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历年考试试题10页正反面5篇 下载本文

2006年1月训诂学考卷

1.以下工作,可称为“训诂”的是( ) ( ) A.避讳而改字 B.而讹 D.异体字替代

“楚”、“雅”三字,词性相同,词义相类,这

17.《说文》释某字形体结构为“从手下目”。

一、单项选择题 古音通假 C.形近属修辞手法的( ) 该字是( )

A.对比 B.双关 A.象形字 B.指事C.借代 D.互文 13.《列子?汤问》:“匏字 C.形声字 D.会意字

A .以今语释今语 8.《荀子?非相》:“文

B.以今语释古语 C.以汉语释外语 D.以方言释方言

2.“故训”是( ) A.偏正式复合词 B.联合式复合词 C.动宾式复合词 D.主谓式复合词

3.《世说新语?贤媛》:“(范)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其“愧”字之义应释作

( ) A. 内疚 B.羞愧 C.感到不安 D.感谢

4.《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其“信”用该字( ) A.本义 B.直接引申义 C.假借义 D.间接引申义

5.《荀子?儒效》:“遵道则积,夸诞则虚”。王念孙认为“道”应作“遁”。这是古书中 的( )

A.通假字 B.讹误字 C.异体字 D.同音字

6.“或”与“域”最初

是( ) A.音同义异之字 B.音义有别之字 C. 形义有别之字 D.音义无别之字

7.清代典籍中,每每以“元”代“玄”,这是

而致实,博而党正。”有人释“党”为“直言”。这是误释( ) A.古体形字 B.

古音通假 C.古方俗语 D.古代语法

9.《说文》:“驰,大驱也。”即车马疾行。《木兰诗》:“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以上两例之“驰”,其

义( ) A.相关 B.相同 C.不相干 D.相反 10.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

孩。”前后两例的“孩”相较( ) A.二者意义相同 B.二者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C.后者词义有所转移 D.后者变为褒义词

11.《诗?大雅?生民》:“诞置这隘巷。”毛传:

“诞,大。”毛氏之释是( )

A.将实词释为虚词 B.将虚词释为实词C.将动词释为形容词 D.将形容词释为动词 12.《荀子?荣辱》:“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这组排比句中,句末“越”

巴鼓琴而鸟舞鱼跃。”《荀子?劝学》:“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不言“匏巴鼓琴”而言“匏巴鼓瑟”,这是( ) A.古音通假 B.文字讹误 C.变文以避复 D.变文以协韵 14.《论语?阳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属草稿。”以

上两例“草”之义( ) A.二者相同 B.二者无关 C.后者引申出前者 D.前者引申出后者 15.《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辅相也。”高氏之 注指出“相”字用法是( ) A.名词的意动 B.名词的使动 C.动词的意动 D.动词的使动

16.《释文》给《诗经》

某字注音为“子桑反”,则该字韵母( ) A.与“子”相同 B.与“桑”相同 C.与“反”相同 D.与“子”“桑”“反”均无关

18.《尔雅?释训》:“穆穆,肃肃,敬也。”这属义训中的( ) A.同训 B.递训 C.互训 D.歧训 19.“言”这一训诂术语往往用来( )

A.训释词义 B.申述章旨 C.串讲文意 D.阐述语法

20.以下著作,属于随文作注的训诂专著是( ) A.《广雅》 B.《诗集传》 C.《读书杂志》 D.《经传释词》 二.多项选择题

21.“谓之”这一训诂语

( ) A.用以注音 B.用以释

义 C.用以辨析同义词 D.纠正误字 E.写作“之谓”

22.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所释对象有 ( )

A.《春秋》B.前人对《春秋》之注C.《左传》D.前人对《左传》之注E.《春秋公羊传》 23.《说文解字》这一训诂著作,是我国第一部 ( )

A.兼释形义的字典 B.义训之书 C.形训之书 D.百科分类词典 E.按部首排列的字书

1

24.《方言》中指出词语的来源及使用地区范围时,所有术语有( ) A.通语 B.转语 C.35.(8分)《说文》“:元,始也。”又“湄,水草交为湄。”《尔雅?释诂》:“元,始也。”又《释水》:“水草交为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基本含义

A注释古书 B解

后”作“奚吾”,这是( )

改误字为正字C不解古语妄改字 D 改换同义字

是( ) A改借字为本字 B释古籍中语言 C解释古文字 D注音释义 凡语 D.古今语 湄。”由此可知,《说文》

E.古雅之别语 25.“樊,藩也。”“需,须也。”用这种训诂方法作释,训字与被训字( ) A.古音相同或相近 B.可能同源C.可能有相同的义项 D.可能音义全同

E.可能一为本字,一为借字

三、名词解释 26.歧训 27.他校 28.《毛传》 29.变文 30.始一终亥 四、简答题

31.简述顾野王《玉篇》的主要特点。 32.《说文》:“拙,不巧也。”又“假,非真也。”说明此种表达字(词)意义方式的名称和特点。

33.《说文新附》:“劬,劳也”。《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从词义构成角度说明“劬劳”与“得失”二词的区别。 34.黄侃说:“小学家之训诂费园,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如何理解黄氏此说? 五、判断分析题

与《尔雅》是性质相同的著作。此说法当否?为什么?

