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ABCD

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 B)。 感觉论 反映论 经验论 实践论 ABCD

43、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D )。 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的错误 形而上学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ABCD

44、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D)。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汇总材料,去伪存真 科学抽象,形成理论 制定方案,付诸实践 ABCD

45、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B )。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ABCD 46、“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 C)。 真理是全面的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没有绝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 ABCD

4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ABCD

48、对一个事物价值的判断因人而异,说明价值具有(D )。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ABCD 49、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D )。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ABCD 50、“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A )。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 ABCD

51、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BCD 5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B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ABCD

5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ABCD

54、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D). 陷入诡辩论 导致怀疑主义 防止相对主义

防止绝对主义 ABCD

55、逻辑证明是(B )。 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ABCD

56、感觉、知觉、表象是(A )。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ABCD

57、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D )。 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ABCD 5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 B)。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ABCD

59、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A )。 相对性 绝对性 客观性 主观性 ABCD

60、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ABCD

6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 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精神的显现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BCD

6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B )。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ABCD

63、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C)。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ABCD

6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D)。 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ABCD

65、实践的中介是(A )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ABCD

66、下列有关“价值与价值观”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C)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价值是由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共同决定的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的总和 人们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人们认识事物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不同 ABCD 67、“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说明(D )

人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ABCD 6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的 ABCD

6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B)。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ABCD

70、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C)。 唯一尺度 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 客观尺度 ABCD

7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A )。 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现象的直接反映 ABCD 7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ABCD

7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标志着(C )。 认识过程的终结

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ABCD

74、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 能动性 被动性 消极性 积极性 ABCD

7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ABCD

76、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A )。 唯物论 辩证法 反映论 先验论 ABCD

77、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这是指反映具有( C)。 客观性 现实性 摹写性 创造性 ABCD

7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D)。 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ABCD 7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 形而上学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诡辩论的观点 相对主义的观点 ABCD

80、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ABCD

81、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BCD

82、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 B)。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ABCD 83、“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 )。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ABCD

8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ABCD

8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ABCD

86、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B)。 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ABCD

87、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B)。 唯一尺度 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 客观尺度 ABCD

8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B )。 可变性、多元性 有条件性、有限性 暂时性、多样性 不稳定性、多变性 ABCD

89、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D )。 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 ABCD

90、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 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认识中的经验论 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ABCD

9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B )。 认识 实践 本质 现象 ABCD

9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 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ABCD

9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D )。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ABCD

94、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 A) 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 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

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 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 ABCD

95、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B )。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ABCD

96、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ABCD

9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ABCD

9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ABCD 9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党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是一个自觉运用(C )的规律的正确方针。 真理发展 认识发展 实践发展 主体发展 ABCD

1、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c )表现出来。 杰出人物的意志和选择 知识分子的意志和选择 人民群众的意志和选择 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选择 ABCD

2、被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其作出一些让步和调整,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体现阶级斗争在社会形态(d )过程中的作用。 运动 发展 质变 量变 ABCD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c )。 原初动力 基本动力 直接动力 间接动力 ABCD

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是(d )。 最主要决定作用 无足轻重的作用

直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 制约和影响作用 ABCD

5、生产力所体现的是(d )。 人和人的关系 物和物的关系 人和物的关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ABCD

6、我国的国体是(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共和制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ABCD

7、时势造英雄,说的是(c )。 历史人物会自然出现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ABCD

8、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c )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技术工人 ABCD

9、自然地理环境是(b )。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

社会制度性质及其变更的决定力量 ABCD

10、就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作用而言,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c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建筑业 ABCD

11、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人物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都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他们共同创造了历史 每个人都是社会历史的主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ABCD

12、国家的实质是(d )。 阶级调和的机关 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ABCD

13、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c )的方式来解决的。 革命

阶级斗争 改革

政治斗争 ABCD

14、从国家的起源看,国家是(a )。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

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保护全民利益的产物和表现 ABCD

15、阶级斗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c )。 特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特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指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泛指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ABCD 16、(a)是人的本质活动。 劳动

满足需要 生存竞争 思想 ABCD

1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 )。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ABCD

18、社会生产方式是(c )。 生产和消费的统一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统一 ABCD 1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正确含义是(c )。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没有区别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区别 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选择无关 ABCD

2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 )。 宗教关系 政治关系 生产关系 家庭关系 21、“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是对(A )辩证关系的概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超前性和滞后性 ABCD

2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 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ABCD 2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这段话阐明了(A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ABCD

24、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B)。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需要和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 ABCD

25、以下不属于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是(D )。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 ABCD

26、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二者关系不大

二者互相决定、互相制约

后者决定前者的产生和发展,前者也会影响和制约后者 前者决定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后者也会影响和制约前者

ABCD27、关于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 要坚持历史分析法 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要高度评价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 要忽略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的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ABCD

28、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直接理论依据是(B )。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BCD

