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延“给孩子”系列:诗歌,散文,这一辑本应是“小说”才对,为什么却是“故事”?我的理由倒并非从文体出发,而在于,给孩子一个有头有尾的文本,似乎试图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漫长的冬夜,围着火炉听故事。这可说是文学的起源,经过无数时间的演化,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经院,再从经院回到民间,书面回到口头——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颁发给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现代主义将形式剔除,文学史等待着新一轮的保守和革命。孩子也许会提醒我们,事情究竟从哪里发生,从哪里发生就是本意。
仿佛处于人类的源起,我想,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部独立的文明史,他们保有美学的本能,你要一件事情,就要从头开始到尾结束,这是“故事”的要旨。这里收入的“故事”,基本上是小说,我以为,这是火炉边上的讲述后来形成的最有效模式。其中有几篇散文,也是有人和事,有发展和结局,称之“散文”是因为来自真实的经验,不是虚构,是非虚构,但并不违反叙事完整的原则。所以,我们称这本书为“故事”。
我可以为这些故事负责,它们不会使读故事的人失望,无论在怎样的不期然的地方出发,一定会到达期然;掉过头来,在期然中出发,则在不期然中到达。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承诺,些许要困难一些,那就是价值,这是选篇过程中,时不时受困扰的。什么样的故事不至于为他们不屑,看轻我们这些大人;同时呢,也得让他们把过来人放在眼里。将一大堆篇目挑进来,摘出去,摘出去,拾进来,渐渐地,方才知道要的是什么。原来,我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 明辨是非。
起初我们计划单篇控制在五千字以内,但往往超出,小说究竟不同于故事,故事在小说里只是一个核,一个活跃的,有自在生命的核,谁知道它会长出什么枝叶,开出什么花,结成什么果。所以我说——不是我说,是进化的结果,小说是故事的最佳外形和容纳,它不是直奔目标,且在中途生出旁顾,这些旁顾不知望向哪里,也许正预示着深远的前方。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就是,它边缘模糊,向四周洇染,洇染,无边无际,在那没有边际之处,藏着许多玄机,等你们长大后去发现。
选目是一桩冒失的事,极可能有更好甚至最好的篇章遗漏,阅读和记忆以及搜寻总归是片面的,就在成书的这一刹那,就有好故事滋滋地生长拔节,只能留在下一季收割了!(节选自《给孩子的故事》) 附:
《给孩子的故事》目录 序 王安忆 汪曾祺 黄油烙饼 高晓声 摆渡 张 洁 捡麦穗 冯骥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豆瓣网友部分短评 湛水先生☆☆☆☆☆ 选的文章清澈、干净且动人。 周安迪☆☆☆☆☆ “给孩子”系列里我觉得最喜欢这本书。完
贾大山 杜小香——梦庄记事之二十二 张承志 红花蕾 阿 成 春雨之夜 王 璞 捉迷藏 史铁生 合欢树 刘庆邦 种在坟上的倭瓜 贾平凹 一位作家 曹文轩 小尾巴 黄蓓佳 布里小镇 莫 言 大风 铁 凝 孕妇和牛 阿 来 秤砣 余 华 阑尾 苏 童 小偷 迟子建 逝川 全是大人可以看到的深度。 风之原色☆☆☆ 很多故事我都不明所以,确定孩子们会喜欢吗? 懒猫☆☆☆ 故事都是好故事,但是没有人觉得这些故事的时代背景有些过于遥远了吗? 愚人☆☆☆☆☆ 书倒是好书,但是有多少孩子能读懂呢? 双汇火腿肠☆☆☆☆ 都是小小篇幅,随手翻东 西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翻就看完了。给孩子的温亚军 驮水的日子 鲁 敏 在地图上 乔 叶 深呼吸 朱山坡 丢失国旗的孩子 张惠雯 爱 1.阅读以上文本材料,选出说法无误的一项 ( )(3 分)
A.《给孩子的故事》一书,编者将阅读对象“孩子”的年龄限定在十至十七岁这个将成年未成年的“少年”阶段。 B.书中的 25 篇故事以小说为主,兼有几篇散文,文章有的虚构有的非虚构,但都不违反叙事完整的原则。
C.书中有多位我们熟悉的作家,编者选编文章计划每篇控制在 5000 字以内,但许多故事远远超出5000 字,如长篇小说的节选。
D.“豆瓣网友部分短评”主要从选文的作者、篇幅、内容等角度进行评论,就评论的内容和语气判断,评论的网友大多是成年人。
2.(1)201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给孩子的故事>序》一文中画波浪线鲍勃·迪伦的例子能否替换成“石黑一雄”?为什么?(2分)
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的爱。 Mfruit☆☆☆☆☆ 选得相当不错,趣味性和文学性都有。
(2)文中最后一句用了“滋滋地生长拔节”来形容好故事,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
3.在盛赞这本书的同时,有多位网友提出自己的疑虑,认为有些“故事”时代背景过于遥远,文本有深度,不一定适合孩子们阅读。看了这样的评论,你还愿意去读这本书吗?阐述你的理由。(3分)
4.王安忆说:“原来,我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好故事应该都是这样的,结合目录中你读过的某位作家所写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2018·湖州上学期期中改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阿尔及利亚人的鲜花