36.(7分)《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杜预注:“使得其所宜。”《礼记?檀弓下》:“无所不用斯言也。”孔颖达疏:“‘所’谓处所。”杜、孔二氏分别以“所宜”,“处所”释“所”,均增加一字以释其义,都属增字强释。此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六、论述题

37.《说文》:“企,举

踵也。从人、止。”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说明这两条训释所用的训诂方法的名称,定义。并举例说明这一训诂方法能否寻求假借字本字的理由。

38.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谈谈对王氏之说的理解,并据此评论杜预之注。

2006年04月训诂学考卷

2、“故训”与“诂训”含义( ) A相同 B相关 C无关 D相反

3、古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其“顾归”是( ) A连绵词 B动宾复合词C偏义复词 D 同义复词

4、《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何”用该字的( ) A本义 B直接引申义C假借义 D 间接引申义

5、古书在传抄、刻印中,因形体相近将甲字误成乙字,形成古书中的( )

A 通假字 B讹字 C异体字 D同音字 6、“亨”与“享”最初是( ) A音同意异之字 B 音义有别之字 C形义有别之字 D 音义无别之字 7、《楚辞.招魂》:“肴羞未彻,女乐罗些。”汉代人改“彻”为“通”,这是( ) A避讳而改字 B古音通假 C形近而讹 D异体字替用 8、《墨子.节葬下》:“内积奚后。”今本“奚

9、《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庄子。盗中跖》:“勇悍果敢,聚众率兵。”以上两例之兵( )

A其一用该字本义 B二者皆用该字本义C二者皆用该字引申义 D其一用该字假借义 10、《史记。伍子胥列传》:“抉吾县(悬)吴东门之上。”聂夷中《伤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前后两个“眼”字相较,二者( )

A意义相同 B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C意义范围不同 D词义轻重不同

11、《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其中“手”用作( )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12、《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姜出

而赋。”其“出”和“入”均指“公”与“姜”二人,这属修辞手法中的( )

A 对偶 B 双关 C排比 D互文

13、《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处”与“止”同义,“止”

2

谓雨止,不言止而言处,这是( ) A 古音通假 B文字讹误 C变文以协韵 D变文以避复 1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公羊传。隐“后生谓年少。”其训诂术语“谓”相当于( )

A 称作 B等于说 C是指 D叫作 20、随文释义的注疏现最早见于( ) A 先秦 B汉代C 三、填空题 26、笔势 27、对校 28、本注 29、据形系联 30、古雅之别语 四、名词解释题 31、《说文》依据小篆六、论述题

37、《尔雅。释诂》:“育、孟、耆、艾、正、伯,长也。”试分析、评论《尔雅》此释。(提示:从训释方式以及“长”字所含之义等方面考虑。)

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以上两例“元”之义( ) A均为该字本义 B均为该字引申义 C后者引申出前者C前者引申出后者

15、《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毛氏之释是( )

A指明语序 B阐明句意C 注释词义D指出古书讹误

16、《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高氏所用的注音方法是( ) A 直音 B 譬况C 读若 D 反切 17、《说文》释某字为:“将取也。从木,从爪。”可知该字为( )

A 象形字B 指事字C形声字 D会意字 18、“甲,乙也。”若甲、乙二字是同声符的形声字,则这一训诂方法是( )

A 声训 B形训 C 同训 D互训 19、《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集解:

魏晋南北朝 D唐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释同义词需“同中求异”时,可用的训诂术语有( ) A互言 B析言 C 对文 D浑言 E 对言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别具特色的新的注释体式,它们是( )

A章句 B义疏 C正义 D集解 E传注

23、《尔雅》是我国第一部( ) A分类词典B形训著作 C词语汇编D声训著作E通释语义著作

24、《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其基本体例包括( ) A 列出小篆形体 B诠释该字之义C分析字形结构D有时注明读音E有时征引书证 25、“甲、乙也。”若甲、乙二字构成声训,则( )

A二者古音相同活相较B二者可能同源C二者可能有相同义项D乙可能是甲本字 E乙必然是甲本字

的形体释字之本义,有时不免出差错,为什么?

32、《释名。释天》:“月,阙也,满则阙也。”又《释山》:“山,产业,

产生物也。”以此两条训释为例,说明《释名》一书的性质和宗旨。 33、《广雅。释诂一》:“数、让,责也。”《史记。张仪列传》:“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

曰??”《史记。仓公列传》:“缓急无可使者。”从词义构成角度说明“数让”与“缓急”二词的不同特点。 34、何谓词义的社会性?