29、经济基础是指(B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经济基本体制的总和

社会中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总和 ABCD

30、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在根本上是由( D)决定的。 执政党的需要 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ABCD

31、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社会的上层建筑 人口因素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物质生产方式 ABCD

32、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A )。 劳动群众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ABCD

3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C)。 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之一 根本动力 重要动力 ABCD

34、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C )。 革命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 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让步 对社会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 ABCD

35、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的客观条件有( C)。 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 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 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群众的发动程度 ABCD

36、在现代生产中,( B)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企业家 工人 ABCD

37、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B)。 人口太多和贫穷落后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人民群众的觉醒

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ABCD

38、关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有(A )。 社会革命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ABCD

39、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化根源于( D)。 经济基础 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 生产力 ABCD

40、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B )范畴。 政治 经济 思想 历史 ABCD

41、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C )。 阶级斗争发展史 社会意识发展史 劳动发展史

生产关系发展史

4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C )。 社会形态 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

ABCD

43、以下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对待改良的态度的是(D )。

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 不拒绝改良 反对改良主义

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 ABCD 44、(A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科学理论 制造技术 技术工人 ABCD 45、( C)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观点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群众路线 群众史观 ABCD

46、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 D)。

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意识,不包括对自然界的意识 它是对社会全部意识现象的抽象,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它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是各阶级意识中的共同内容 它依赖于并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ACD

4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D )。 社会革命理论 阶级斗争学说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ABCD

48、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是(B )。 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ABCD

49、人的本质属性是( A)。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精神属性 理性 ABCD

50、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D)。 客观的物质世界 人民群众的需要

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ABCD

5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中。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流动性增大 ABCD 5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己行动”是我们党的( A)。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认识路线 群众史观 ABCD

5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其过程看,它表现为(A)。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ABCD 54、“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

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如此差异是由于(B )。 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ABCD 55、( A)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常态。 改革

社会革命 农民起义 旧制度复辟 ABCD

56、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 人的需要 ABCD

5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B )的对立。 神学史观和人本史观 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反映论和先验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BCD

58、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是(B )。 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已经熄灭 ABCD

59、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D)的力量。 知识分子 科学技术 杰出人物 人民群众 ABCD

6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政治思想 意识形态 国家政权

军队 ABCD

6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 C)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

杰出人物的思想理论 ABCD

62、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 C)。 直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

通过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来影响社会发展 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来影响社会发展 ABCD

6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焦点是( C)。 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ABCD 64、“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这种观点是(A )。 唯物史观的观点 唯心史观的观点

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 ABCD

65、上层建筑是指( D)。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ABCD

6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D)。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分工协作关系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ABCD

67、宗教是(D )。 泛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少数人以多数人的一种精神骗局

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ABCD

68、以下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B )。 阶级性

历史继承性 社会历史性 主观性 ABCD

69、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D)。 它不完全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诸形式间相互协调 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BCD

70、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 )。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基本动力 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 ABCD 71、( D)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阶级斗争 解放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ABCD

72、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C)。 群众史观 神学史观 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ABCD

73、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ABCD

74、社会形态是(D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的统一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ABCD

7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B )。 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ABCD

7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B )。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 ABCD

7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D )。 完全必然的 偶然的机遇

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ABCD

78、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D )出现的。 不会 偶尔 一直 时常 ABCD

79、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哲学 道德

政治法律思想 宗教 ABCD

80、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B )这个轴心展开的。 阶级利益 经济利益 国家政权 政治地位 ABCD

81、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 社会意识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BCD

82、社会存在指( B)。 全部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ABCD

83、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购物,这主要体现的是科技革命影响人们( B)。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劳动方式 思维方式 ABCD

84、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工具的水平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ABCD

8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ABCD

86、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 )。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物质财富 人的发展 ABCD

87、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 B)的结果。 社会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阶级斗争 解放思想 ABCD

88、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取决于( C)。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ABCD

89、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两大类型是( C)。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ABCD

90、文化的核心是( B)。 文学艺术 哲学 价值观 人生观 ABCD 91、“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

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才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BCD

92、现实的人的本质在于(D )。 人能够改造世界 人具有阶级性

人能够制造生产工具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BCD

93、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ABCD

94、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D )。 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 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 数量少、密度大、增长适度 与社会生产状况相适应的人口 ABCD

9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 地理环境 物质生产方式 人口

阶级斗争 ABCD

96、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一般包括(C )。 工人和农民

管理者和一线劳动者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白领和蓝领

ABCD

97、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B )。 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属于该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该社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形式 ABCD

98、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 A)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

历史人物 统治阶级 劳动群众 ABCD

9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C )。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统治阶级的思想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 ABCD

100、划分阶级的标准是(C )。 政治标准 思想标准 经济标准 道德标准 ABCD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 )。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过程 ABCD

2、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价格与价值不一致,这说明(D ) 价值规律失去了作用

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BCD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C)。 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