[法]杜拉斯
①大概是十多天前吧,一个星期天的早晨,10点钟,雅各布路与波拿巴路的交叉口,圣日耳曼·德·普雷一带,一个小伙子正从布西市场往路口走去。他二十来岁的年纪,衣衫褴褛,推着满满一手推车的鲜花:这是一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偷偷摸摸地卖花儿,偷偷摸摸地讨生活。他向雅各布与波拿巴路的交叉口走去,停了下来,因为这儿没有市场上管得紧,当然,他多少还是有点惶惶不安。
②他的不安是有道理的。在那儿还不到10分钟——连一束花也还没来得及卖出去,两位身着“便服”的先生便朝他走来。这两个家伙是从波拿巴路上蹦出来的。他们在捕捉猎物。猎犬一般朝天的鼻子四处嗅着异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里,似乎暗示着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要发生了。果然,一只小鹌鹑!他们径直向猎物走去。
③证件?
④他没有获准卖花的证件。
⑤于是,其中的一位先生走近了手推车,紧握的拳头向车下伸去——啊! 他可真够有劲的!——只消一拳便掀翻了车里的所有东西,街口顿时铺满了初春刚刚盛开的阿尔及利亚鲜花。
⑥可惜爱森斯坦不在,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再现这一幅满地落花的街景,只有这个二十岁的阿尔及利亚小伙子呆望着,他被两位法兰西秩序的代言者夹在中间。驶在前面的几辆车子开了过去,本能地绕开——这当然没人能管得了——免得压碎了那些花朵。
⑦街上没有人说话,只有一位妇人。是的,只她一个。
⑧“太好了!先生,”她嚷道,“瞧啊,如果每次都这么干,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把这些渣滓给清除了!干得好!” ⑨然而从市场那头又走来一位夫人,就在她身后。她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些花,看着卖花的小犯人,还有那位欣喜若狂的夫人和两位先生。接着,她未置一词,弯下腰去,捡起鲜花,向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走去,付了钱。之后,又是一位夫人,捡起花,付了钱。然后,又有四位夫人过来,弯下腰,拾起花,付了钱。十五位。一共十五位夫人。谁也没有说一句。两位先生狂怒了。可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这些花就是卖的,他们总不能遏止人们买花的欲望。
⑩一切不过10分钟不到,地上再也没有一朵花儿。
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位先生最后总算得了空,把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带到警察署去了。
(选自《成长的岁月》)
[注释] ①爱森斯坦:苏联导演、电影理论家,犹太人。他是电影学中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
小 说 王鼎钧
①如果散文是谈天的延长,小说就是说故事的延长。有些作家很反对人家从他的小说里找故事:批评一篇没有价值的小说,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那篇小说只是说故事而已”。小说里面有故事,但不完全等于故事。
②作家用小说来表达心思意念时,通常不肯直说,他转弯抹角、旁敲侧击去说一件事,讲一个故事。起初,两者似乎无关,但最后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就此而言,小说就是“不说”,虽然不说,却又多半等于已说。
③其实不只小说,诗、剧也都追求这种双重效果,例如写山水的诗里面就不能只有风景。文学作品大多给我们两度的满足,首先是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使读者欢喜感动,但是紧接着的是读者陷入沉思,他想到许多东西,他所想到的比他所看到的更多,前者为感性的满足,后者为理性的满足。前者为具体的感受,后者为抽象的思考。一篇小说如果不能引起理性的满足,那就“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是,理性的满足由感性的满足所引发。
④文学作品能给读者两度满足,一方面是因为作家使用语言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另一方面是作家挑选有代表性的题材,使作品中的一人代表千万人,一事代表千万事。读者读了作家描述的特殊事件,受到感动,不能不想,即联想到许多同类的事件;不能不归纳,即归纳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来,去解释去批判人生。
⑤在方法上,说故事和谈天当然有差异。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心机去吸引对方。至于说故事,面对复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听众,说故事的人要始终抓住听众的兴味。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功夫尤其重要,以《红楼梦》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