五、判断说明题 35、《说文》:“衣,依也。”又“日,实也。”训字与被训字音同或义近。由此说明《说文》是一部声训专著。此说当否?为什么?( )

36、《说文》:“点,小黑也。”《诗。大雅。抑》:“白珪之玷,尚可磨也。”马瑞辰释:“玷,又通作点。”由此可知,“玷”是“点”的假借字。此说却否?为什么?( )

38、《说文》释“梢”字的形体结构为:“从木,肖声。”“梢”的“事物的末尾、船舵尾、树尖或树枝的末端、捎带”几义中,何为本义?何为引申义?何为假借义?为什么? 2006年10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 1.训诂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是( ) A古代典籍 B古代文献语言 C 古代文字 D古代口语 2.“训诂”与“训故”含义( ) A 相同 B 相关 C无关 D相反

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二:“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其“料理”之义应理解为( )

A安排 B 帮助 C 排遣 D 作弄 4.《孟子?离缕》:“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其“蚤”用的是该字的( )

A 本义 B 直接引申义 C 假借义 D 间接引申义 5.《逸周书?武称篇》:

3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王念孙认为“舌”应作“后”,这是古书中的( )

A 通假字 B 讹D 同音字

两例“宫”字相较,二者( )

A意义相同 BC意义范围不同 D11.《诗?幽风?七月》:D说明表现手法 16.《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苏氏的注音法是( )

半部分,一般都( ) A罗列同义词 B指出名词的地理分布 C用同训法释义 D类似《释名》体例 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注:邯,音酒酣之醋。

误字 C 异体字 词义轻重不同

A读若 B直音 E 类似《尔雅》体例

6.“喻”与“谕”最初是( )

A 音同义异之字 B 音义有别之字 C 形义有别之字 D 音义无别之字 7.《尚书?益》中的“万邦”,《史记?夏本纪.》引作“万国”,改“邦”为“国”,( ) A避违爾改字 B 古音通假 C 形近而讹 D异体字替代

8.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险梳妆。”后人改“险”为“俭”,这是( )

A改借字为本字 B改误字为正字 C不解古语妄改字 D改换同义字

9.《说文》“币,帛也。”《史记?屈原列传》:“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以上两例之币( ) A意义相关 B意义相同 C意义不相干 D第二例为假借字

10.《墨子?号令》:“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前后

“采茶薪,食我农夫。”其“薪”字用作( ) A名词 B动词 C代词 D形容词 12.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喜’与“悲”均兼指“以物”和“以己”,这属修辞手法的 ( )

A对偶 B双关 C排比 D互文 13.《史记?蔡泽列传》:“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白公”就是“白起”,不言“白起”,而言“白公”,是 ( ) A古音通假 B文字讹误 C变文以避复 D变文以协韵 14.《战国策?齐册》“不能相去。”(高诱注:“去,离也。”)《左传?闵公二年》:“卫侯不去旗。”以上两则“去”之义( ) A均为该字本义 B均为该字引申义 C后者引伸出前者 D前者引申出后者 15.《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毛专“于,叹辞也。”毛氏之释是( ) A解释虚词 B解释

实词 C说明句型 C譬况 D反切 17.《说文》释某字的字型结构为:“从木,一在其下。”该字是( )

A读若 B直音 C譬况 D反切 18.《礼记﹒哀公问》“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这属训诂方

法中的( ) A声训 B同训 C形训 D互训 19.现存最早的随文作注的专著产生于( )

A先秦 B汉代 C魏晋南北朝 D唐代

二、多项选择题 21、在解释同义词需“异中求同”,可用的训

( )

A析言 B浑言 C散文 D对言 E统言

22、皇侃《论语﹒义疏》所释的对象为( )

A论语中之词语来源 B《论语》原文词句 C前人对《论语》之注 D朱熹的《论语集注》 E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23、《方言》每条的前

24、《尔雅》这一训诂著作( ) A释古今之异言 B通方俗之殊语 C汇集古代训诂资料 D诠释多种名物

E对词语分类作释 25、若用训释法训释某字,则( ) A能释该字本义 B不能释该字假借义 C分析该字形体结构 D依据该字笔势 E依据该字笔意 三、名词解释题 26、笔意 27、本校 28 、凡语

29、引申义 30、以类相从 四、简答题

31、何谓《说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各是什么?

32、《礼记﹒儒行》“虽

危,起居竟信其事。”可否用分析“信”字型结构的方法来解释 该字在此用例中之含义?为什么? 33、《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亦莫余敢

侮。”释“莫余敢侮”之义,并说明其词序 特点。

34、何谓词义的时代性?试举例说明。

4